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柢 [gēn dǐ]
1. 草木的根。柢,即根。
2. 比喻事物的根基,基础。
4. 植根。
根柢 引证解释
⒈ 草木的根。柢,即根。
引汉 邹阳 《狱中上书自明》:“蟠木根柢,轮囷离奇。”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宗经》:“根柢槃深,枝叶峻茂。”
唐 章孝标 《玄都观栽桃十韵》:“根柢终盘石,桑麻自转蓬。”
宋 苏轼 《小圃五咏·人参》:“上药无炮灸,齕啮尽根柢。”
⒉ 比喻事物的根基,基础。
引《后汉书·王充王符传论》:“百家之言政者尚矣,大略归乎寧固根柢,革易时敝也。”
宋 陆游 《寄题方伯謩远庵》诗:“方侯 胸中负经济,议论源源有根柢。”
《红楼梦》第一一八回:“但自古圣贤,以人品根柢为重。”
鲁迅 《书信集·致金肇野》:“木刻的根柢也仍是素描,所以倘若线条和明暗没有十分把握,木刻也刻不好。”
⒊ 植根。
引唐 郑綮 《开天传信记》:“夫音者始於宫,散於商,成於角徵羽,莫不根柢囊橐於宫商也。”
宋 苏舜钦 《哀穆先生文》:“读书益勤,为文章益根柢於道。”
清 戴名世 《<意园制义>自序》:“余之为是也,非苟易也。根柢於先儒理学之书,未之敢失也。”
国语词典
根柢 [gēn dǐ]
⒈ 草木的根。
引《史记·卷八三·鲁仲连邹阳传》:「蟠木根柢,轮囷离诡,而为万乘器者。」
《五代史平话·梁史·卷上》:「臣闻国家之有百姓,如草木之有根柢。」
近根蒂 根基 基础
⒉ 事物的基础。
引《后汉书·卷四九·王充等传·论曰》:「百家之言政者尚矣。大略归乎宁固根柢,革易时敝也。」
《文明小史·第一回》:「原来这位姚老先生,学问极有根柢,古文工夫尤深。」
根柢的近义词及解释
- 1.
基础释义:⒈建筑物的地基。⒉事物发展的根本或起点: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在现有基础上提高一步。
- 2.
根本释义:⒈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应当从根本上考虑解决问题的方法。⒉属性词。主要的;重要的:根本原因。不要回避最根本的问题。⒊本来;从来:这话我根本没说过。⒋从头到尾;始终;全然(多用于否定式):他根本就没想到这些问题。我根本就不赞成这种做法。⒌彻底:问题已经根本解决。
- 3.
根基释义:⒈基础:建筑房屋一定要把根基打好。⒉比喻家底:咱们家根基差,花钱可不能那样大手大脚。
- 4.
底子释义:⒈可作根据的草稿或复印件。⒉少量的残剩物。⒊物体最下部起衬托作用的部分。
- 5.
根底释义:⒈根源;详细的内情:追问根底。⒉基础;底子:他的外语根底很好。
- 6.
根蒂释义:⒈植株的根和蒂。 ⒉事物发展的根本或初始点;根由。
根柢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冰台释义:⒈艾的别名。《尔雅·释草》:“艾,冰臺。”郭璞 注:“今艾蒿。”唐 陈廷章《艾人赋》:“想在野之时,岂谓生无根柢;及得门之后,如其自有肝肠,列名号於冰臺,载典常於《玉烛》。”⒉冰井台 的省称。晋 陆翽《邺中记》:“金虎、冰井 皆 建安 十八年建也。”南朝 宋 鲍照《凌烟楼铭》序:“臣闻凭飇荐响,唱微効长;垂波鉴景,功少致深。是以 冰臺 筑乎 魏 邑,凤阁 起于 汉 京。皆所以赞生通志,感悦幽情者也。”⒊冰人。《歧路灯》第二八回:“王春宇 临行时,説道:‘我毕竟去与 孔二亲家 传个信去,叫他好往 冠县 捎
- 2.
囊橐释义:⒈袋子。《诗·大雅·公刘》:“迺裹餱粮,于橐于囊。”毛 传:“小曰橐,大曰囊。”郑玄 笺:“乃裹粮食於囊橐之中。”⒉借指粮仓、粮库。宋 苏轼《上韩魏公论场务书》:“凤翔、京兆,此两郡者,陕西 之囊橐也。”⒊囊括;聚集。唐 郑棨《开天传信记》:“夫音者始於宫,散於商,成於角徵羽,莫不根柢囊橐於宫商也。”清 王晫《今世说·豪爽》:“﹝ 汪汝谦 ﹞几沉而才老,热肠侠骨,囊橐一世之志气。”⒋指行李财物。唐 白行简《李娃传》:“及旦,尽徙其囊橐,因家於 李 之第。”《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张氏 却将囊橐检点,
- 3.
形气释义:⒈形和气。 形,指具体物象;气,指构成宇宙万物的最根本的物质。汉 贾谊《鵩鸟赋》:“形气转续兮,变化而蟺。”宋 陈亮《勉强行道大有功》:“夫道非出於形气之表,而常行於事物之间者也。”⒉指精气、元气。汉 班固《幽通赋》:“形气发於根柢兮,柯叶汇而零茂。”晋 葛洪《抱朴子·道意》:“煎熬形气,刻削天和。”⒊指表情和语气。《三国志·吴志·韦曜传》:“被问寒战,形气呐吃。”⒋形貌和气质。唐 高仲武《中兴间气集·李季兰》:“士有百行,女唯四德。季兰 则不然,形气既雌,诗意亦荡。”宋 沉辽《寄题野翁无闷堂》诗:“
- 4.
无根而固释义:固:牢固。没有根柢却能牢固。比喻有共同的思想感情作基础。
- 5.
株柢释义:犹根柢,基础。
- 6.
根枑释义:犹根柢,根基。
- 7.
根鞁释义:犹根柢。草木的根。
- 8.
深根宁极释义:⒈指深藏静处。 ⒉根柢牢固。
- 9.
蟠木释义:⒈指盘曲而难以为器的树木。汉 邹阳《狱中上书自明》:“蟠木根柢,轮囷离奇,而为万乘器者,何则?以左右先为之容也。”唐 孟郊《山老吟》:“蟠木为我身,始得全天年。”宋 李纲《谢除尚书右仆射表》:“顾臣何者,被遇若兹。蟠木轮囷,无左右先容之助;循墙傴僂,怀颠危非据之慙。”⒉传说中的山名。一说,即 扶桑。《大戴礼记·五帝德》:“﹝ 顓頊 ﹞乘龙而至四海,北至于 幽陵,南至于 交趾,西济于 流沙,东至于 蟠木。”孔广森 补注:“《海外经》曰:东海 中有山焉,名曰 度索,上有大桃树,屈蟠三千里,裴駰 谓 蟠木 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