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国论 国论的意思
guólùn

国论

简体国论
繁体國論
拼音guó lùn
注音ㄍㄨㄛˊ ㄌㄨㄣˋ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guó,(1) 有土地、人民、主权的政体(古代指诸侯所受封的地域)。【组词】:国家。国土。国体( ➊ 国家的性质; ➋ 国家的体面)。国号。国度(指国家)。国策。国情。国法。国力。国防。国威。国宝(➊ 国家的宝物;➋ 喻对国家有特殊贡献的人)。国格。国魂。国是(国家大计,如“共商国是”)。(2) 特指中国的。【组词】:国产。国货。国粹。国乐(yuè ㄩㄝˋ)。国药。(3) 姓。

lùn lún,(1) 古同“伦”,条理。(2) 〔论语〕中国古书名,内容主要是记载孔子及其门人的言行。(3) 古同“抡”,挑选。

基本含义

指国家的大政方针或国家的政治理论。

国论的意思

国论 [guó lùn]

1. 有关国家大计的言论、主张。

2. 谓商讨国家大计,发表政见。

3. 全国的舆论。

5. 女真语。尊贵的意思。

国论 引证解释

⒈ 有关国家大计的言论、主张。

《汉书·薛宣传》:“臣闻贤材莫大於治人, 宣 已有效。其法律任廷尉有餘,经术文雅足以谋王体,断国论。”
宋 王安石 《河势》诗:“国论终将塞,民嗟亦已勤。”

⒉ 谓商讨国家大计,发表政见。

宋 岳飞 《乞解枢柄第三札》:“伏念臣滥厕枢庭,误陪国论,贪荣滋甚,补报蔑然,岂惟旷职之可忧,抑亦妨贤之是惧。”

⒊ 全国的舆论。

宋 曾巩 《代皇子免延安郡王第二表》:“窃以明德懿亲,在天功而有助;隆名重器,为国论之所归。”

⒋ 女真语。尊贵的意思。


国语词典

国论 [guó lùn]

⒈ 关于国家的计议。

《汉书·卷八三·薛宣传》:「其法律任廷尉有余,经术文雅足以谋王体,断国论。」

⒉ 一国的议论。

如:「自从这个事件发生以后,国论纷纷,民心愤慨,影响不少。」


国论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刻吏释义:酷吏。 宋 秦观 《国论》:“屏弃姦臣,投窜刻吏。”
    • 2.
      因余之国释义:三国 蜀 谯周 所著《仇国论》中虚构的国名。
    • 3.
      彫瘁释义:亦作“彫萃”。亦作“彫悴”。伤损病困;凋摧憔悴。《荀子·子道》:“故劳苦彫萃而能无失其敬,灾祸患难而能无失其义。”杨倞 注:“彫,伤也;萃,与顇同。”《三国志·蜀志·谯周传》:“于时军旅数出,百姓彫瘁,周 与尚书令 陈祗 论其利害,退而书之,谓之《仇国论》。”晋 葛洪《抱朴子·至理》:“接煞气则彫瘁於凝霜,值阳和则欝蔼而条秀。”宋 陆游《答刘主簿书》:“数十年之功,耗心疲力,彫悴齿髮而为之。”悴,一本作“顇”。明 归有光《顾公权厝志》:“海北 顷罹饥荒,彫瘁尤甚,劳役不止,将有他虞。”
    • 4.
      戎索释义:戎 人之法。《左传·定公四年》:“启以 夏 政,疆以戎索。”杜预 注:“大原 近戎而寒,不与中国同,故自以 戎 法。”后以泛指法令。唐 元稹《织妇词》:“早徵非是官家恶,去岁官家事戎索。”清 钱谦益《聊且园记》:“今之苟然者多矣,苟然於庙堂而国论坏,苟然於疆园而戎索坏。”
    • 5.
      搆争释义:相争。明 李贽《战国论》:“此如父母卧病不能事事,羣小搆争,莫可禁阻。”清 俞正燮《癸巳类稿·台湾府属渡口考》:“荷兰 既得地,即数数与 日本 搆争。”
    • 6.
      断国释义:决定国家大计。语本《汉书·薛宣传》:“经术文雅足以谋王体,断国论。”宋 黄庭坚《次以道韵寄范子夷子默》:“范公 秉文德,断国极可否。”
    • 7.
      暴酷释义:⒈暴虐残酷。 《史记·酷吏列传》:“﹝ 杜周 ﹞家两子,夹 河 为守。其治暴酷皆甚於 王温舒 等矣。”《汉书·晁错传》:“﹝ 秦 ﹞法令烦憯,刑罚暴酷。”宋 范仲淹《上执政书》:“窃以 五代 以来,诸侯暴酷,视民如芥,生杀由之。”⒉指暴虐残酷的人。唐 王勃《三国论》:“若令 登(孙登)不早卒,休以永年,神器不移於暴酷,则 彭蠡、衡阳 未可图也。”
    • 8.
      游言释义:⒈浮夸不实的言论。《礼记·缁衣》:“故大人不倡游言,可言也,不可行,君子弗言也。”唐 刘禹锡《答饶州元使君书》:“今研覈至论,渊乎有味,非游言架空之徒,喜未尝不至抃也。”《续资治通鉴·宋理宗端平三年》:“内则嬖御怀私,为君心之蠹;外则子弟寡谨,为明政之累。游言噂沓,宠赂章闻,欲簫勺太和,得乎!”⒉指流言。宋 叶绍翁《四朝闻见录·宁皇登位》:“採之游言,殊有惊悸;採之国论,曾无建明。”⒊虚浮不实的言语。《文选·应璩<与从弟君苗君胄书>》:“无或游言,以增邑邑。”李善 注:“《礼记》曰:‘大人不倡游言。’郑
    • 9.
      犯忤释义:亦作“犯迕”。 冒犯违逆。晋 陆云《国起西园第表启》:“不虑犯迕,敢陈所怀。”迕,一本作“忤”。《南史·萧琛传》:“宋 元嘉、大明 中,经有被罚者,别由犯忤主心,非关常準。”唐 王勃《三国论》:“居显列则陷犯忤之诛,伏閭巷则婴党錮之戮。”《资治通鉴·唐则天后长安四年》:“左右近臣多以顺意为忠,朝廷具僚皆以犯忤为戒。”
    • 10.
      苏洵释义:北宋散文家。 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官至秘书省校书郎。与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列入“唐宋八大家”。作品多为政论文,有《六国论》等名篇。有《嘉集》。
    • 11.
      雕瘁释义:亦作“彫萃”。 亦作“彫悴”。伤损病困;凋摧憔悴。《荀子·子道》:“故劳苦彫萃而能无失其敬,灾祸患难而能无失其义。”杨倞 注:“彫,伤也;萃,与顇同。”《三国志·蜀志·谯周传》:“于时军旅数出,百姓彫瘁,周 与尚书令 陈祗 论其利害,退而书之,谓之《仇国论》。”晋 葛洪《抱朴子·至理》:“接煞气则彫瘁於凝霜,值阳和则欝蔼而条秀。”宋 陆游《答刘主簿书》:“数十年之功,耗心疲力,彫悴齿髮而为之。”悴,一本作“顇”。明 归有光《顾公权厝志》:“海北 顷罹饥荒,彫瘁尤甚,劳役不止,将有他虞。”
    • 12.
      鲁衞释义:⒈语本《论语·子路》:“鲁 衞 之政,兄弟也。”后以“鲁衞”代称兄弟。唐玄宗《过大哥宅探得歌字韵》:“鲁 衞 情先重,亲贤爱转多。”⒉比喻情况类似、实质相同。明 李贽《战国论》:“乃 曾子固 自负不少者也,咸谓文章本於‘六经’矣,乃讥 向(刘向)自信之不篤,邪説之当正,则亦不知‘六经’为何物,而但窃褒贬以绳世,则其视 鲍(鲍彪)与 吴(吴师道)亦 鲁 衞 之人矣。”⒊泛指礼义之邦。宋 苏轼《答丁连州启》:“自疑本 儋 崖 之人,难復见 鲁 衞 之士,而况清时雅望、令德高标,固已闻名而自惭。”清 钱谦益《

国论(guolun)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国论是什么意思 国论读音 怎么读 国论,拼音是guó lùn,国论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国论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