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ǒu,(1) 人和动物吃东西和发声的器官(亦称“嘴”)。【组词】:口腔。口才。口齿。口若悬河。(2) 容器通外面的地方。【组词】:瓶子口。(3) 出入通过的地方。【组词】:门口。港口。(4) 特指中国长城的某些关口(多用作地名)。【组词】:古北口。喜峰口。(5) 破裂的地方。【组词】:口子。
shù shǔ shuò,(1) 屡次。【例句】:数见不鲜(亦称“屡见不鲜”)。
zhōu yù,(1) 用米面等食物煮成的半流质食品。【组词】:小米粥。(2) 像粥的东西。【组词】:泥粥。乱成一锅粥。(1) 古同“育”,生养。(2) 古同“鬻”,卖。
1. 旧俗农历十二月廿五日煮赤豆粥,全家计口而食,称“口数粥”或“口数”。
⒈ 旧俗农历十二月廿五日煮赤豆粥,全家计口而食,称“口数粥”或“口数”。按,一说云:廿四日作糖豆粥,谓之“口数”。参见“口数”。
引宋 范成大 《腊月村田乐府十首》序:“二十五日煮赤豆作糜,暮夜闔家同饗,云能辟瘟气,虽远出未归者亦留贮口分,至襁褓小儿及僮僕皆预,故名口数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