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借 [yù jiè]
1. 指官府向民间预先借支各种赋税。宋代成为加税之一。
3. 指预支谷物、俸钱等。
预借 引证解释
⒈ 指官府向民间预先借支各种赋税。 宋 代成为加税之一。
引《新五代史·唐神闵敬皇后刘氏传》:“同光 三年秋大水, 两河 之民,流徙道路,京师赋调不充,六军之士,往往殍踣,乃预借明年夏、秋租税。”
宋 叶适 《彭子復墓志铭》:“子復 又自减郡之凡费,然后戢预借,宽省限,商税止取正钱。”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四编第二章第八节:“预借--官府经常预借民间各种赋税,实际上是提前征税。预借的项目有工税、免役钱、坊场课利钱和卖田宅契税钱等。”
⒉ 指预支谷物、俸钱等。
引宋 叶适 《高永州墓志铭》:“善以简静拊瘠薄,有銖黍便民事,亦为设方略废置,补预借一料,民稍宽。”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钱穀·解给》:“至于官役之过支预借,断不可开,倘有他故,皆印官赔补。”
清 赵翼 《陔馀丛考·预借俸钱》:“凡謁选官得缺后,预借养廉,以免丐贷,所以恤下养廉,法至善也。”
国语词典
预借 [yù jiè]
⒈ 事先支借。
例如:「他怕身上现款不足,向小王预借了五千元备用。」
预借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凤烛释义:⒈做成彩凤形的灯。因其点烛,故称。宋 俞文豹《清夜录》:“宣和 七年,预借元霄。时有謔词云……都门龙灯凤烛相照,只听得教坊杂剧欢笑。”⒉借指萤火虫的亮光。元 陈樵《放萤赋》:“金吾輟警,凤烛成行,渴兔洒尘,飞盖飘扬。”
- 2.
取现释义:取现额度的简称,是指发卡银行(或机构)授予持卡人信用额度中可用于预借现金(或转账)的额度。
- 3.
探借释义:预借。
- 4.
色目释义:⒈种类名目。唐 元稹《弹奏剑南东川节度使状》:“本判官及诸州刺史名衔,并所收色目,谨具如后。”宋 陆游《监丞周公墓志铭》:“邑赋色目极繁,以入偿出,不足者犹四万緡,率苛征预借,苟逭吏责。”《清史稿·选举志一》:“生员色目,曰廪膳生、增广生、附生。”⒉人品;身份。唐 蒋防《霍小玉传》:“有一仙人,謫在下界,不邀财货,但慕风流,如此色目,共 十郎 相当矣。”宋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民俗》:“其士农工商诸行百户衣装,各有本色,不敢越外……街市行人,便认得是何色目。”《京本通俗小说·碾玉观音》:“当时虞候声诺,来
- 5.
输助释义:谓捐助资金或物品。《明史·唐定王桱传》:“请预借两税一年,令羣下捐俸,劝绅士输助,徵府县银穀未解者。”清 梅曾亮《光泽县育婴堂记》:“﹝建育婴堂﹞而邑之士大夫及过客,皆有输助。”欧阳巨源《<官场现形记>序》:“限资之例,始於 汉 代,定以十算,乃得为吏,开捐纳之先路,导输助之滥觴。”
- 6.
预借释义:⒈指官府向民间预先借支各种赋税。宋 代成为加税之一。《新五代史·唐神闵敬皇后刘氏传》:“同光 三年秋大水,两河 之民,流徙道路,京师赋调不充,六军之士,往往殍踣,乃预借明年夏、秋租税。”宋 叶适《彭子復墓志铭》:“子復 又自减郡之凡费,然后戢预借,宽省限,商税止取正钱。”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四编第二章第八节:“预借--官府经常预借民间各种赋税,实际上是提前征税。预借的项目有工税、免役钱、坊场课利钱和卖田宅契税钱等。”⒉指预支谷物、俸钱等。宋 叶适《高永州墓志铭》:“善以简静拊瘠薄,有銖黍便民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