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感泣 感泣的意思
gǎn

感泣

简体感泣
繁体
拼音gǎn qì
注音ㄍㄢˇ ㄑㄧˋ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gǎn,(1) 觉出。【组词】:感触。感觉。感性。感知(客观事物通过感觉器官在人脑中的直接反映)。感官。(2) 使在意识、情绪上起反应;因受刺激而引起的心理上的变化。【组词】:感动。感想。反感。好感。情感。敏感。感染。感召。感慨。感喟。感叹。自豪感。感人肺腑。百感交集。(3) 对人家的好意表示谢意。【组词】:感谢。感恩。感激。感愧。(1) 通“撼”。不满足。(2) 通“撼”。搖動。

qì,(1) 小声哭。【例句】:泣诉(哭着控诉)。抽泣。哭泣。涕泣。(2) 眼泪。【组词】:饮泣。泣下如雨。泣血(a.流眼泪没有声,像出血那样;b.指在丧事期)。

基本含义

因感动而流泪

感泣的意思

感泣 [gǎn qì]

1. 感动得下泪。

感泣 引证解释

⒈ 感动得下泪。

唐 韩愈 《顺宗实录三》:“及覩皇太子仪表班行,既退,无不相贺,至有感泣者。”
《水浒传》第一〇七回:“卢俊义 慰抚劝劳,就令 武顺 镇守城池,因此贼将皆感泣,倾心露胆,弃邪归正。”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镇南关起义清方档案》:“回思七昼夜血战,令人感泣。”


感泣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情悃释义:犹衷情。宋 陈鹄《耆旧续闻》卷六:“﹝ 施逵 ﹞乃感泣,下拜,悉露情悃。”明 归有光《与曹按察书》:“同年 沉 秋官行,附起居状,敢布情悃,不一。”
    • 2.
      惕息释义:⒈谓心跳气喘。形容极其恐惧。《汉书·司马迁传》:“当此之时,见狱吏则头枪地,视徒隶则心惕息。”颜师古 注:“惕,惧也。息,喘息也。”唐 李绅《却到浙西》诗:“苛政尚存犹惕息,老人偷拜拥前舟。”《明史·韩雍传》:“两地镇守宦官素骄恣,亦惕息无敢肆。”无名氏《康有为》:“康有为 高官厚禄之思想弥漫於脑筋,骤不可爬搔,而又惕息於戊戌之危机,奉数行之密詔,感泣至今,思得当以报於 汉 也。”⒉指喘息。多以“不敢惕息”形容恐惧。汉 扬雄《长杨赋》:“﹝ 匈奴 ﹞二十餘年矣,尚不敢惕息。”《新唐书·辛云京传》:“回紇
    • 3.
      扶力释义:犹勉力。 南朝 陈 徐陵《在北齐与宗室书》:“扶力为书,多不詮次。”唐 李白《与贾少公书》:“王命崇重,大总元戎,辟书三至,人轻礼重。严期迫切,难以固辞,扶力一行,前观进退。”宋 王禹偁《西京谢上表》:“永言宠遇,无与比伦,而自感泣朝辞,扶力上道,乍临理所,弥耀残年。”
    • 4.
      泣鬼神释义:使鬼神为之感泣。 极言感人之深。
    • 5.
      董狐笔释义:指 春秋 时 晋 国史官 董狐 在史策上直书 晋 卿 赵盾 弑其君的事。后用以称直笔记事、无所忌讳的笔法为“董狐笔”。《左传·宣公二年》:“乙丑,赵穿 杀 灵公 於 桃园。宣子 未出山而復。大史书曰‘赵盾 弑其君’,以示於朝。宣子 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 孔子 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唐 杜甫《写怀》诗之二:“祸首 燧人氏,厉阶 董狐 笔。”宋 文天祥《指南后录·正气歌》:“在 齐 太史简,在 晋 董狐 笔。”清 钱谦益《恭闻泰昌皇帝升遐涂次感泣赋
    • 6.
      途人释义:⒈路上行人。明 陶宗仪《辍耕录·丧师衰绖》:“吁,圣远言湮,世道不古久矣!朝为师生而暮若途人者,比比皆是。”曹亚伯《广州三月二十九日之夜》丙:“何至如低徊 易水,凭吊 夷门,竟足令过客欷歔,途人感泣。”⒉谓成为不相识的人。《剪灯馀话·贾云华还魂记》:“矧令守制三年,仳离千里,不谐伉儷,从此途人。”清 冯桂芬《宗法论》:“国之人大半有四宗,无五宗,渐且涣散,渐且途人。”

感泣(ganqi)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感泣是什么意思 感泣读音 怎么读 感泣,拼音是gǎn qì,感泣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感泣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