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音 [āi yīn]
1. 悲伤之音。
哀音 引证解释
⒈ 悲伤之音。
引三国 魏 繁钦 《与魏文帝笺》:“潜气内转,哀音外激;大不抗越,细不幽散。”
唐 元稹 《莺莺传》:“﹝ 鶯鶯 ﹞因命拂琴,鼓《霓裳羽衣》序。不数声,哀音怨乱,不復知其是曲也。”
清 黄景仁 《典衣行》:“谁家箜篌伤客心,邻舟少女弹哀音。”
闻一多 《红烛·孤雁》诗:“啊!从那浮云底密幕里,迸出这样的哀音。”
国语词典
哀音 [āi yīn]
⒈ 悲凉哀伤的音调。
引《文选·繁钦·与魏文帝笺》:「潜气内转,哀音外激;大不抗越,细不幽散。」
唐·元稹《莺莺传》:「因命拂琴,鼓霓裳羽衣序,不数声,哀音怨乱,不复知其是曲也。」
哀音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丹唇释义:⒈红唇。三国 魏 曹植《洛神赋》:“丹脣外朗,皓齿内鲜。”晋 成公绥《啸赋》:“发妙声於丹脣,激哀音於皓齿。”唐 卢照邻《和王奭秋夜有所思》诗:“丹脣间玉齿,妙响入云涯。”⒉指少年。唐 沉佺期《移禁司刑》诗:“丹脣曾学史,白首不成儒。”
- 2.
何满释义:即 何满子。唐 元稹《何满子歌》:“何满 能歌声宛转,天宝 年中世称罕。婴刑繫在囹圄间,下调哀音歌愤懣。梨园弟子奏 玄宗,一唱承恩羈网缓。便将《何满》为曲名,御谱亲题乐府纂。”参见“何满子”。
- 3.
哀听释义:犹哀音。动人听闻的声音。
- 4.
悲憾释义:悲伤怨恨。南朝 梁 江淹《横吹赋》:“西骨 秦 气,悲憾如懟;北质 燕 声,酸极无已。”《诗刊》1978年第3期:“耳闻哀音却又不相信,心中不敢想却又泪落成行……是极度悲憾而又极其思念所产生的矛盾心理。”
- 5.
铙挽释义:铙歌和挽歌。南朝 梁 刘勰《文心雕龙·乐府》:“至於 轩 岐 鼓吹,汉 世鐃挽,虽戎丧殊事,而并总入乐府。”黄叔琳 注:“《宋书·乐志》:汉《鼓吹鐃歌》十八曲。譙周《法训》:《挽歌》者,高帝 召 田横,至 尸乡 自杀。从者不敢哭,为此歌以寄哀音焉。《古今注》:《薤露》、《蒿里》,并丧歌也。言人命如薤上之露,易晞灭也,亦谓人死魂魄归乎蒿里。至 孝武 时,李延年 乃分为二曲,《薤露》送王公贵人,《蒿里》送士大夫庶人,使挽柩者歌之,亦呼为《挽歌》。”
- 6.
鸣雁释义:⒈《诗·邶风·匏有苦叶》:“雝雝鸣雁,旭日始旦,士如归妻,迨冰未泮。”毛 传:“雝雝,雁声和也。纳采用雁,旭日始出,谓大昕之时。”郑玄 笺:“雁者,随阳而处,似妇人从夫,故昏礼用焉。”后用“鸣雁”指嫁娶之事。北周 庾信《彭城公夫人尔朱氏墓志铭》:“三星照夜,佇稽鸣雁之期;七日秉秋,坐廌飞皇之兆。”倪璠 注:“婚姻六礼皆用雁,故云鸣雁之期。”⒉鸣啼的大雁。三国 魏 阮籍《咏怀》之九:“鸣雁飞南征,鶗鴂发哀音。”南朝 宋 范泰《九月九日》诗:“劲风肃林阿,鸣雁惊时候。”宋 陆游《冬晴》诗:“鸣雁过长空,纤鳞泳
- 7.
鼻准释义:鼻尖;鼻梁。元 杨载《梦读退之诗颇奇诡已觉记其大旨作此篇》:“哀音起空洞,令人鼻準酸。”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五》:“所蓄犬,忽人立怒号,两爪抱持啮妇面,裂其鼻準。”《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三回:“大约这个人的年纪,总在二十以外了;鷄蛋脸儿,两颧上现出几点雀斑,搽了粉也盖不住,鼻準上及两旁,又现出许多粉刺。”郭沫若《今昔集·日本民族发展概况》:“这里 阿里安 人种,眼色蔚蓝,鼻准高,多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