花鼓 [huā gǔ]
1. 多由男女二人对唱对舞的一种地方锣鼓歌舞。
英[flower-drum,a folk dance popular in the Changjiang valley;]
花鼓 引证解释
⒈ 指鼓框绘有彩饰的鼓。
引元 张宪 《李天下》诗:“吹玉笙,击花鼓,十万貔貅介胄雄,三千粉黛烟花主。”
⒉ 流行于 湖北、湖南、江西、安徽 等省的一种民间歌舞。一般由男女两人对舞,一人敲小锣,一人打小鼓,边敲打,边歌舞。参见“花鼓戏”。
引清 李斗 《扬州画舫录·小秦淮录》:“扬州 花鼓。扮 昭君 、渔婆之类,皆男子为之。”
阿英 《关于北京<燕九竹枝词>》:“首先是记花鼓秧歌之盛……也有小儿女们演唱的,很逗人笑,‘小儿花鼓 凤阳 调,士女周遭拍手笑’。”
国语词典
花鼓 [huā gǔ]
⒈ 一种以边打小鼓边歌舞的方式演出的民间戏曲。如凤阳花鼓、山东花鼓、山西花鼓等。
例如:「花鼓流行于中国许多地区,且各地表演型态均不同,但通常是男女二人表演。」
花鼓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三小戏释义:传统戏曲中以小生、小旦、小丑为主角的小戏。以短小、活泼、风趣见长。花鼓戏、采茶戏、花灯戏等剧种三小戏剧目较多。
- 2.
三棒鼓释义:即花鼓,用三棒上下敲击,故名。
- 3.
五音戏释义:戏曲剧种。流行于 山东 济南、淄博 一带,由秧歌、花鼓发展而成,约有一百多年历史。最初由五个人演出,故名“五人戏”,后称“五音戏”。
- 4.
他适释义:指女子另嫁他人,改嫁。 宋 赵令畤《商调蝶恋花鼓子词》:“崔 已他适,而 张 诡计以求见,崔 知 张 之意,而潜赋诗以谢之,其情盖有未能忘者矣。”清 孔尚任《桃花扇·逢舟》:“我的 香君,怎的他适了?”清 刘大櫆《钱节妇传》:“节妇年已长大,家人趣使他适,伯叔兄弟,交口一辞。”
- 5.
催花鼓释义:唐 南卓《羯鼓录》:“尝遇二月初詰旦,﹝ 明皇 ﹞巾櫛方毕,时当宿雨初晴,景色明丽,小殿内庭,柳杏将吐,覩而嘆曰:‘对此景物,岂得不为他判断之乎?’左右相目将命备酒,独 高力士 遣取羯鼓,上旋命之,临轩纵击一曲,曲名《春光好》,神思自得,及顾柳杏,皆已发拆。上指而笑谓嬪御曰:‘此一事不唤我作天公可乎。’”后因有“催花鼓”之语。
- 6.
凤阳花鼓释义:创始于 安徽 凤阳 的民间文艺。 为曲艺“花鼓小锣”、戏曲“花鼓戏”和民间歌舞“花鼓灯”的合称。现多指打花鼓。演唱者两人。一女击鼓,一女敲锣,齐唱。曲调有《凤阳歌》等小调。
- 7.
剧种释义:戏剧艺术的种类。 根据艺术特点、表现手段可分为戏曲、话剧、歌剧、舞剧、歌舞剧等。在戏曲中又可根据起源地点、流行地区及艺术特点分为京剧、豫剧、湘剧、花鼓戏、采茶戏等。
- 8.
十不闲释义:清 代曲艺的一种。 原为“凤阳花鼓”,后渐与“莲花落”融合,称为“彩扮莲花落”。用锣、鼓、铙、钹等伴奏。亦指为此种曲艺伴奏的数种乐器。
- 9.
崔莺莺释义:唐 传奇小说人物。唐 元稹 有《莺莺传》,记述 莺莺 与 张生 相恋,后为 张 所弃而他嫁的故事。自 唐 以来,故事在民间流传甚广。北宋 赵令畤 作《商调蝶恋花鼓子词》,金 董解元 作《西厢记诸宫调》,元 王实甫 作杂剧《西厢记》,皆述其事。王 作丰富了人物的性格和故事情节,使 莺莺 终于冲破封建礼教和门第的束缚,与 张生 结合,从而塑造了一个美貌多情的少女的典型形象。亦省称“崔鶯”。元 徐再思《蟾宫曲·赠粉英》曲:“花下 苏卿,月下 崔鶯;世上 飞琼,天上 双成。”明 谢谠《四喜记·怡情旅邸》:“花下
- 10.
幡花释义:亦作“幡华”。供佛的幢幡彩花。唐 康骈《剧谈录·真身》:“坊市以繒綵结为龙凤象马之形,纸竹作僧佛鬼神之状,幡花幢盖之属。”《旧唐书·王缙传》:“代宗 七月望日於内道场造盂兰盆……是日,排仪仗,百僚序立於 光顺门 以俟之。幡花鼓舞,迎呼道路。”《资治通鉴·唐高祖武德二年》:“唯取内库彩物大造幡花,又出诸服玩,令僧散施贫乏以求福。”明 郎瑛《七修类稿·诗文·济颠化缘疏》:“屋势压头,人难住足。神鬼将近于悲泣,幡华莫称于庄严。”
- 11.
旋花释义:植物名。 多年生蔓花,野生。叶互生,戟形,有长柄。夏间开淡红色花,漏斗状,似牵牛而小。根茎可食用,亦入药。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草七·旋花》:“其花不作瓣,状如军中所吹鼓子,故有旋花鼓子之名。一种千叶者,色似粉红牡丹,俗呼为缠枝牡丹。”
- 12.
柳琴戏释义:戏曲剧种之一。俗称“拉魂腔”。流行于 江苏 北部、山东 南部。从民间歌舞“花鼓”发展而成,约有一百多年历史。据传与 安徽 的泗州戏同出一源。
- 13.
楚剧释义:湖北地方戏曲剧种之一,由湖北黄冈、孝感一带的花鼓戏发展而成,主要流行湖北全省和江西部分地区。
- 14.
花灯戏释义:流行于云南、四川等地的地方戏,由民间玩耍花灯的歌舞发展而成,跟花鼓戏相近。
- 15.
花鼓戏释义:戏曲的一类。 从民间歌舞花鼓发展而成。是流行在湖北、湖南、安徽、陕西等省的各种花鼓戏的统称。
- 16.
花鼓棒释义:旧时 杭州 谓僧人为丧事人家作法乐时抛弄鼓棒。 元 李有《古杭杂记》:“杭 州市 肆,有丧之家,命僧作为佛事……花鼓棒者,谓每举法乐,则一僧以三四鼓棒在手轮转抛弄,诸妇人竞观之以为乐。”
- 17.
讨年释义:指饥民春节前后讨饭度荒。陈登科《赤龙与丹凤》第一部六:“今天是我特地同 怀仁 来商议讨年的事。一到年跟前,他挑担子,我打花鼓,吃饭是一口锅,睡觉是一个稻草铺,这不就合在一起了。”
- 18.
采茶戏释义:流行于江西、湖北、广西、安徽等地的地方戏,由民间歌舞发展而成,跟花鼓戏相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