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夷 [míng yí]
1. 六十四卦之一。即离下坤上。《易·明夷》:“明夷,利艰贞。”孙星衍集解引郑玄曰:“夷,伤也,日出地上,其明乃光,至其入地,明则伤矣,故谓之明夷。”后因以比喻昏君在上,贤人遭受艰难或不得志。
2. 指遭受艰难的贤人志士。
3. 鸣鴺。叫着的鹈鹕。明,通“鸣”。《易·明夷》:“明夷于飞,垂其翼。”李镜池通义:“明夷,借为鸣鴺。”一说,即鸣雉。见高亨《周易大传今注》卷三。
4. 指太阳下山。
5. 鸣弓。谓拉弓发射。
6. 大弓。
8. 东方之国,日出处。
明夷 引证解释
⒈ 六十四卦之一。即离下坤上。
引《易·明夷》:“明夷,利艰贞。”
孙星衍 集解引 郑玄 曰:“夷,伤也,日出地上,其明乃光,至其入地,明则伤矣,故谓之明夷。”
后因以比喻昏君在上,贤人遭受艰难或不得志。 《汉书·五行志中之上》:“京房 《易传》曰:‘贤者居明夷之世,知时而伤,或众在位,厥妖鸡生角。’”
《宋书·孝义传·龚颖》:“臣闻运缠明夷,则艰贞之节显;时属栋挠,则独立之操彰。”
唐 李白 《与诸公送陈郎将归衡阳诗》序:“仲尼 旅人, 文王 明夷,苟非其时,圣贤低眉。”
清 魏源 《定军山武侯祠》诗:“明夷自正志,艰贞蒙大难。”
⒉ 指遭受艰难的贤人志士。
引梁启超 《新中国未来记》第三回:“我自伤心人不见,访明夷,别有英雄泪。”
⒊ 鸣鴺。叫着的鹈鹕。明,通“鸣”。一说,即鸣雉。见 高亨 《周易大传今注》卷三。
引《易·明夷》:“明夷于飞,垂其翼。”
李镜池 通义:“明夷,借为鸣鴺。”
⒋ 指太阳下山。
引《易·明夷》:“明夷,夷于左股,用拯马壮。”
李镜池 通义:“明,指太阳。夷,灭。”
南朝 宋 朱昭之 《难顾道士<夷夏论>》:“初若登天,光被俗表,末如入渊,明夷辉沦。”
⒌ 鸣弓。谓拉弓发射。
引《易·明夷》:“明夷于南狩,得其大首。”
李镜池 通义:“明夷,鸣弓。”
⒍ 大弓。
引《易·明夷》:“入于左腹,获明夷之心于出门庭。”
李镜池 通义:“明夷,大弓。”
⒎ 东方之国,日出处。参阅 李镜池 《周易通义》。
引《易·明夷》:“箕子 之 明夷。利贞。”
国语词典
明夷 [míng yí]
⒈ 《易经》卦名。六十四卦之一,离(☲)下坤(☷)上。象征贤者不得志,忧谗畏讥。
引《易经·明夷卦·彖曰》:「明入地中,明夷,内文明而外柔顺以蒙大难,文王以之;利艰贞,晦其明也。」
明夷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乡闱释义:科举时代士人应乡试的地方。 亦代指乡试。清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取士下》:“明年会试,经、子、史科,亦依乡闈分年。礼部尚书知贡举。”清 赵翼《奏旨准入鹿鸣筵宴》诗:“遂初岂意忽迁鶯,为歷乡闈两鹿鸣。”王闿运《中议大夫彭君墓志铭》:“及试乡闈,册名误嘉为家。”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二五篇:“五校乡闈,颇称得士。”
- 2.
交贸释义:交易。南朝 梁简文帝《移市教》:“日中总滙,交贸迁移。”清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财计一》:“北齐 冀州 之北,钱皆不行,交贸者皆绢布。”参见“交易”。
- 3.
余名释义:死后的空名;无用的虚名。《列子·杨朱》:“矜一时之毁誉,以焦苦其神形,要死后数百年中餘名,岂足润枯骨?何生之乐哉?” 清 黄宗羲 《明夷待访录·原法》:“乃必欲周旋於此胶彼漆之中,以博宪章之餘名,此俗儒之勦説也。”
- 4.
佥事释义:⒈官名。金 置按察司佥事。元 时诸卫、诸亲军及廉访、安抚诸司,皆置僉事。明 因之,都督、都指挥、按察、宣慰、宣抚等,皆有僉事。清 初沿用,乾隆 时废。《元典章·刑部·枉勘死平民》:“安抚司僉事 朱国楨 枉勘平人 谢二六 身死,虽无招承,其始谋情节,众证明白。”清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兵制三》:“有明 武职之制……平时有左右都督、都指挥使、指挥使,各係以同知、僉事及千户、百户、镇抚之级。”《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二回:“宪恩深望知鼇戴,僉事威严展狗才。”⒉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央官署中的中级官员。鲁迅《坟·从
- 5.
六十四卦释义:《易》中的八经卦,两两重复排列为六十四卦。卦名是:乾、坤、屯、蒙、需、讼、师、比、小畜、履、泰、否、同人、大有、谦、豫、随、蛊、临、观、噬嗑、贲、剥、复、无妄、大畜、颐、大过、坎、离、咸、恒、遯、大壮、晋、明夷、家人、睽、蹇、解、损、益、夬、姤、萃、升、困、井、革、鼎、震、艮、渐、归妹、丰、旅、巽、兑、涣、节、中孚、小过、既济、未济。
- 6.
兰台释义:⒈战国 楚 台名。 故址传说在今 湖北省 钟祥县 东。《文选·宋玉<风赋>序》:“楚襄王 游於 兰臺 之宫,宋玉、景差 侍。”李周翰 注:“兰臺,臺名。”唐 张九龄《登古阳云台》诗:“楚国 兹故都,兰臺 有餘址。”⒉汉 代宫内收藏典籍之处。《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御史大夫……有两丞,秩千石。一曰中丞,在殿中兰臺,掌图籍祕书。”汉 焦赣《易林·巽之明夷》:“典策法书,藏兰臺,虽遭溃乱,独不逢灾。”⒊泛指宫廷藏书处。《南史·徐勉传》:“方领矩步之容,事灭於旌鼓;兰臺石室之典,用尽於帷盖。”⒋指御史台。汉
- 7.
内宝钞局释义:明 代 崇祯 年间官方设立的督造纸币的机构。清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财计二》:“崇禎 间 桐城 诸臣 蒋臣 言钞法可行……上特设内宝钞局,昼夜督造,募商发卖,无肯应者。”
- 8.
削笔释义:删改定稿。 清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序》:“今年自 蓝水 返於故居,整理残帙,此卷犹未失落於担头舱底,儿子某某请完之。冬十月,雨窗削笔。”
- 9.
土贡释义:古代臣民或藩属向君主进献的土产。语出《书·禹贡》:“禹 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汉书·匈奴传下》:“物土贡,制外内。”颜师古 注:“物土贡者,各因其土所生之物而贡之也。”宋 曾巩《福州拟贡荔枝状》:“臣窃以《禹贡》扬州‘厥包橘柚锡贡’,则百果之实列於土贡,所从来已久。”宋 赵昇《朝野类要·土贡》:“土贡,诸州岁贡土产之物也。即 夏禹‘任土作贡’之义。”清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田制三》:“嘉靖 末行一条鞭法,通府州县十岁中夏税、秋粮存留起运之额,均徭、里甲、土贡、顾募、加银之例,一条总徵之。”
- 10.
地火明夷释义:明夷卦展示明夷形势下各种变化的可能性,“明夷”是失意的意思。
- 11.
垂翼释义:《易·明夷》:“明夷于飞,垂其翼。”王弼 注:“怀惧而行,行不敢显,故曰垂其翼。”谓鸟翅下垂不能高飞。后以“垂翼”比喻人受挫折,止息不前。
- 12.
墨义释义:唐 以后,科举考试时令士子笔答经义,谓之“墨义”。《旧唐书·宪宗纪上》:“壬申,礼部举人,罢试口义,试墨义十条,五经通五,明经通六,即放进士。”《续资治通鉴·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进士免贴经,只试墨义二十道,皆以经中正文大义为问题。”清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取士上》:“唐 进士试诗赋,明经试墨义。所谓墨义者,每经问义十道,五道全写疏,五道全写註。”
- 13.
声病释义:指诗文声律上的毛病。做诗讲求韵律,探讨声病,始自 南朝 梁 沉约 等,至 唐 乃有此称。唐 时以诗赋取士,常以此决定优劣取舍。唐 元稹《叙诗寄乐天书》:“稹 九岁学赋诗,长者往往惊其可教。年十五六,初识声病。”宋 苏轼《乞不分差经义诗赋试官札子》:“试经义者主虚浮之文,考试赋者主声病之学,纷紜争竞,理在不疑。”《资治通鉴·唐代宗广德元年》:“考文者以声病为是非。”胡三省 注:“声病,谓以平、上、去、入四声辑而成文,音从声顺谓之声,反是则谓之病。”清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取士上》:“昔之诗赋亦何足以得士,然
- 14.
宴如释义:犹安然,安定平静貌。《三国志·吴志·朱然传》:“将士皆失色,然 宴如而无恐意。”唐 杜甫《赠李八秘书别三十韵》:“寇盗方归顺,乾坤欲宴如。”《续资治通鉴·宋太祖开宝六年》:“枢密副使 沉义伦,居第卑陋,处之宴如。”明 冯梦龙《智囊补·闺智·申屠希光》:“申屠 氏,长乐 人,慕 孟光 之为人,自名 希光 有诗才,既适 侯官 秀才 董昌,絶不復吟,食贫作苦宴如也。”清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方镇》:“治兵措餉,皆出朝廷,常以一方而动四方;既各有专地,兵食不出於外,即一方不寧,他方宴如。”
- 15.
寇雠释义:亦作“寇仇2”。亦作“寇仇”。仇敌;敌人。《左传·僖公三十三年》:“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堕军实而长寇讎,亡无日矣。”《后汉书·仲长统传》:“昔之为我哺乳之子孙者,今尽是我饮血之寇讎也。”北魏 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永宁寺》:“若克城邑,絶非卿有,徒危宗国,以广寇仇。”唐 曹唐《和周侍御买剑》:“将军溢价买吴鉤,要与中原静寇讐。”宋 苏轼《孙武论》下:“夫天下之患,不在於寇讎,亦不在於敌国,患在於将帅之不力。”清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讐,名之为独夫,固其所也
- 16.
屠醢释义:犹杀戮。 清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兵制二》:“何至驱市人而战,受其屠醢乎!”
- 17.
弱口释义:⒈人口中之幼小者。《后汉书·西羌传》:“悉没入弱口为奴婢。”《新唐书·李德裕传》:“以弱口、重器易粟於边。”⒉不善言谈。汉 焦赣《易林·明夷之临》:“争讼不已,更相谈訽。张季 弱口,被髮北走。”
- 18.
征榷释义:谓国家征收商品税与官府专卖。 宋 曾巩《管榷》:“自此山海之入,征榷之算,古禁之尚疏者皆密焉。”清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财计二》:“凡盐酒征榷,一切以钱为税。”清 薛福成《出使四国日记·光绪十六年十一月初十》:“越南 之 红河 ……自归 法 人管理后,征榷较重。”参阅《文献通考·征榷》。
- 19.
挠乱释义:⒈扰乱,搅乱。 《左传·成公十三年》:“散离我兄弟,挠乱我同盟,倾覆我国家。”汉 荀悦《汉纪·文帝纪下》:“若夫平原易地,轻车突骑,此 匈奴 之众易挠乱也。”元 纪君祥《赵氏孤儿》第五折:“则为 屠岸贾 损害忠良,百般的挠乱朝纲。”清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取士下》:“若为人嗾使,因而挠乱朝政者,如 东汉 牢修 告捕党人之事,即应处斩。”⒉烦乱。明 李东阳《与王守溪书》:“挠乱之怀,日益加甚。”
- 20.
敲剥释义:敲诈剥削。清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四回:“安徽 百姓穷,禁得住几回敲剥!”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五章第一节:“这些九姓胡对东西方贸易的大利当然看得眼红,他们……获利总是极厚,厚利的来源主要是敲剥 唐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