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调兵 调兵的意思
diàobīng

调兵

简体调兵
繁体調兵
拼音diào bīng
注音ㄉㄧㄠˋ ㄅㄧㄥ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diào tiáo zhōu, ◎ 朝,早晨。【例句】:《广韵·平尤》:“调,朝也。”

bīng,(1) 武器。【组词】:兵器。兵刃。兵不血刃(兵器上面没有沾血,指不经过战斗而取得胜利)。(2) 战士,军队。【组词】:兵士。兵卒。兵丁。兵戎相见(指武装冲突)。(3) 与军事或战争有关事物的统称。【组词】:兵法。兵家。兵机。兵衅(战争的争端)。兵书。兵谏(进谏时以武力要挟,迫使必从)。兵荒马乱。兵贵神速。

基本含义

调兵指调动军队,调整兵力的意思。用来形容指挥军队灵活应变,根据战争形势灵活调整兵力的能力。

调兵的意思

调兵 [diào bīng]

1. 训练兵卒。

调兵 引证解释

⒈ 训练兵卒。

宋 梅尧臣 《送晁质夫太守知深州》诗:“地凉宜牧马,塞近惯调兵。”

⒉ 调遣军队。

《史记·吴王濞列传》:“上方与 鼂错 调兵笇军食,上问 袁盎 曰:‘君尝为 吴 相,知 吴 臣 田禄伯 为人乎?’”
宋 陆游 《尚书王公墓志铭》:“方是时,疆埸未靖,调兵遣戍,用度日窘。”
茅盾 《子夜》十:“他慌忙辩白道:‘不错,不错;那也是有的。--可是省里正在调兵围剿,镇上不会再出乱子。’”

⒊ 泛指调动人力。 老舍 《四世同堂》二十:“军人和女友想跑出去。

金三爷 怕他们出去调兵,喝了声:‘别动!’”


国语词典

调兵 [diào bīng]

⒈ 调遣军队。

如:「调兵作战」。


调兵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劄付释义:官府中上级给下级的公文。《水浒传》第六七回:“且説 凌州 太守接得 东京 调兵的勅旨并 蔡太师 札付,随请兵马团练 单廷珪、魏定国 商议。”《儒林外史》第四十回:“萧云仙 从 浦口 过 江,进了京城,验了札付,到了任。”清 赵翼《廿二史札记·金以坏和议而亡》:“正大 八年,行省忽以札付下 襄阳 制置司,约同御北兵。且索军餉。札付者,上行下之檄也。”
    • 2.
      发背释义:⒈发于背部。 《史记·项羽本纪》:“﹝ 范增 ﹞行未至 彭城,疽发背而死。”汉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霑衣也。”唐 韩愈《殿中侍御史李君墓志铭》:“经一月,疽发背,六月乙酉卒。”《资治通鉴·后晋齐王天福八年》:“会疽发背,祕不令人知,密令医治之,听政如故。”⒉指背疽。生于背部的毒疮。唐 封演《封氏闻见记·祛恡》:“有 白岑 者,善疗发背,海外有名而深祕其方。”《水浒传》第六七回:“因是 宋公明 生发背疮,在寨中又调兵遣将,多忙少閒,不曾见得,朱贵 权且教他在村中卖酒。”《说岳全传》
    • 3.
      庚符释义:兵符;虎符。调兵遣将的凭证。
    • 4.
      敕符释义:古时朝廷用以传达命令、调兵遣将的凭证。以竹木或金玉为之,上书文字,剖而为二,各存其一,用时相合以为证信。
    • 5.
      方腊起义释义:北宋末浙 江一带的农民起义。 当时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异常尖锐,江浙地区更遭受花石纲的掠夺。1120年雇农出 身的方腊在睦州青溪(今浙江淳安)发动起义,自称圣公,年号永乐,置官吏将帅。起义队伍发展到近百 万人。北宋朝廷调兵前往镇压,方腊被俘就义。起义失败六年后,北宋灭亡。
    • 6.
      殿寝释义:前殿后寝,帝王所居之处。泛指宫廷。《南齐书·王敬则传赞》:“纠纠 敬则,临难不惑,功成殿寝,诛我蝥贼。”《新唐书·王徽传》:“徽 外调兵食,内抚绥流亡,踰年,稍稍完聚,兴復殿寝,裁制有宜,即奏表请帝东还。”
    • 7.
      猖肆释义:猖狂放肆。 《明史·云南土司传三·木邦》:“云南 守臣奏 孟密 侵夺 木邦,兵连祸结,垂四十餘年,屡抚屡叛,势愈猖肆,请调兵往讨。”
    • 8.
      王忾释义:天子的愤怒。语本《左传·文公四年》:“诸侯敌王所愾而献其功。”杜预 注:“敌,犹当也;愾,恨怒也。”宋 刘攽《贺平西南夷表》:“实王愾之所不赦,宜天讨之所必加。”清 洪亮吉《将赋南归呈毕侍郎六十韵》:“公时调兵粟,旬日敌王愾。”
    • 9.
      用兵如神释义:调兵遣将如同神人。形容善于指挥作战。
    • 10.
      移兵释义:犹调兵。
    • 11.
      符节释义:古代朝廷派遣使者、传达命令或征调兵将时用做凭证的东西。用竹、木、玉、铜等制成,刻上文字,分成两半,一半存留 于朝廷,一半给外任官员或出征将帅。使用时两半相合为信。
    • 12.
      统府释义:统帅府。《资治通鉴·晋安帝隆安二年》:“赵王 麟 上尊号於 德,德 用兄 垂 故事,称 燕王,改 永康 三年为元年,以统府行帝制,置百官。”宋 岳珂《桯史·义騟传》:“嘉定 庚午,峒寇 李元礪 盗弄潢池,兵庚符下,统府调兵三千人以往,成 与行。”
    • 13.
      胶柱释义:胶住瑟上的弦柱,以致不能调节音的高低。比喻固执拘泥,不知变通。三国 魏 邯郸淳《笑林》:“齐 人就 赵 人学瑟,因之先调,胶柱而归,三年不成一曲。”唐 李绅《拜三川守》诗:“改张琴瑟移胶柱,止息笙篁辨鲁鱼。”明 张居正《答蓟镇巡抚刘百川书》:“蓟 永 事势,与他镇不同,若俟贼已见形,而后调兵支粮,则无及矣。事有权宜,不宜胶柱,惟公裁之。”王毓岱《乙卯自述一百四十韵》:“輟耕投笔日,胶柱刻舟嗤。”参见“胶柱鼓瑟”。
    • 14.
      虎符释义:中国古代帝王调兵用的凭证。 用铜铸成虎形,分为两半,两半都铸有相同的铭文,右半存于朝廷,左半交给带兵将帅。调发军队时须持符验合,作为凭证。战国到隋代盛行,唐代改用鱼符。
    • 15.
      调征释义:⒈调兵征讨。 ⒉調徵:谓收取税赋。
    • 16.
      调笇释义:调度,计算。 笇,,同“算”。语本《史记·吴王濞列传》:“上方与 鼂错 调兵笇军食。”清 吴汝纶《弓斐安墓表》:“法皆自定,欂櫨枅桷瓴甓之属,先事商功度用,调笇既具,召匠杇赋之役,不失尺寸累黍。”
    • 17.
      赍调释义:奉旨调遣。《西游记》第六回:“ 玉帝 闻言,即传调兵的旨意,就差 大力鬼王 齎调。”
    • 18.
      遣兵调将释义:犹调兵遣将。亦作“遣将调兵”、“遣将征兵”。
    • 19.
      铜鱼符释义:铜制的鱼形符信。古代官员用以证明身份和征调兵将的凭证。后周 世宗 显德 六年废除,但后世仍以“铜鱼符”、“铜符”作为郡县长官或官职的代称。《隋书·高祖纪下》:“丁亥,制京官五品已上,佩铜鱼符。”《旧唐书·职官志二》:“凡国有大事,则出纳符节,辨其左右之异,藏其左而班其右,以合中外之契焉。一曰铜鱼符,所以起军旅,易守长。”《说郛》卷二引 唐 张鷟《朝野佥载》:“又以鲤鱼为符瑞,遂为铜鱼符珮之。”亦省作“铜符”、“铜鱼”。唐 白居易《自到郡斋仅旬日方专公务未及宴游偷闲走笔题二十四韵》:“铜符抛不得,琼树见无因
    • 20.
      防冬释义:古代每至秋冬季节,边境常有战事发生,故于其时调兵守边,谓之“防冬”。宋 李纲《条具防冬利害事件奏状》:“今年防冬,非去年比,而本路空虚,军马单弱,与去年无异。如臣一介书生踪跡孤远,岂敢虚任重责。”

调兵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劄付释义:官府中上级给下级的公文。《水浒传》第六七回:“且説 凌州 太守接得 东京 调兵的勅旨并 蔡太师 札付,随请兵马团练 单廷珪、魏定国 商议。”《儒林外史》第四十回:“萧云仙 从 浦口 过 江,进了京城,验了札付,到了任。”清 赵翼《廿二史札记·金以坏和议而亡》:“正大 八年,行省忽以札付下 襄阳 制置司,约同御北兵。且索军餉。札付者,上行下之檄也。”
    • 2.
      发背释义:⒈发于背部。 《史记·项羽本纪》:“﹝ 范增 ﹞行未至 彭城,疽发背而死。”汉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霑衣也。”唐 韩愈《殿中侍御史李君墓志铭》:“经一月,疽发背,六月乙酉卒。”《资治通鉴·后晋齐王天福八年》:“会疽发背,祕不令人知,密令医治之,听政如故。”⒉指背疽。生于背部的毒疮。唐 封演《封氏闻见记·祛恡》:“有 白岑 者,善疗发背,海外有名而深祕其方。”《水浒传》第六七回:“因是 宋公明 生发背疮,在寨中又调兵遣将,多忙少閒,不曾见得,朱贵 权且教他在村中卖酒。”《说岳全传》
    • 3.
      庚符释义:兵符;虎符。调兵遣将的凭证。
    • 4.
      敕符释义:古时朝廷用以传达命令、调兵遣将的凭证。以竹木或金玉为之,上书文字,剖而为二,各存其一,用时相合以为证信。
    • 5.
      方腊起义释义:北宋末浙 江一带的农民起义。 当时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异常尖锐,江浙地区更遭受花石纲的掠夺。1120年雇农出 身的方腊在睦州青溪(今浙江淳安)发动起义,自称圣公,年号永乐,置官吏将帅。起义队伍发展到近百 万人。北宋朝廷调兵前往镇压,方腊被俘就义。起义失败六年后,北宋灭亡。
    • 6.
      殿寝释义:前殿后寝,帝王所居之处。泛指宫廷。《南齐书·王敬则传赞》:“纠纠 敬则,临难不惑,功成殿寝,诛我蝥贼。”《新唐书·王徽传》:“徽 外调兵食,内抚绥流亡,踰年,稍稍完聚,兴復殿寝,裁制有宜,即奏表请帝东还。”
    • 7.
      猖肆释义:猖狂放肆。 《明史·云南土司传三·木邦》:“云南 守臣奏 孟密 侵夺 木邦,兵连祸结,垂四十餘年,屡抚屡叛,势愈猖肆,请调兵往讨。”
    • 8.
      王忾释义:天子的愤怒。语本《左传·文公四年》:“诸侯敌王所愾而献其功。”杜预 注:“敌,犹当也;愾,恨怒也。”宋 刘攽《贺平西南夷表》:“实王愾之所不赦,宜天讨之所必加。”清 洪亮吉《将赋南归呈毕侍郎六十韵》:“公时调兵粟,旬日敌王愾。”
    • 9.
      用兵如神释义:调兵遣将如同神人。形容善于指挥作战。
    • 10.
      移兵释义:犹调兵。
    • 11.
      符节释义:古代朝廷派遣使者、传达命令或征调兵将时用做凭证的东西。用竹、木、玉、铜等制成,刻上文字,分成两半,一半存留 于朝廷,一半给外任官员或出征将帅。使用时两半相合为信。
    • 12.
      统府释义:统帅府。《资治通鉴·晋安帝隆安二年》:“赵王 麟 上尊号於 德,德 用兄 垂 故事,称 燕王,改 永康 三年为元年,以统府行帝制,置百官。”宋 岳珂《桯史·义騟传》:“嘉定 庚午,峒寇 李元礪 盗弄潢池,兵庚符下,统府调兵三千人以往,成 与行。”
    • 13.
      胶柱释义:胶住瑟上的弦柱,以致不能调节音的高低。比喻固执拘泥,不知变通。三国 魏 邯郸淳《笑林》:“齐 人就 赵 人学瑟,因之先调,胶柱而归,三年不成一曲。”唐 李绅《拜三川守》诗:“改张琴瑟移胶柱,止息笙篁辨鲁鱼。”明 张居正《答蓟镇巡抚刘百川书》:“蓟 永 事势,与他镇不同,若俟贼已见形,而后调兵支粮,则无及矣。事有权宜,不宜胶柱,惟公裁之。”王毓岱《乙卯自述一百四十韵》:“輟耕投笔日,胶柱刻舟嗤。”参见“胶柱鼓瑟”。
    • 14.
      虎符释义:中国古代帝王调兵用的凭证。 用铜铸成虎形,分为两半,两半都铸有相同的铭文,右半存于朝廷,左半交给带兵将帅。调发军队时须持符验合,作为凭证。战国到隋代盛行,唐代改用鱼符。
    • 15.
      调征释义:⒈调兵征讨。 ⒉調徵:谓收取税赋。
    • 16.
      调笇释义:调度,计算。 笇,,同“算”。语本《史记·吴王濞列传》:“上方与 鼂错 调兵笇军食。”清 吴汝纶《弓斐安墓表》:“法皆自定,欂櫨枅桷瓴甓之属,先事商功度用,调笇既具,召匠杇赋之役,不失尺寸累黍。”
    • 17.
      赍调释义:奉旨调遣。《西游记》第六回:“ 玉帝 闻言,即传调兵的旨意,就差 大力鬼王 齎调。”
    • 18.
      遣兵调将释义:犹调兵遣将。亦作“遣将调兵”、“遣将征兵”。
    • 19.
      铜鱼符释义:铜制的鱼形符信。古代官员用以证明身份和征调兵将的凭证。后周 世宗 显德 六年废除,但后世仍以“铜鱼符”、“铜符”作为郡县长官或官职的代称。《隋书·高祖纪下》:“丁亥,制京官五品已上,佩铜鱼符。”《旧唐书·职官志二》:“凡国有大事,则出纳符节,辨其左右之异,藏其左而班其右,以合中外之契焉。一曰铜鱼符,所以起军旅,易守长。”《说郛》卷二引 唐 张鷟《朝野佥载》:“又以鲤鱼为符瑞,遂为铜鱼符珮之。”亦省作“铜符”、“铜鱼”。唐 白居易《自到郡斋仅旬日方专公务未及宴游偷闲走笔题二十四韵》:“铜符抛不得,琼树见无因
    • 20.
      防冬释义:古代每至秋冬季节,边境常有战事发生,故于其时调兵守边,谓之“防冬”。宋 李纲《条具防冬利害事件奏状》:“今年防冬,非去年比,而本路空虚,军马单弱,与去年无异。如臣一介书生踪跡孤远,岂敢虚任重责。”

调兵造句

1.边境线上,两国都在频繁调兵,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

2.这次我调兵遣将,精心安排了一下。

3.在黑云压城城欲摧的危急关头,将军仍然气定神闲,调兵遣将。

4.只要调兵遣将,把堤岸加高,就能护好岛内庄稼。

5.总攻之前,司令员调兵遣将,前方后方都在紧张而有秩序地忙碌着。

6.他原以为对方调兵遣将,不过是盘马弯弓,虚张声势,岂料战火真的烧起来了。

7.南斯拉夫调兵遣将,准备迎接美国的挑战。

8.米卢调兵遣将的功夫实在了得!

调兵(diaobing)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调兵是什么意思 调兵读音 怎么读 调兵,拼音是diào bīng,调兵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调兵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