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死 [wú sǐ]
1. 谓长生不死。
2. 别死。
4. 佛教语。犹言不灭。
无死 引证解释
⒈ 谓长生不死。
引《左传·昭公二十年》:“公曰:‘古而无死,其乐若何?’ 晏子 对曰:‘古而无死,则古之乐也,君何得焉!’”
唐 柳宗元 《东明张先生墓志》:“歘然与神鬼为偶,顽然以木石为类,倥侗而不实,穷老而无死。”
宋 文天祥 《过零丁洋》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⒉ 别死。 《左传·襄公十七年》:“齐 人获 臧坚。
引齐侯 使 夙沙卫 唁之,且曰‘无死’。”
《左传·哀公三年》:“秋, 季孙 有疾,命 正常 曰:‘无死。’”
⒊ 佛教语。犹言不灭。
引南朝 宋 朱广之 《咨顾道士夷夏论》:“无生之教赊,无死之化切……无生即无死,无死即无生。”
《法苑珠林》卷一一二:“若人能捨酒,正行於法戒。彼到第一处,无死无生处。”
无死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大饥释义:⒈见“大饥”。⒉亦作“大飢”。大饥荒;严重的饥荒。《左传·文公十六年》:“楚 大饥,戎 伐其西南。”《公羊传·襄公二十四年》:“大饥。”何休 注:“有死伤曰大饥,无死伤曰饥。”《穀梁传·襄公二十四年》:“五穀不升为大饥。”《吕氏春秋·上农》:“因胥岁不举銍艾,数夺民时,大饥乃来。”宋 苏轼《东坡志林·冢中弃儿吸蟾气》:“富彦国 在 青社,河 北大飢,民争归之。”
- 2.
宠擢释义:宠爱提拔。 唐 白居易《与杨虞卿书》:“当其在近职时,自惟贱陋,非次宠擢,夙夜腆愧,思有以称之。”《资治通鉴·唐玄宗天宝十三年》:“﹝ 安禄山 ﹞见上於 华清宫,泣曰:‘臣本胡人,陛下宠擢至此,为 国忠 所疾,臣无死日矣!’”
- 3.
无死释义:⒈谓长生不死。 《左传·昭公二十年》:“公曰:‘古而无死,其乐若何?’晏子 对曰:‘古而无死,则古之乐也,君何得焉!’”唐 柳宗元《东明张先生墓志》:“歘然与神鬼为偶,顽然以木石为类,倥侗而不实,穷老而无死。”宋 文天祥《过零丁洋》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⒉别死。《左传·襄公十七年》:“齐 人获 臧坚。齐侯 使 夙沙卫 唁之,且曰‘无死’。”《左传·哀公三年》:“秋,季孙 有疾,命 正常 曰:‘无死。’”⒊佛教语。犹言不灭。南朝 宋 朱广之《咨顾道士夷夏论》:“无生之教赊,无死之化切……
- 4.
正一释义:⒈纯真之一。道家认为“一”为世界万物之本,永恒不变。南朝 齐 顾欢《夷夏论》:“佛号正真,道称正一,一归无死,真会无生,在名则反,在实则合。”唐 卢照邻《病梨树赋》:“高谈正一,则古之 蒙庄子;深入不二,则今之 维摩詰。”南唐 谭峭《化书·道化·正一》:“命之则四(虚、神、气、形),根之则一,守之不得,舍之不失,是谓正一。”⒉道教的一派。原为五斗米道,为 东汉 张陵 所创。传说 太上老君 亲授 张陵《太平洞极经》、《太玄经》、《五斗经》、《正一经》各若干卷。张陵 传授于后裔及其门徒。后 张陵 被尊为“天师
- 5.
死志释义:效死的决心。 《左传·定公四年》:“楚 瓦 不仁,其臣莫有死志。”《吴子·料敌》:“士无死志,故治而不用。”宋 陈善《扪虱新话·张巡许远刘昌守城》:“士有死志,故能守。”
- 6.
死绥释义:⒈谓军队败退,;将领应当治罪。 《三国志·魏志·武帝纪》:“《司马法》‘将军死绥’……是古之将者,军破于外,而家受罪于内也。自命将征行,但赏功而不罚罪,非国典也。其令诸将出征,败军者抵罪,失利者免官爵。”《旧唐书·忠义传下·李源》:“《礼》著死绥,《传》称握节,捐生守位,取重人伦。”⒉效死沙场。唐 杜牧《闻庆州赵纵使君与党项战中箭身死长句》:“死绥却是古来有,驍将自惊今日无。”《资治通鉴·唐德宗兴元元年》:“上有掣肘之讥,下无死绥之志。”《明史·王元翰传》:“平居冻馁,脱巾可虞,有事怨愤,死绥无望。塞北之
- 7.
汗青释义:古代用来记事的竹简,是用青竹烤去水分做成的。烤时竹子上冒出的水像汗一样,所以古人称竹简为汗青。后用来泛指书籍史册。宋文天祥《过零丁洋》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 8.
罢乏释义:疲乏。《管子·七臣七主》:“百姓罢乏,君子无死。”《续资治通鉴·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攻围 太原 累月,馈餉且尽,军士罢乏。”
- 9.
过零丁洋释义:诗篇名。 南宋文天祥作。零丁洋,在今广东珠江口外。当时作者已被元军俘虏。诗中回顾抗元事业的艰辛,表达决心以身殉国、誓不降敌的坚贞情操。最后二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 10.
零丁洋释义:南海 零丁山 下海面名。在 广东省 中山市 南 珠江口 外。宋 文天祥《过零丁洋》诗:“皇恐滩 头説皇恐,零丁洋 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