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戚 [gān qī]
1. 干(盾)和戚(大斧)。古代武舞执干戚。
例操干戚以舞。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干戚 引证解释
⒈ 亦作“干鏚”。盾与斧。古代的两种兵器。亦为武舞所执的舞具。
引《诗·大雅·公刘》:“弓矢斯张,干戈戚扬,爰方啟行。”
毛 传:“戚,斧也。”
郑玄 笺:“干,盾也。”
《礼记·乐记》:“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
孔颖达 疏:“干,盾也;戚,斧也。武舞所执之具。”
晋 陶潜 《读<山海经>》诗之十:“刑天 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唐 褚亮 《祭方丘乐章·舒和》:“玉币牲牷分荐享,羽旄干鏚递成容。”
⒉ 指征战。
引《魏书·邢峦传》:“未有捨干戚而康时,不征伐而混一。”
《南史·梁纪下》:“然先王文武递用……而帝留心俎豆,忘情干戚,溺於释教,弛於刑典。”
唐 李昂 《从军行》:“欲令塞上无干戚,会待单于繫颈时。”
国语词典
干戚 [gān qī]
⒈ 盾和板斧。
引《文选·左思·魏都赋》:「干戚羽旄之饰好,清讴微吟之要妙。」
干戚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佾舞生释义:清 代朝廷及文庙举行庆祀活动时充任乐舞的童生,文的执羽箭,武的执干戚,合乐作舞。 又叫“乐舞生”,简称“佾生”。
- 2.
兵舞释义:古代祭祀时的一种舞蹈,舞者手执干戚等兵器。
- 3.
备乐释义:指具备文德、尽善尽美的音乐。《左传·成公十二年》:“貺之以大礼,重之以备乐。”《礼记·乐记》:“干戚之舞,非备乐也。”郑玄 注:“乐以文德为备,若《咸池》者。孔子 曰:‘《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 4.
干戚舞释义:古代乐舞的一种。 操干戚的武舞。
- 5.
干扬释义:犹干戚。 武舞的道具。干,盾;扬,钺的别称,形似大斧。
- 6.
干鏚释义:见“干戚”。
- 7.
执干戚舞释义:指远古之人手执盾类和斧类的兵器进行的舞蹈。古时舞蹈有文武之分,文舞执羽旄,武舞执兵器,因而执干戚舞是武舞的一种。
- 8.
武德舞释义:雅舞名。多用于宗庙祭礼。《汉书·礼乐志》:“《武德舞》者,高祖 四年作,以象天下乐己行武以除乱也。”《东观汉记·明帝纪》:“上尊号曰 显宗,庙与 世宗 庙同,而祠祫祭於 世祖 之堂,共进《武德》之舞。”《宋书·乐志一》:“﹝ 汉高祖 ﹞又造《武德舞》,舞人悉执干戚。”《隋书·音乐志上》:“皇考 高祖武皇帝 神室奏《武德舞》辞。”
- 9.
稽式释义:⒈准则;法式。 《老子》:“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一本作“楷式”。章炳麟《国故论衡·原道上》:“夫人而能之则工巧废矣。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远而与物反。”⒉引申为取法。《后汉书·儒林传序》:“建武 五年,乃修起太学,稽式古典,籩豆干戚之容备之於列。”
- 10.
诎伸释义:⒈屈曲和伸直。 泛指举止、举动。《礼记·乐记》:“故听其雅颂之声,志意得广焉。执其干戚,习其俯仰詘伸,容貌得庄焉。”《淮南子·兵略训》:“古得道者,静而法天地,动而顺日月,喜怒而合四时,叫呼而比雷霆,音气不戾八风,詘伸不获五度。”宋 张世南《游宦纪闻》卷八:“近缘久病,艰於动作,詘伸俯仰,皆不自由。”⒉指随时代与情势的变化而或进或退,或动或止。《淮南子·人间训》:“故内有一定之操,而外能詘伸、赢缩、卷舒,与物推移。”《汉书·匈奴传赞》:“自 汉 兴以至于今,旷世歷年,多於 春秋,其与 匈奴,有脩文而和亲之
- 11.
语説释义:合语之说。合语,谓旅酬时互相谈论义理。《礼记·文王世子》:“大乐正学舞干戚。语説,命乞言,皆大乐正授数。”郑玄 注:“语説,合语之説也。”孔颖达 疏:“言合语者,谓合会义理而语説也。”陈澔 集说:“大乐正教世子及士以舞干戚之容节,及合语之説,与乞言之礼,此三者,皆大乐正授之以篇章之数。”
- 12.
达礼释义:⒈通行的礼仪。《礼记·檀弓下》:“葬于北方北首,三代 之达礼也。”《韩诗外传》卷四:“《韶》用干戚,非至乐也;舜 兼二女,非达礼也。”唐 皮日休《读<韩诗外传>》:“如以 舜 兼二女,非达礼也,则 尧 之世,其礼未定,不当责也又宜矣。”宋 宋祁《郭稹不应为嫁母持服议》:“故三年之丧,虽天下达礼,至於情文相称,必降杀从宜。”姚华《曲海一勺·明诗》:“《风》、《雅》、《颂》谓之达乐,燕、享、祀谓之达礼。”⒉具备。《礼记·乐记》:“孰亨而祀,非达礼也。”郑玄 注:“达,具也。”⒊通晓礼义。《文选·任昉<王文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