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丛帖 丛帖的意思
cóngtiē

丛帖

简体丛帖
繁体叢帖
拼音cóng tiē
注音ㄘㄨㄥˊ ㄊㄧㄝ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cóng,(1) 聚集,许多事物凑在一起。【组词】:丛生。丛聚。丛密。(2) 聚在一起的(人或物)。【组词】:人丛。草丛。丛刊。为丛驱雀(喻不善于团结人,把可以依靠的力量赶到敌人方面去)。丛祠。(3) 姓。

tiē tiě tiè,(1) 学习写字时摹仿的样本。【组词】:碑帖。字帖。画帖。(1) 便条。【组词】:字帖儿。(2) 邀请客人的纸片。【组词】:帖子。请帖。(3) 写着生辰八字的纸片。【组词】:庚帖。换帖。(4) 量词,用于配合起来的若干味汤药。【组词】:一帖中药。(1) 妥适。【组词】:妥帖。安帖。(2) 顺从,驯服。【组词】:服帖。俯首帖耳。(3) 姓。

基本含义

指文稿或书籍的篇幅较多,内容丰富,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丛帖的意思

丛帖 [cóng tiē]

1. 古今名帖汇编之称。相传始于南唐《澄清堂帖》。

丛帖 引证解释

⒈ 古今名帖汇编之称。相传始于 南唐 《澄清堂帖》。


国语词典

丛帖 [cóng tiē]

⒈ 汇刻的古今碑帖。

如:「他非常喜欢魏晋名家真迹丛帖。」


丛帖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大观帖释义:汇刻丛帖。十卷。大观 三年(公元1109年),宋徽宗 因《淳化阁帖》板已断裂,出内府所藏墨迹,命 蔡京 等稍加厘订,重新摹勒上石,标题皆 蔡京 手书。刻工精良,优于《淳化阁帖》,惜拓本流传甚少。
    • 2.
      戏鸿堂帖释义:明 董其昌 所刻丛帖名。取 南朝 梁 袁昂《古今书评》“钟繇 书意气密丽,若飞鸿戏海,舞鹤游天”语义。摹刻平生所见 晋 唐 以来法书,共十六卷。初为木刻,后毁于火,重摹刻石。故所传拓本有两种。亦省称“戏鸿”。
    • 3.
      撰集释义:编集。《后汉书·光武帝纪下》:“宜令太史撰集,以传来世。”《三国志·魏志·文帝纪》:“使诸儒撰集经传,随类相从,凡千餘篇,号曰《皇览》。”《晋书·干宝传》:“当中兴之盛,宜建立国史,撰集帝纪。”容庚《丛帖目·历代·明》:“《停云馆帖》十二卷:嘉靖 十六年至三十九年,长洲 文徵明 撰集。”
    • 4.
      淳化阁帖释义:简称《阁帖》。汇刻丛帖。十卷。公元992年宋太宗出秘阁(帝王收藏图书处)所藏历代法书,敕命侍书学士王著编次摹刻而成。此后历代多有翻刻。虽采择未精,但古人法书颇赖之以传。自此刻帖盛行,后世因称此帖为“法帖之祖”。
    • 5.
      潭帖释义:亦称“长沙帖”。汇刻丛帖。北宋 庆历 间 刘沆 帅 潭州(今 湖南省 长沙市)时,命僧 希白 摹刻。计十卷。以《淳化阁帖》为底本,增入 晋 王羲之《霜寒帖》、《十七帖》以及 王濛、颜真卿 等帖。与《绛帖》齐名。因刻于 潭州,故名。原石毁于 南宋 建炎 年间,翻刻本很多。参阅 宋 郑兴裔《郑忠肃奏议遗集·淳化帖》、明 陶宗仪《辍耕录·淳化阁帖》。
    • 6.
      澄清堂帖释义:汇刻丛帖。卷数不明。仅传宋拓残本及明翻刻宋残本卷一、卷四、卷十一(宋刻)及卷二、卷五(明刻)。今人考定为南宋嘉定年间(1208-1224)刻。所存以王羲之书迹为多,亦有苏轼书迹。摹刻精良。
丛帖是什么意思 丛帖读音 怎么读 丛帖,拼音是cóng tiē,丛帖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丛帖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