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絶命书释义:即绝命词。详细解释即绝命词。《宋渔父日记·一九○一年一月廿二日》:“搏九 欲再刻其絶命书,仍偕 搏九 至秀光社,属该社用《民报》中该书之纸型印刷焉。”曹禺《雷雨》第二幕:“我看见她河边上的衣服,里面有她的绝命书。”参见“絶命词”。
- 2.
发药释义:⒈药气散发。喻事情已经开始。元 刘祁《归潜志》卷四:“有 晋 必无 楚,两雄难竝驱,向来既发药,其可止半途。”⒉开列药方;使用药物。清 戴名世《宋嵩南制义序》:“良医之发药也必因病,而国工之角胜也必争先。”孙中山《<民报>发刊词》:“近时杂志之作者亦伙矣。姱词以为美,嚣听而无所终,擿埴索途,不获则反覆其词而自惑,求其斟时以立言。如古人所谓对症发药者,已不可见。”⒊放置药石。谓善言劝人以当药石。《庄子·列御寇》:“伯昏瞀人 北面而立,敦杖蹙之乎颐,立有间,不言而出。宾者以告 列子,列子 提屨,跣而走,暨乎
- 3.
口头话释义:⒈犹口语。明 沉德符《野获编·词曲·拜月亭》:“予最爱《绣襦记》中《鹅毛雪》一折,皆乞儿家常口头话,鎔铸浑成,不见斧凿痕跡,可与古诗‘孔雀东南飞’、‘唧唧復唧唧’并驱。”参见“口语”。⒉指常挂在嘴边的话。孙中山《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的演说》:“他们的口头话是说他的祖宗有团结力,有武力。”⒊指俗话。碧野《没有花的春天》第八章:“这地方流传有一句口头话:‘招了女婿当长工。’”
- 4.
和协释义:⒈亦作“和叶”。 和睦相处。《左传·隐公十一年》:“寡人有弟,不能和协,而使餬其口於四方。”唐 康骈《剧谈录·含元殿》:“君臣和叶,四表靖謐。”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民报·烈士吴樾君意见书》:“民族间之利害衝突,势所不免。惟势力平均者,始有和协提携之希望。”⒉谓使之和睦相处。《三国志·吴志·胡综传》:“其和协彼此,使之无隙,综 有力焉。”宋 苏辙《龙川别志》卷上:“﹝ 张安道 ﹞奉勅撰《许公神道碑》,其家欲言和协二宫事……上不喜。”⒊同心协力。《逸周书·允文》:“人知不弃,爱守正户,上下和协,靡
- 5.
坐收释义:⒈因连坐而收监入狱。《史记·孝文本纪》:“相坐坐收,所以累其心,使重犯法,所从来远矣。”《史记·淮南衡山列传》:“衡山王 赐,淮南王 弟也,当坐收,有司请逮捕 衡山王。”⒉谓轻易而获。《资治通鉴·宋武帝永初三年》:“待其强臣争权,变难必起,然后命将出师,可以兵不疲劳,坐收 淮北 也。”宋 陆游《射的山观梅》诗:“坐收国土无双价,独立 东皇太一 前。”胡汉民《<民报>之六大主义》:“此进率者,非地主毫末之功,而独坐收其利,是又不啻驱社会之人而悉为之僕也。”
- 6.
孙中山释义:(1866—1925)中国近代革命先行者,民主革命家。名文,字德明,号逸仙,广东香山(今中山市)人。早年在香港开始革命活动。1894年在檀香山建立兴中会。次年广州起义失败后,到欧、美各地宣传革命。1905年在日本组成中国同盟会,被推为总理,提出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即三民主义学说。以《民报》为阵地,与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保皇派进行激烈论战,并多次领导反清武装起义。武昌起义后,于1912年1月1日在南京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不久政权被北洋军阀袁世凯篡夺。在俄国十月革命影响和中国共产党帮助下,1924
- 7.
孤穷释义:⒈孤立危急。⒉孤苦失意;孤独穷困。⒊指孤独穷困之人。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民报·天讨》:“不如施捨乞丐,救济孤穷,尚可称慈善事业也。”
- 8.
执迷释义:⒈固执不悟。《旧唐书·王世充传》:“四海之内,皆奉正朔,惟公执迷,独阻声教。”元 无名氏《杀狗劝夫》第一折:“我员外好是执迷也,将亲兄弟教他另住,受着饥寒,今日上坟也不等他一等。”《封神演义》第九四回:“吾今奉天征讨而诛独夫,公何得尚执迷如此,以逆天时哉!”孙中山《民报周年纪念演说词》:“如果 满 人始终执迷,仍然把持政权,制驭汉族,那就汉族一日不死,一日不能坐视的。”参见“执迷不悟”。⒉执著;着迷。鲁迅《坟·灯下漫笔》:“听说连一向执迷于现银的乡下人,也知道这既便当,又可靠。”杨沫《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五
- 9.
摧伤释义:⒈损伤;挫伤。 汉 蔡邕《伤故栗赋》:“适祸贼之灾人,嗟夭折以摧伤。”宋 王安石《邢太保有鹤折翼以诗伤之》:“不为摧伤改性灵,静中犹见好仪形。”清 方苞《书<儒林传>后》:“汉 兴七十餘年,自天子公卿皆不悦儒术,而诸老师尚守遗经,其并出於 武帝 之世者,皆 秦 汉 间摧伤摈弃而不肯自贬其所学者也。”胡汉民《民报之六大主义》:“今之僉人动言我民族歷史无有民权之习惯,以是而摧伤爱国志士之气。”⒉谓伤痛之极。晋 潘岳《寡妇赋》:“思缠緜以瞀乱兮,心摧伤以愴惻。”《隶释·汉凉州刺史魏元丕碑》:“民失慈父,四海之内
- 10.
新民报释义:⒈1929年9月创刊于南京。先后出南京、重庆、成都、上海、北平(今北京)等版,有八个日、晚刊。抗战胜利后,总管理处设于南京,罗承烈任总主笔,赵超构任副总主笔。因主张和平民主,反对内战,被迫停刊。建国后,上海《新民报晚刊》继续出版,1958年起改名《新民晚报》。⒉抗日战争时期华北伪政权机关报。1938年1月创刊于北平,1944年4月停刊。
- 11.
穷壮释义:谓极壮盛。 明 李贽《与方訒庵书》:“五十之年不大,时正穷壮,正好施吾泽民报主之实。”
- 12.
考选释义:通过考查或考试选用人员。《宋史·选举志三》:“及两京皆置敦宗院,院皆置大、小学教授,立考选法,如《熙寧格》出官,所涖长贰或监司有二人任之,乃注授。”明 沉德符《野获编·词林·选庶吉士之始》:“今会试后,考选庶吉士,人谓始於 文皇帝 永乐 甲申科。”《儒林外史》第七回:“现今考选科、道在即,你我的资格都是有指望的。”孙中山《<民报>周年纪念演说词》:“考选本是 中国 始创的,可惜那制度不好,却被外国学去,改良之后,成了美制。”
- 13.
袁水拍释义:(1916-1982)诗人。笔名马凡陀,江苏吴县人。早年在银行工作。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战胜利后任《新民报》、《大公报》编辑。建国后曾任《人民日报》文艺部主任、中宣部文艺处处长。著有诗集《马凡陀的山歌》、《马凡陀的山歌续集》、《春莺颂》等。
- 14.
警廷释义:指警察厅。汤志钧《<章太炎政论选集>前言》:“一九○八年十月,日本 政府下令封禁《民报》,章太炎 至警廷,慷慨陈词,不怕坐牢,高呼‘革命无罪’。”
- 15.
辟驳释义:驳斥。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民报·<民报>与<新民丛报>辩驳之纲领》:“《民报》第四号刻日出版,其中数条,皆已解决。五号以下,接连闢驳,请我国民平心公决之。”
- 16.
近顷释义:犹近来。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民报·驳<法律新闻>之论清廷立宪》:“余居 日本,见其近顷对於此事,一般舆论所趋,强半背於事理,而尤加曲誉。”鲁迅《热风·“一是之学说”》:“此外还有一个太没见识处,就是遗漏了《长春》、《红》、《快活》、《礼拜六》等近顷风起云涌的书报。”
- 17.
阻害释义:阻碍妨害。 孙中山《<民报>周年纪念演说词》:“假如我们实行革命的时候,那 满洲 人不来阻害我们,决无寻仇之理。”邹鲁《中国同盟会》:“风俗之害,如奴婢之畜养,缠足之残忍,鸦片之流毒,风水之阻害,亦一切禁止。”
- 18.
预筹释义:预先谋划。孙中山 《中国前途问题--在民报纪元节演说词》:“与其将来弄到无可如何,才去想大破坏,不如今日预筹个防止的法子。” 郑振铎 《埃娥》四:“‘这孩子,今天怎么不在门边等爸?’预筹的打闹的计划为之粉碎。”
- 19.
颠播释义:⒈犹颠簸。 上下左右地震荡摇动。清 吴炽昌《客窗闲话初集·义丐》:“一日,有策马而驰者,颠播囊裂,落宝银於道。”《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十回:“谁知走到了第三天,忽然遇了大风,那船便颠播不定,船上的人,多半晕倒了。”曹葆华《夜歌》诗:“我不禁茫然昂首高歌,任凭船儿在浪中颠播。”⒉犹奔波。曼华《同盟会时代民报始末记》:“报字曰民,所以者何?原 孙总理 数十年舟车栖皇,颠播海外,其孳孳不倦所提倡革命者,厥为三民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