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贡 [bá gòng]
1. 科举制度中选拔贡入国子监的生员的一种。清制,初定六年一次,乾隆七年改为每十二年(即逢酉岁)一次,由各省学政选拔文行兼优的生员,贡入京师,称为拔贡生,简称拔贡。同时,经朝考合格,入选者一等任七品京官,二等任知县,三等任教职;更下者罢归,谓之废贡。参阅清福格《听雨丛谈》卷五、《清史稿·选举志一》。
拔贡 引证解释
⒈ 科举制度中选拔贡入国子监的生员的一种。 清 制,初定六年一次, 乾隆 七年改为每十二年(即逢酉岁)一次,由各省学政选拔文行兼优的生员,贡入京师,称为拔贡生,简称拔贡。同时,经朝考合格,入选者一等任七品京官,二等任知县,三等任教职;更下者罢归,谓之废贡。参阅 清 福格 《听雨丛谈》卷五、《清史稿·选举志一》。
国语词典
拔贡 [bá gòng]
⒈ 一种清代选拔人才的制度。由学政选拔秀才中文行兼优的人,贡入京师,称为「拔贡生」。待会试、廷试及格后,入选者依成绩优劣分成一、二、三等,以七品京官、县官、教职任用之。余者罢归,称为「废贡」。初定六年选拔一次,自乾隆七年改为十二年一次。
引《六部成语注解·礼部·拔贡》:「从秀才中选其文学拔萃者作为贡生,曰:『拔贡』。」
拔贡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优拔释义:优贡和拔贡。
- 2.
优贡释义:清 制,每三年各省学政於府、州、县在学生员中选拔文行俱优者,与督抚会考核定数名,贡入京师国子监,称为优贡生。经朝考合格后可任职。与岁贡、恩贡、拔贡、副贡合称“五贡”。清 陈康祺《郎潜纪闻》卷七:“嘉善 谢金圃 侍郎 墉,乾隆 十六年以优贡应南巡召试列第一,赐举人,授内阁中书。”《清史稿·选举志一》:“贡生凡六,曰:岁贡、恩贡、拔贡、优贡、副贡、例贡。”
- 3.
拔贡释义:科举制度中选拔贡入国子监的生员的一种。清 制,初定六年一次,乾隆 七年改为每十二年(即逢酉岁)一次,由各省学政选拔文行兼优的生员,贡入京师,称为拔贡生,简称拔贡。同时,经朝考合格,入选者一等任七品京官,二等任知县,三等任教职;更下者罢归,谓之废贡。参阅 清 福格《听雨丛谈》卷五、《清史稿·选举志一》。
- 4.
杰士释义:⒈才智特出的人,杰出的人。宋 范仲淹《上时相议制举书》:“十数年间,异人杰士必穆穆於王庭矣。”明 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史书占毕四》:“武曌 以淫牝秽乱 唐 室,实旷劫所无之变,而一代英才杰士俯首臣伏,无敢声其罪者。”鲁迅《而已集·略论中国人的脸》:“国产影片中的人物,虽是作者以为善人杰士者,眉宇间也总带些上海洋场式的狡猾。”⒉太平天囯 科举考试改称拔贡为杰士。参阅 史式《太平天囯词语汇释》。
- 5.
约士释义:太平天囯 称科举乡试中式者为约士。太平天囯 洪仁玕《英杰归真》:“官爵既明,而士阶未晓,谓何以秀才为秀士,以补廪为俊士,以拔贡为杰士,以举人为约士,以进士为达士,以翰林为国士乎?此亦有所异乎?”太平天囯 洪仁玕《英杰归真》:“改举人为博士,谓其博雅淹通也。庚申十年十一月蒙詔改为约士,谓能通四约,博不如约也。”
- 6.
英峙释义:才智特出。《北史·魏纪二·穆帝》:“帝天姿英峙,勇略过人。”清 曾国藩《江忠烈公神道碑铭》:“公讳 忠源 ……少而豁朗英峙,以县学附生,选为 道光 十七年丁酉科拔贡生。”
- 7.
补廪释义:明 清 科举制度,生员经岁、科两试成绩优秀者,增生可依次升廪生,谓之“补廩”。明 沉德符《野获编·吏部一·监生选正官》:“近年准贡事起,初犹以实廩,十年科举三次者加纳,既而甫补廩未科举者亦滥觴矣。”《儒林外史》第十三回:“小弟补廩二十四年,蒙歷任宗师的青目,共考过六七个案首,只是科场不利,不胜惭愧!”太平天囯 洪仁玕《英杰归真》:“官爵既明,而士阶未晓,谓何以秀才为秀士,以补廩为俊士,以拔贡为杰士,以举人为约士,以进士为达士,以翰林为国士乎?”参见“补增”。
- 8.
贡试释义:选拔贡士的考试。
- 9.
选贡释义:科举制度中贡入国子监生员的一种。 明 代在岁贡之外考选学行兼优者充贡,称选贡。《明史·选举志一》:“弘治 中,南京 祭酒 章懋 言:‘……乞於常贡外,令提学行选贡之法,不分廩膳、增广生员,通行考选,务求学行兼优、年富力强、累试优等者,乃以充贡。’”按,清 代定拔贡、优贡之制,亦由此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