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三揖 三揖的意思
sān

三揖

简体三揖
繁体
拼音sān yī
注音ㄙㄢ ㄧ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sān,(1) 数名,二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叁”代)。【组词】:三维空间。三部曲。三国(中国朝代名)。(2) 表示多次或多数。【组词】:三思而行。三缄其口。

yī, ◎ 古代的拱手礼。【例句】:作(zuō)揖。揖让(宾主相见的礼节)。揖客。揖别。

基本含义

三次行礼,表示对别人的尊敬和敬意。

三揖的意思

三揖 [sān yī]

1. 指卿、大夫、士。以其皆为君所揖礼,故云。

三揖 引证解释

⒈ 指卿、大夫、士。以其皆为君所揖礼,故云。

《周礼·夏官·司士》:“孤卿特揖,大夫以其等旅揖,士旁三揖。”
郑玄 注引 郑司农 曰:“卿、大夫、士,皆君之所揖。”
《左传·哀公二年》:“君夫人在堂,三揖在下。”
杜预 注:“三揖,卿、大夫、士。”


国语词典

三揖 [sān yī]

⒈ 卿、大夫、士,三者都是君王揖礼尊敬的大臣,故称为「三揖」。

《左传·哀公二年》:「君夫人在堂,三揖在下。」
晋·杜预·注:「三揖,卿、大夫、士。」

⒉ 行三揖的礼。拱手作揖,或上下,或左右,或推引的敬礼。

《仪礼·士冠礼》:「至于庙门,揖入,三揖;至于阶,三让。」


三揖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三揖释义:指卿、大夫、士。以其皆为君所揖礼,故云。《周礼·夏官·司士》:“孤卿特揖,大夫以其等旅揖,士旁三揖。”郑玄 注引 郑司农 曰:“卿、大夫、士,皆君之所揖。”《左传·哀公二年》:“君夫人在堂,三揖在下。”杜预 注:“三揖,卿、大夫、士。”
    • 2.
      三让释义:⒈古相见礼。主人三揖,宾客三让。《仪礼·士冠礼》:“三揖至於阶,三让。”《礼记·礼器》:“三辞三让而至。”⒉指 周 泰伯 让位于 季历 事,后人称为盛德。《论语·泰伯》:“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邢昺 疏引 郑玄 注云:“泰伯,周太王 之长子,次子 仲雍,次子 季歷。太王 见 季歷 贤,又生 文王,有圣人表,故欲立之。而未有命。太王 疾,太伯 因适 吴 採药,太王 殁而不返。季歷 为丧主,一让也;季歷 赴之,不来奔丧,二让也;免丧之后,遂断髮文身,三让也。”《后汉书·列女传·曹
    • 3.
      五穷释义:唐 韩愈 作《送穷文》,谓智穷、学穷、文穷、命穷和交穷是使人困厄不达的五个穷鬼,遂三揖而送之。后常以“五穷”喻厄运。
    • 4.
      佥坐释义:同坐在两旁;陪坐。 明 王世贞《觚不觚录》:“余以刑部主事虑囚 江 北,见巡抚必侍坐,抵家及所过道路,遇之皆然。惟审録旧规,以勑諭事重,且多年深正郎,故有僉坐之説。”《清史稿·礼志十》:“顺治 十三年,定直省文武官相见礼,提督见总督,入中门,至仪门下马,升堂三揖。总督正坐,提督僉坐,迎送不出堂檐。”
    • 5.
      国学生释义:古代国学的学生。 《文献通考·学校二》:“﹝ 东晋 孝武 ﹞ 太元 九年……国子祭酒 殷茂 上言:‘臣闻旧制,国学生皆取冠族华胄,比列皇储。而中混杂兰艾,遂令人情耻之。詔虽褒纳,竟不施行。’”《清史稿·礼志十》:“国学生见国子师仪,初见,具名柬,公服诣学,自东阶升堂,北面三揖,师立受。”《孽海花》第三回:“含英社的社友,个个飞黄腾达,入鸞掖,占鰲头,祇剩 曹公坊 一人向隅,至今还是个国学生。”
    • 6.
      在堂释义:谓母亲健在。《左传·哀公二年》:“君夫人在堂,三揖在下。君命祇辱。”晋 潘岳《闲居赋》:“太夫人在堂,有羸老之疾,尚何能违膝下色养,而屑屑从斗筲之役乎?”《北史·儒林传下·王孝籍》:“加以慈母在堂,光阴迟暮,寒暑违闕,关山超远。”
    • 7.
      车逆释义:用车迎迓。《周礼·秋官·司仪》:“主君郊劳,交摈三辞。车逆拜辱,三揖,三辞,拜受,车送,三还,再拜。” 郑玄 注引 郑司农 曰:“车逆,主人以车迎宾於舘也。”

三揖(sanyi)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三揖是什么意思 三揖读音 怎么读 三揖,拼音是sān yī,三揖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三揖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