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铜鼓 铜鼓的意思
tóng

铜鼓

简体铜鼓
繁体銅鼓
拼音tóng gǔ
注音ㄊㄨㄥˊ ㄍㄨˇ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tóng, ◎ 一种金属元素,富延展性。导电性和导热性都很强,它的合金是电气、机械和国防工业的重要原料。【组词】:紫铜(纯铜。亦称“红铜”)。青铜。黄铜。铜矿。铜器。铜币。铜臭(ch恥 )(指铜钱的臭味,用以讥讽唯利是图的人,如“浑身铜铜”)。铜墙铁壁(喻十分坚固,不可摧毁的事物。亦称“铁壁铜墙”)。

gǔ,(1) 打击乐器,圆柱形,中空,两头蒙皮。【例句】:鼓乐(yuè)。鼓角(jiǎo)。大鼓。(2) 形状、声音、作用像鼓的。【组词】:耳鼓。石鼓。(3) 敲击或拍打使发出声音。【组词】:鼓吹。鼓噪。(4) 发动,使振作起来。【组词】:鼓励。鼓动。鼓舞。一鼓作气。(5) 高起,凸出。【组词】:鼓包。鼓胀。(6) 古代夜间击鼓以报时,一鼓即一更。

基本含义

指古代用铜制成的鼓,比喻有声势,却无实际作用的东西。

铜鼓的意思

铜鼓 [tóng gǔ]

1. 中国古代南方一些少数民族所使用的乐器,由用作炊具的铜釜发展而成,用铜铸造。也指铜制军鼓。

[bronze drum;]

铜鼓 引证解释

⒈ 铜身铜面的鼓和铜身皮面的鼓的总称。形制多种,用法各异。 商 至 春秋 铜鼓。有两种:一种是横置的两面鼓,鼓面为素面或铸成类似鳄鱼皮的花纹,鼓身上部铸瓷枕形或铸双鸟,是 商 代器。另一种是筒状的一面鼓,底中空,全身饰蟠虺纹,是 春秋 时代的 秦 器。

⒉ 古代西南少数民族所使用的乐器。俗称“诸葛鼓”。筒状,底中空。鼓面光体有角;有的鼓面上铸出日光、青蛙、牛、马等形象,鼓身全部饰有几何形和人与动物的写生图像。今为 僮、布依、傣、侗、水、苗、瑶 等族民间珍藏,是节日和宗教活动中的重要乐器。

《后汉书·马援传》:“援 好骑,善别名马,於 交趾 得 骆越 铜鼓,乃铸为马式。”
宋 范成大 《桂海虞衡志·志器》:“铜鼓,古蛮人所用。南边土中时有掘得者,相传为 马伏波 所遗,其制如坐墩而空其下。满鼓皆细花纹,极工緻。四角有小蟾蜍。两人舁行,以手拊之,声全似鞞鼓。”

⒊ 西域打击乐器。

《新唐书·礼乐志十一》:“《天竺伎》,有铜鼓、羯鼓、都曇鼓、毛员鼓。”

⒋ 现代铜管乐队配置的打击乐器。铜身皮面。俗称“洋鼓”。

茅盾 《子夜》一:“风吹来外滩公园里的音乐,却只有那炒豆似的铜鼓声最分明。”


国语词典

铜鼓 [tóng gǔ]

⒈ 乐器名。用铜铸成的鼓,鼓腔中空无底,两侧有铜环耳,鼓面和鼓身多半有精致的纹饰。此种打击乐器流行于我国广西、广东、云贵、湖南等少数民族地区。


铜鼓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东园秘器释义:皇室、显宦死后用的棺材。《汉书·佞幸传·董贤》:“及至东园祕器,珠襦玉柙,豫以赐 贤,无不备具。”颜师古 注引《汉旧仪》:“东园祕器作棺梓,素木长二丈,崇广四尺。”《陈书·侯瑱传》:“﹝ 瑱 ﹞於道薨,时年五十二。赠侍中、驃骑大将军、大司马,加羽葆、鼓吹、班剑二十人,给东园祕器。”唐 杨炯《中书令汾阴公薛振行状》:“赐物四百叚,米粟四百石,东园祕器凶事,给仪杖至墓所往还。”亦省称“东园器”。王国维《蜀道难》诗:“铜鼓聊当《蒿里》歌,铁笼便是东园器。”参见“东园”。
    • 2.
      哥窰释义:宋 瓷窑名。窑址在 浙江 龙泉县 南七十里 华琉山 下。北宋 处州 龙泉县 旧有 龙泉窑,南宋 章生一、生二 兄弟在此制瓷,各主一窑。生一 所制之瓷号哥窑,生二 所制者号弟窑。哥窑之瓷以胎细质白著称。参阅 明 王世贞《宛委馀编》卷十五、清 朱琰《陶说·说古·古窑考》。《古今小说·沉小官一鸟害七命》:“做一个金漆笼儿,黄铜钩子,哥窰的水食罐儿,緑纱罩儿。”清 曹寅《铜鼓歌》:“豪华徒夸子父鼎,赏鑑何重哥窰缾。”
    • 3.
      宴聚释义:⒈宴饮聚会。《旧唐书·穆宗纪》:“前代名士,良辰宴聚,或清谈赋诗,投壶雅歌,以杯酌献酬,不至於乱。”宋 秦醇《谭意歌传》:“年少千金买笑,春风惟恐居后,郡官宴聚,控骑迎之。”宋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重阳》:“都人多出郊外登高,如 仓王庙、四里桥、愁臺、梁王城、砚臺、毛驼冈、独乐冈 等处宴聚。”⒉相聚宴饮。清 钱泳《履园丛话·阅古·铜鼓》:“《新唐书》云:‘蛮人讌聚则击铜鼓。’”
    • 4.
      宿猾释义:一贯奸猾不逞之人;巨恶。 《后汉书·皇甫规传》:“凡诸宿猾、酒徒、戏客,皆耳纳邪声,口出諂言,甘心逸游,唱造不义。”唐 赵璘《因话录·商上》:“旬朔内,坊市姦偷宿猾,慑气屏跡。”《明史·黄宗载传》:“巨奸宿猾,多謫戍 铜鼓、五开 间,阴持官吏短长。”
    • 5.
      平江起义释义: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共产党人彭德怀等在平江领导的武装起义。1928年7月彭德怀、滕代远、黄公略等领导湖南平江的农民和一部分革命士兵举行武装起义,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并在平江、浏阳、铜鼓、修水等地开展游击战争,进行土地革命,成立工农革命政权。后来创建了湘鄂赣革命根据地。
    • 6.
      毛员鼓释义:鼓名。为古代传入 中国 的 扶南、天竺 乐器。《旧唐书·音乐志一》:“毛员鼓,似都曇鼓而稍大。”《文献通考·乐九》:“毛员鼓,其制类曇而大,扶南 天竺 之乐器也。”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二编第四章第五节:“三四八年,天竺 送给 前凉 音乐一部,乐器有凤首、箜篌、琵琶、五弦、笛、铜鼓、毛员鼓、都昙鼓等。”
    • 7.
      洋囡囡释义:方言。即洋娃娃。丁玲《母亲》三:“前边有打鼓鼓的,我们前边去,我们摆家家年,看 玉哥哥 要偷我们洋囡囡了。”亦作“洋囝囝”。叶圣陶《多收了三五斗》:“小孩给赛璐珞的洋囝囝,老虎,狗以及红红绿绿的洋铁铜鼓,洋铁喇叭勾引住了,赖在那里不肯走开。”参见“洋娃娃”。
    • 8.
      海夷释义:指边境少数民族或来自海外的外国人。唐 刘禹锡《马大夫见示浙西王侍御赠答诗因命同作》:“象筵照室会词客,铜鼓临轩舞海夷。”《旧唐书·儒学传上·朱子奢》:“海夷颇重学问,卿为大国使,必勿藉其束脩,为之讲説。”明 沉德符《野获编·户部·海上市舶司》:“后以海夷狡诈无常,迫近京师,或行窥伺,遂罢不设。”清 魏源《<圣武记>叙》:“﹝《圣武记》﹞为十有四卷,统四十餘万言,告成於海夷就款 江寧 之月。”
    • 9.
      海舶释义:⒈海船。《梁书·王僧孺传》:“﹝ 南海郡 ﹞海舶每岁数至。”唐 白居易《送客春游岭南二十韵》:“牙檣连海舶,铜鼓赛江神。”《清史稿·食货志一》:“以及创铁路,改邮传,设电局,通海舶。”⒉特指外国船。宋 王谠《唐语林·补遗四》:“海舶,外国船也。每岁至 广州、安邑,师子国 船最大。”陈毅《广东》诗:“海舶百年来祸患,謫人歷代富篇章。”
    • 10.
      翔鹭纹释义:铜鼓纹饰之一。
    • 11.
      诸葛铜鼓释义:相传为 诸葛亮 创制的铜鼓。清 薛福成 《振百工说》:“ 诸葛亮 在 伊尹 伯仲之间,所製有木牛流马,有诸葛灯,有诸葛铜鼓,无不精巧絶伦。”亦省称“ 诸葛鼓 ”。 清 赵翼 《关索插枪岩歌》“荒村处处瘞铜鼓”自注:“蛮村多铜鼓,皆云诸葛鼓也。”
    • 12.
      诸葛鼓释义:见“诸葛铜鼓”。
    • 13.
      铙鼓释义:⒈乐器中鼓的一种。唐 时大驾出行,卤簿鼓吹,有前后两部,皆有铙鼓十二。又凯旋入京都,行献俘仪,奏凯乐所有铙吹二部乐中。亦有铙鼓。见《新唐书·仪卫志下》。《文献通考·乐九》引《唐六典》:“凡军鼓之制有三:一曰铜鼓,二曰战鼓,三曰鐃鼓。” 唐 柳宗元 《唐铙歌鼓吹曲·东蛮》:“歌诗鐃鼓间,以壮我之戎。” 宋 陈鹄 《耆旧续闻》卷四:“﹝ 郑戩 ﹞置酒高会,旗帜絳野,鐃鼓聒天,虏众十万不敢动。”⒉铙和鼓。泛指打击的响器。 唐 韩愈 《南海神庙碑》:“鐃鼓嘲轰,高管噭咏。”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金和尚》:“生
    • 14.
      铜鼓钗释义:叩击铜鼓的大型金银钗。《资治通鉴·后周太祖显德元年》“因 虔朗 献铜鼓数枚於 王逵”元 胡三省 注:“谿峒诸蛮,铸铜为大鼓,初成,悬於庭中,置酒以招同类,豪富子女则以金银为大釵,执以扣鼓竟,乃留遗主人,名为‘铜鼓釵’。俗好相杀,多构仇怨,欲相攻,则鸣此鼓,至者如云。”

铜鼓(tonggu)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铜鼓是什么意思 铜鼓读音 怎么读 铜鼓,拼音是tóng gǔ,铜鼓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铜鼓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