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十三经 十三经的意思
shísānjīng

十三经

简体十三经
繁体十三經
拼音shí sān jīng
注音ㄕˊ ㄙㄢ ㄐ一ㄥ
结构ABC式
字数3字词语

拆字解意

shí,(1) 数名,九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拾”代)。(2) 表示多、久。【组词】:十室九空。(3) 表示达到顶点。【组词】:十足。十成。

sān,(1) 数名,二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叁”代)。【组词】:三维空间。三部曲。三国(中国朝代名)。(2) 表示多次或多数。【组词】:三思而行。三缄其口。

jīng jìng,(1) 织布时用梭穿织的竖纱,编织物的纵线,与“纬”相对。【组词】:经纱。经线。经纶(➊整理过的蚕丝;➋喻政治规划)。(2) 地理学上指通过南北极与赤道成直角的线(亦作“子午线”)。【组词】:东经。西经。经度。经纬仪。(3) 作为思想、道德、行为等标准的书,亦称宗教中讲教义的书,或称某一方面事物的专著。【组词】:诗经。易经。经书。经卷。经文。经义。经传(zhuàn )(儒家经典与注疏的合称)。四书五经。经史子集。黄帝内经。(4) 治理,管理。【组词】:经理。经营。经商。经济。经纪。经天纬地。(5) 通过。【组词】:经过。经历。经验。经手。经办。经年累月。经久不息。(6) 禁受。【组词】:经受。经风雨,见世面。(7) 常行的,历史不变的。【组词】:经常。经费。荒诞不经。(8) 中医指人体内较大的脉络。【组词】:经脉。经络。(9) 表示动作的时间而且完成了。【组词】:已经。曾经。(10) 缢死,上吊。【组词】:自经。(11) 妇女每月一次由阴道排出血液。【组词】:月经。经血。(12) 古同“京”,数目。(13) 姓。

基本含义

指古代儒家经典中的十三部经书。

十三经的意思

十三经 [shí sān jīng]

1. 指《易经》、《书经》、《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粱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十三部儒家的经典。

[the thirteen classic works;]

十三经 引证解释

⒈ 儒家的十三部经书,即《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其形成过程为:汉 立《诗》《书》《易》《礼》《春秋》于学官,为五经; 唐 加《周礼》《仪礼》《公羊》《穀梁》为九经;至 开成 间刻石国子学,又加《孝经》《论语》《尔雅》为十二经; 宋 复增《孟子》,因有十三经之称。参阅 清 顾炎武 《日知录》卷十八; 清 钱泰吉 《曝书杂记》卷上。

清 孔尚任 《桃花扇·逮社》:“你看十三经、廿一史、九流三教、诸子百家、腐烂时文、新奇小説,上下充箱盈架,高低列肆连楼。”
清 昭槤 《啸亭续录·石经》:“雍正 中,有生员 蒋衡 字 湘帆 者善书法,立志书十三经,十餘年乃成。”


国语词典

十三经 [shí sān jīng]

⒈ 宋代列《孟子》于经部,与《易经》、《书经》、《诗经》、《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合称为「十三经」。


十三经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二十一经释义:清 人于“十三经”外,加《国语》《大戴礼》《史记》《汉书》《资治通鉴》《说文解字》《九章算术》《周髀算经》,合称“二十一经”。见 清 刘恭冕《广经室记》。参见“十三经”。
    • 2.
      儒家经书释义:中国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其范围随历代王朝的增设而不断扩大。 由最初的《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和《周礼》、《仪礼》、《礼记》三礼,发展为宋代的十三经,即《诗》、《书》、《易》、《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和《孟子》
    • 3.
      兼义释义:“十三经”之经注与疏合刻,谓之某经兼义,即兼并“正义”之意。其刻本谓之兼义本。如今 阮 校“十三经”《周易》,即称《周易兼义上经》、《周易兼义下经》,阮元 校勘云:“‘兼义’字乃合刻注疏者所加。取兼并正义之意也。盖其始注疏无合一之本,南北 宋 之间,以疏附於经注者,谓之某经兼义。至其后则直谓之某经注疏。此变易之渐也。”见《〈周易注疏〉校勘记》卷一。
    • 4.
      再来人释义:⒈佛教称再度转世皈依佛门的人。《二刻拍案惊奇》卷一:“唐 朝侍郎 白乐天,号 香山居士,他是个佛门中再来人,专一精心内典,勤修上乘。”⒉犹某某再世。多指后起之秀。清 沉涛《交翠轩笔记》卷二:“余髫年应童子试,中丞命背诵十三经……补博士弟子员,延誉公卿,有再来人之目。”
    • 5.
      十四经释义:⒈宋时曾在十三经外加《大戴礼记》,合称十四经。 ⒉中医学名词。十二经脉加奇经八脉中的任、督二脉的合称。十二经中的六阳经,以督脉为总汇;六阴经,以任脉为总汇。参阅元滑寿《十四经发挥》。
    • 6.
      十行本释义:指 南宋 时的《十三经注疏》木板刻本。 每面十行,故称。
    • 7.
      四子书释义:指《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四部儒家的经典。 此四书是 孔子、曾子、子思、孟子 的言行录,故合称“四子书”。清 邵懿辰《仪宋堂后记》:“明太祖 既一海内,与其佐 刘基,以‘四子书’章义试士。行之五百年不改,以至於今。”清 俞樾《春在堂随笔》卷九:“余撰《文勤神道碑》,即据其子 儒卿 等所撰行状,言公年十有一,‘四子书’、‘十三经’皆卒读。”亦省作“四子”。《朱子语类》卷一○五:“‘四子’,‘六经’之阶梯;《近思録》,‘四子’之阶梯。”清 薛福成《选举论中》:“常科以待天下佔毕之士,试策论;论仍
    • 8.
      孝经释义:《孝经》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著作。儒家十三经之一。传说是孔子作,但南宋时已有人怀疑是出于后人附会。清代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指出,该书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遗言”,成书于秦汉之际。自西汉至魏晋南北朝,注解者及百家。现在流行的版本是唐玄宗李隆基注,宋代邢昺疏。全书共分18章。
    • 9.
      定一尊释义:谓在某方面树立一个最高权威。 《史记·秦始皇本纪》:“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清 皮锡瑞《经学历史》十:“乾隆 五十八年,詔刊十三经於太学,依《开成石经》,参以善本,多所订正。嘉庆 八年,復命廷臣磨改,以期尽善,尤为一代盛典,足以别黑白而定一尊。”
    • 10.
      正经释义:⒈旧时指十三经:正经正史。见〖十三经〗。⒉端庄正派:正经人。⒊正当的:正经事儿。我们的钱必须用在正经地方。⒋正式的;合乎一定标准的:正经货。⒌严肃而认真:他很正经地和我谈这件事。⒍确实;实在:黄瓜长得正经不错呢!
    • 11.
      白文释义:⒈指有注解的书的正文:先读白文,后看注解。⒉指有注解的书不录注解只印正文的本子,如《十三经白文》。⒊印章上的阴文(跟“朱文”相对)。
    • 12.
      礼记释义:中国儒家经典之一。是战国至汉初儒家礼仪论著的总集。内容包括礼制和儒家哲学两部分,为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文物制度、典礼、祭祀、教育、音乐和儒家学说的重要参考书。《汉书.艺文志》著录131篇,西汉戴德删为85篇,名《大戴礼记》。他的侄子戴圣又删为49篇,名《小戴礼记》,收入十三经中。其中《中庸》、《大学》、《礼运》等篇是儒家重要的哲学著作,对后世影响很大。
    • 13.
      窑户释义:⒈陶瓷工匠。宋 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一:“官军乃更作灰礮,用极脆薄瓦罐,置毒药、石灰、铁蒺藜於其中,临阵以击贼船,灰飞如烟雾,贼兵不能开目。欲效官军为之,则贼地无窰户,不能造也,遂大败。”清 王士禛《池北偶谈·谈异四·瓷易经》:“益都 翟进士 某,为 饶州府 推官,甚暴横。一日,集窰户造青瓷《易经》一部,楷法精妙,如 西安 石刻‘十三经’。”清 赵翼 有《年来市间饭碗渐小盖窑户工料增贵暗为收减也感赋》诗。⒉指矿工。向寿《煤城怒火》:“城里虽大,没有窑户插脚的地方。”
    • 14.
      窰户释义:⒈陶瓷工匠。宋 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一:“官军乃更作灰礮,用极脆薄瓦罐,置毒药、石灰、铁蒺藜於其中,临阵以击贼船,灰飞如烟雾,贼兵不能开目。欲效官军为之,则贼地无窰户,不能造也,遂大败。”清 王士禛《池北偶谈·谈异四·瓷易经》:“益都 翟进士 某,为 饶州府 推官,甚暴横。一日,集窰户造青瓷《易经》一部,楷法精妙,如 西安 石刻‘十三经’。”清 赵翼 有《年来市间饭碗渐小盖窑户工料增贵暗为收减也感赋》诗。⒉指矿工。向寿《煤城怒火》:“城里虽大,没有窑户插脚的地方。”
    • 15.
      读经释义:讽诵、阅读儒家经典《五经》或《十三经》。
十三经是什么意思 十三经读音 怎么读 十三经,拼音是shí sān jīng,十三经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十三经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