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正 [kān zhèng]
1. 犹校正。
刊正 引证解释
⒈ 犹校正。
引《后汉书·卢植传》:“﹝ 卢植 ﹞专心研精,合《尚书》章句,考《礼记》失得,庶裁定圣典,刊正碑文。”
《新唐书·颜师古传》:“俄拜祕书少监,专刊正事,古篇奇字世所惑者,讨析申孰,必畅本源。”
元 黄溍 《日损斋笔记·辩史》:“谨识於此,以俟后之秉史者刊正焉。”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论文下·祖不得称皇考》:“编集者无所刊正,则殊失体裁矣。”
刊正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不逮释义:⒈不足之处;过错。《书·冏命》:“懋乃后德,交修不逮。”孔 传:“勉汝君为德,更代修进其所不及。”《汉书·文帝纪》:“詔曰……及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諫者,以匡朕之不逮。”颜师古 注:“不逮者,意虑所不及。”唐 韩愈《进顺宗实录表状》:“史官 沉传师 等採事得於传闻,詮次不精,致有差错。圣明所鉴,毫髮无遗,恕臣不逮,重令刊正,今并添改讫。”孙中山《上李鸿章书》:“萃全国学者之能,日稽考於古人之所已知,推求乎今人之所不逮,翻陈出新,开世人无限之灵机。”⒉比不上;不及。《书·周官》:“今予小子,祇勤于德,夙夜不逮
- 2.
弘文馆释义:唐 武德 四年(公元621年)置修文馆于门下省。九年,太宗 即位,改名弘文馆。聚书二十馀万卷。置学士,掌校正图籍,教授生徒;遇朝有制度沿革、礼仪轻重时,得与参议。置校书郎,掌校理典籍,刊正错谬。设馆主一人,总领馆务。学生数十名,皆选皇族贵戚及高级京官子弟,师事学士受经史书法。唐中宗 神龙 元年(公元705年)避太子 李弘 名,改曰昭文馆。玄宗 开元 七年(公元719年)仍改弘文馆。因学生出身贵族,不专经业,开元 以后,令依国子监生例考试,惟帖经减半。明 初亦设弘文馆,不久即废。宣德 间,复建弘文阁,不久并
- 3.
敕格释义:朝廷颁定的律法。《新唐书·柳登传》:“登 字 成伯,淹贯羣书,年六十餘,始仕宦。元和 初,为大理少卿,与 许孟容 等刊正敕格。”《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十一年》:“玄龄 等定律五百条,立刑名二十等……又删 武德 以来敕格,定留七百条,至是颁行之。”
- 4.
讹伪释义:⒈亦作“譌偽”。 诈伪。⒉讹错;错误。《旧唐书·吕才传》:“太宗以阴阳书近代以来渐致讹伪,穿凿既甚,拘忌亦多,遂命才与学者十餘人共加刊正,削其浅俗,存其可用者。”明瞿式耜《<牧斋先生初学集目录>后序》:“扬扢今古,别裁譌伪,讨论先正之绪言,追考六经班马之谱谍,其在兹乎?其在兹乎?”清程石邻《鹌鹑谱》:“兹因精为裁订,广为稽求,文以青黄,正其讹伪,俾好事者暇时繙閲。”
- 5.
讹僞释义:亦作“譌偽”。诈伪。唐 白居易《策林一·风行浇朴由教不由时策》:“刑政偷薄,则讹伪起而奸宄臻。”亦作“譌偽”。讹错;错误。《旧唐书·吕才传》:“太宗以阴阳书近代以来渐致讹伪,穿凿既甚,拘忌亦多,遂命 才 与学者十餘人共加刊正,削其浅俗,存其可用者。”明 瞿式耜《<牧斋先生初学集目录>后序》:“扬扢今古,别裁譌伪,讨论先正之绪言,追考六经 班 马 之谱谍,其在兹乎?其在兹乎?”清 程石邻《鹌鹑谱》:“兹因精为裁订,广为稽求,文以青黄,正其讹伪,俾好事者暇时繙閲。”
- 6.
阙典释义:⒈残缺的典章制度。 语本 汉 扬雄《剧秦美新》:“帝典闕而不补。”晋 陆机《吊魏武帝文》:“釐三才之闕典,啟天地之禁闈。”南朝 梁 任昉《王文宪集序》:“闕典未补,大备兹日。”后指古代传下来的典章制度。宋 文莹《玉壶清话》卷二:“乾德 四年郊,礼容乐节,刊正渐备,有司奏其闕典,但少宗庙殿庭宫悬三十六架,加鼓吹熊羆十二。”⒉指史料记载上的缺漏。金 王若虚《君事实辨》:“曹操 征 乌桓 还,自谓幸胜而偏赏先諫者,可以为千古法也。操 一生所行类皆不道之事,独此一节有光清史,而 陈寿 略之,岂非闕典之甚哉!”明
- 7.
雠刊释义:亦作“讐刊”。谓校对刊正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