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正 [guān zhèng]
1. 官吏之长。
官正 引证解释
⒈ 官吏之长。
引《国语·楚语上》:“天子之贵也,唯其以公侯为官正也,而以伯子男为师旅。”
韦昭 注:“正,长也。”
官正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中宪大夫释义:金 代为吏部文官正五品的封阶,明 清 则为文职正四品封阶。
- 2.
周伯释义:⒈星名。 象征太平昌盛的瑞星。《晋书·天文志中》:“瑞星:二曰周伯星。黄色煌煌然,所见之国大昌。”宋 文莹《玉壶清话》卷一:“景德 三年,有巨星见於天氐之西,光芒如金圆,无有识者。春官正 周克明 言:‘按《天文録》,荆州 占其星,名周伯。语曰:其色金黄,其光煌煌,所见之国,大平而昌。’”⒉星名。象征灾凶的客星。《宋史·天文志五》:“客星有五……周伯,大而黄,煌煌然,所见之国,兵丧,飢饉,民庶流亡。”陈继儒《偃曝谈馀》卷上引 明 桑悦《客星亭记》:“客星有曰周伯……凡有所犯,无不菑凶。”
- 3.
小会释义:⒈小规模的会集。《史记·匈奴列传》:“岁正月,诸长小会单于庭,祠。”⒉古代君主册拜三公、接受方国使节和百僚称贺的仪式。《晋书·石鉴传》:“前代三公册拜,皆设小会,所以崇宰辅之制也。”《晋书·礼志下》:“魏 晋 则冬至日受方国及百僚称贺,因小会。其仪亚於献岁之旦。”晋 傅玄《辟雍乡饮酒赋》:“时皇帝亲枉万乘之尊兮,以幸乎辟雍;卤簿齐列,官正其容,侍卫参差,乃命王公。是日也,定小会之常仪兮,饗殊俗而见远邦。”⒊指一般的宴会。《南齐书·郁林王纪》:“永明 五年十一月戊子,冠於东宫 崇正殿。其日小会,赐王公以下
- 4.
廷见释义:指百官朝见皇帝。《史记·万石张叔列传》:“建 为郎中令,事有可言,屏人恣言极切;至廷见,如不能言者。”《资治通鉴·汉武帝建元二年》引此文,胡三省 注:“廷见,谓於百官正朝毕集之时。”
- 5.
春官释义:⒈古官名。 颛顼氏 时五官之一,为木正。见 贾公彦《〈周礼正义〉序》引《左传·昭公十七年》汉 服虔 注。又为《周礼》六官之一,掌礼法、祭祀。见《周礼·天官·小宰》。唐、宋、明、清 司天官属有春官正、夏官正等五官。明太祖 立春夏秋冬官,谓之四辅。见《旧唐书·职官志二》、《宋史·律历志》、《明史·安然传》。⒉唐 光宅 年间曾改礼部为春官,后“春官”遂为礼部的别称。唐 杜甫《奉留赠集贤院崔于二学士》诗:“天老书题目,春官验讨论。”唐 皎然《兵后送姚太祝赴选》诗:“名动春官籍,翩翩才少儔。”明 归有光《亡友方思曾
- 6.
机体觉释义:也称“内脏觉”。辨别身体内部状态的感觉。其感受器分布于身体各内脏器官内。在内脏器官正常工作时,各种感觉融合为“自我感觉”。通常被外部感觉所遮蔽,只有刺激强烈或不断刺激时,机体觉才会较鲜明。一般有饥、渴、性冲动、恶心、胀、便意、痛等机体觉。
- 7.
正衙释义:唐 宋 时正式朝会听政的处所。唐 白居易《紫毫笔》诗:“臣有奸邪正衙奏,君有动言直笔书。”《旧唐书·地理志一》:“明堂 之西有 武成殿,即正衙听政之所也。”宋 司马光《涑水记闻》卷八:“丹凤 之内曰 含光殿,每至大朝会,则御之。次曰 宣政殿,谓之正衙,朔望大册拜,则御之。次曰 紫宸殿,谓之上閤,亦曰内衙,奇日视朝则御之。”《资治通鉴·后唐明宗天成元年》:“丁巳,初令百官正衙常朝外,五日一赴内殿起居。”《续资治通鉴·宋太宗淳化二年》:“今之 文德殿,即 唐 之 宣政殿 也,在 周 为中朝,在 汉 为前朝,在
- 8.
饭银释义:清 代京官正薪之外的补贴。清 叶名沣《桥西杂记·内阁饭银》:“雍正 六年,令各省督抚藩司,每岁各出银百两,为内阁侍读学士等官饭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