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乐战释义:⒈乐于作战;好战。《庄子·徐无鬼》:“勇敢之士奋患,兵革之士乐战。”《淮南子·兵略训》:“将充勇而轻敌,卒果敢而乐战。”唐 司空图《复安南碑》:“驰雷霆而饰怒,义在胜残;命貔虎以擢征,吾非乐战。”宋 王禹偁《拟拜屈突通为兵部尚书制》:“朕首举义师,力平多垒,事非乐战,义解倒悬。”⒉犹死战。《史记·楚世家》:“楚 倍 秦,秦 且率诸侯伐 楚,争一旦之命。愿王之飭士卒,得一乐战。”《资治通鉴·晋安帝隆安元年》:“今坐守穷城,终於困弊,臣等愿得一出乐战,而陛下每抑之,此为坐自摧败也。”
- 2.
佚罚释义:谓罚而失当。《书·盘庚上》:“邦之不臧,惟予一人有佚罚。”孔 传:“佚,失也。”蔡沉 集传:“惟我一人失罚其所当罚也。”《国语·周语上》引《盘庚》作“逸罚”。韦昭 注:“逸,过也。”宋 陆游《邵武县兴造记》:“比为政期年,家无弗伸之冤,庭无弗直之讼,善无滥刑,恶无佚罚。”《明史·蒋允仪传》:“时 广寧 已失,熊廷弼、王化贞 俱论死,而兵部尚书 张鹤鸣 如故,纠之者反获谴。允仪 不平,疏詆其同罪佚罚。”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一》:“或谓某杀人至多,天何不殛其身而殛其子,有佚罚焉。”
- 3.
兵部尚书释义:兵部尚书是六部尚书的其中之一,别称为大司马,统管全国军事的行政长官,明代正二品,清代从一品。
- 4.
助饷释义:⒈明 末为筹措镇压农民起义的军费而加派的赋银。《明史·食货志二》:“崇禎 三年,军兴,兵部尚书 梁廷栋 请增田赋……后五年,总督 卢象昇 请加宦户田赋十之一,民粮十两以上同之。既而概徵每两一钱,名曰助餉。”⒉捐钱以补充军费。清 李渔《风筝误·请兵》:“将官们都是京营小校,因为助餉有功,不次陞来的。”
- 5.
卤簿使释义:掌管卤簿的官。《新五代史·唐愍帝纪》:“兵部尚书 李鏻 为卤簿使。”《文献通考·王礼十二》:“宋太祖 皇帝 建隆 四年,将郊祀,大礼使 范质 与卤簿使 张昭、仪仗使 刘温叟,同详定大驾卤簿之制。”
- 6.
司马释义:⒈西周开始设置的中央官吏名。掌管全国军政和军赋。汉武帝时改太尉为大司马。后世用作兵部尚书的别称。⒉隋唐时州郡之官也称司马。⒊复姓。
- 7.
四正六隅释义:明末兵部尚书杨嗣昌提出的对付起义军的方略,中心思想是将流动作战的农民军堵截并包围,然后加以消灭,这个计划取得一定成功。
- 8.
夏卿释义:⒈官名。周 以夏官掌管军事,为六卿之一。后遂以夏卿为兵部尚书之别称。唐 张说《奉和饯王晙巡边应制》诗:“六月歌《周雅》,三边念夏卿。欲施攻战法,先作简稽行。”《旧唐书·来瑱传》:“超登宰辅,光拜夏卿,列在三台,掩其一眚。”⒉官名。南朝 梁武帝 时,以太府、少府、太仆三卿为夏卿。《隋书·百官志上》:“梁 初犹依 宋 齐,皆无卿名。天监 七年……加置太府卿,以少府为少府卿,加置太僕卿,三卿是为夏卿。”参见“十二卿”。
- 9.
大司马释义:官名。 《周礼·夏官》有大司马,掌邦政。汉 承 秦 制,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汉 武帝 罢太尉置大司马。西汉 一朝,常以授掌权的外戚,多与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等联称,也有不兼将军号的。东汉 初为三公之一,旋改太尉,末年又别置大司马。魏 晋 为上公之一,位在三公之上。南北朝 或置或不置,陈 但为赠官。明 清 用作兵部尚书的别称。
- 10.
大戎释义:⒈用以冲锋陷阵的兵车,即元戎。⒉唐 代兵部尚书的别称。见 宋 洪迈《容斋四笔·官称别名》。⒊古族名。春秋 时分布在 晋国 境内,当今 山西 太原 附近。一说是 周 的同姓子孙。《左传·庄公二十八年》:“晋献公 ……又娶二女於 戎,大戎狐姬 生 重耳,小戎子 生 夷吾。”杜预 注:“大戎,唐叔 子孙别在戎狄者。”
- 11.
夺门之变释义:明英宗发动的政变。1449年英宗为瓦剌掳去,兵部尚书于谦等拥英宗弟朱祁钰为帝(景帝),遥尊英宗为太上皇,组织抵抗瓦剌。英宗于次年被释归京,1457年发动政变,夺取宫门,登奉天殿复位,废景帝,杀于谦等。
- 12.
奉扬释义:颂扬;宣扬。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重耳 敢再拜稽首,奉扬天子之丕显休命。”宋 司马光《翰林学士礼部侍郎除三司使制》:“岂朕所以嫗煦抚循之未至,将有司奉扬宣佈之未称与?何其设心之勤而收效之寡也。”明 宋濂《给事中安统除兵部尚书诰》:“非有奋厉之才,练达之知,不足以奉扬威武,毘赞机密者矣。”周素园《贵州民党痛史》第十二章:“义军龚行天讨,奉扬大汉威灵。”
- 13.
寄委释义:寄命委政。 谓以国家大政相委托。宋 范仲淹《谢降官知耀州表》:“微臣以国有急难,当忘家忘身之报。自膺寄委,罔敢逊避。”宋 叶梦得《石林燕语》卷七:“熙宁 初,先帝患四方士大夫年高者多疲老不可寄委,罢之则伤恩,留之则玩政,遂仍旧宫观名。”宋 叶适《兵部尚书赵公墓志铭》:“陛下始缘都城楮贱米贵,牵挽用臣。今虽楮稍重而贱之源犹在,糴渐平而贵之根自若,惧终不足寄委。”
- 14.
当千钱释义:古代钱币名。币值以一当千。三国 吴 赤乌 元年始造。《晋书·食货志》:“孙权 嘉禾 五年,铸大钱一当五百。赤乌 元年,又铸当千钱。”《明史·食货志五》:“兵部尚书 王象乾,请铸当十、当百、当千三等大钱,用龙文,略倣白金三品之制,於是两京皆铸大钱。”
- 15.
得儁释义:⒈俘获敌方的猛将勇士。谓得胜。《左传·庄公十一年》:“大崩曰败绩,得儁曰克。”孔颖达 疏:“战胜其师,获得其军内之雄儁者,故云得儁曰克。”唐 刘知几《史通·申左》:“鲁侯 御 宋,得雋 乘丘。”一本作“得儁”。⒉谓及第。唐 元稹《和王侍郎酬广宣上人观放牓后相贺》诗:“竞走墙前希得儁,高县日下表无私。”宋 欧阳修《送徐生之渑池》诗:“名高场屋已得儁,世有龙门今復登。”明 沉德符《野获编·科场二·现任大官子弟登第》:“南京 兵部尚书 李遂 子 材,亦以是科得雋。”清 刘銮《五石瓠·建德相公》:“诸生高才,万一
- 16.
心腑释义:⒈犹心脏。唐 韩愈《上张仆射第二书》:“及以之驰毬於场,荡摇其心腑,振挠其骨筋……远者三四年,近者一二年,无全马矣。”冰心《南归》:“我们俯下去偎着母亲的脸,只觉冷彻心腑。”梁斌《红旗谱》三七:“他挺身立在千万人的前面,讲起话来,如同霹雳闪电,一句句劈进人的心腑。”⒉比喻真诚。清 方苞《兵部尚书法公墓表》:“出所为诗,以心腑相示。”梁斌《播火记》三一:“两个人抽着烟,说了一会子心腑话。”
- 17.
忆念释义:⒈记忆。《大庄严经》卷一:“何故忆而不忘失?答曰:以有念觉与心相应,便能忆念三世之事而不忘失。”宋 叶适《文林郎前秘书省正字周君南仲墓志铭》:“鸡鸣挟书,尽夜分,皆忆念上口。”⒉回忆。唐 杜甫《别蔡十四著作》诗:“忆念 凤翔 都,聚散俄十春。”茅盾《过年》一:“他木然又望着那旗竿上面的天空,刚才那忆念便又立刻退去。”⒊思念。宋 叶适《兵部尚书赵公墓志铭》:“初,秦国夫人 生公而终,忆念至老,常涕泣。”元 关汉卿《谢天香》第一折:“我直到揭席时来到家时,我又索趲下些工夫忆念尔。”鲁迅《华盖集续编·海上通信
- 18.
恇扰释义:恐惧慌乱。 《宋书·刘景素传》:“景素 本乏威略,恇扰不知所为。”《梁书·武陵王纪传》:“时 陆纳 未平,蜀 军復逼,物情恇扰,世祖 忧焉。”《明史·外国传八·鞑靼》:“鸞 与 守谦 皆愞懦不敢战,兵部尚书 丁汝夔 恇扰不知所为,闭门守。”《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审势篇》:“吾愿吾国人视听志意之间,毋徒怵惕于大局之阽危,内自恇扰,而不谋所以对外之策。”
- 19.
戎枢释义:兵部尚书之职。
- 20.
暴狠释义:横暴凶狠。 唐 元稹《唐故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兵部尚书南阳郡王赠某官碑文铭》:“錡(李錡)管盐於 润 有年矣,削虐暴狠,其下甚畏之。”一本作“暴佷”。宋 郭彖《睽车志》卷三:“有二农家……畎亩东西相接,东家淳朴守分,西则狡獪暴狠,淳朴之家常苦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