邑屋 [yì wū]
1. 古代行政区域单位。
2. 引申指乡里。
3. 邑里的房舍;村舍。
4. 陵邑的房舍。指祠堂。
6. 引申为国家神器,政权。
邑屋 引证解释
⒈ 古代行政区域单位。
引《庄子·胠篋》:“闔四竟之内,所以立宗庙社稷,治邑屋州閭乡曲者,曷尝不法圣人哉!”
成玄英 疏:“《司马法》:六尺为步,步百为亩,亩百为夫,夫三为屋,屋三为井,井四为邑。”
⒉ 引申指乡里。
引《隶释·汉广汉属国侯李翊碑》:“赫赫惟忠,属国 李侯,发迹邑屋,声冠方嵎。”
⒊ 邑里的房舍;村舍。
引《战国策·齐策四》:“愿得赐归,安行而返臣之邑屋。”
《汉书·游侠传·郭解》:“居邑屋不见敬,是吾德不脩也,彼何辠!”
颜师古 注:“邑屋,犹今人言村舍、巷舍也。”
晋 陶潜 《还旧居》诗:“阡陌不移旧,邑屋或时非。”
《宋史·天文志一》:“其间又有邑屋山林之蔽。”
⒋ 陵邑的房舍。指祠堂。
引《旧唐书·李吉甫传》:“臣以祠堂之设,礼典无文……昔 汉 章帝 时,欲为 光武 原陵、明帝 显节陵 各起邑屋, 东平王 苍 上疏言其不可。”
⒌ 引申为国家神器,政权。
引宋 王安石 《九鼎》诗:“始皇 区区求不得,坐令神姦窥邑屋。”
邑屋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旗亭释义:⒈市楼。 古代观察、指挥集市的处所,上立有旗,故称。《史记·三代世表褚少孙论》:“臣为郎时,与方士考功会旗亭下。”《文选·张衡<西京赋>》:“旗亭五重,俯察百隧。”薛综 注:“旗亭,市楼也。”北魏 杨衒之《洛阳伽蓝记·龙华寺》:“里有土臺,高三丈,上有二精舍。赵逸 云:‘此臺是中朝旗亭也,上有二层楼,悬鼓击之以罢市。’”唐 王勃《临高台》诗:“旗亭百队开新市,甲第千甍分戚里。”唐 杜甫《入衡州》诗:“旗亭壮邑屋,烽櫓蟠城隍。”⒉酒楼。悬旗为酒招,故称。唐 刘禹锡《武陵观火》诗:“花县与琴焦,旗亭无酒濡。”
- 2.
横塘释义:⒈古堤名。三国 吴大帝 时于 建业(今 南京市)南 淮水(今 秦淮河)南岸修筑。亦为百姓聚居之地。晋 左思《吴都赋》:“横塘 查下,邑屋隆夸。”唐 崔颢《长干曲》之一:“君家住何处?妾住在 横塘。”⒉古堤名。在 江苏省 吴县 西南。宋 贺铸《青玉案·横塘路》词:“凌波不过 横塘 路,但目送、芳尘去。”宋 贺铸《青玉案·南歌子》词:“一鉤新月渡 横塘。谁认凌波微步、袜尘香。”⒊泛指水塘。唐 温庭筠《池塘七夕》诗:“万家砧杵三篙水,一夕横塘似旧游。”前蜀 牛峤《玉楼春》词:“春入横塘摇浅浪,花落小园空惆悵。
- 3.
流杀释义:谓淹死。《汉书·外戚传下·孝成许皇后》:“其后则有 北宫 井溢,南流逆理,数郡水出,流杀人民。”唐 韩愈《唐故检校尚书左仆射右龙武军统军刘公墓志铭》:“﹝ 元和 ﹞八年五月,涌水出他界,过其地,防穿不补,没邑屋,流杀居人。”
- 4.
辞去释义:⒈辞别而去。《战国策·齐策四》:“愿得赐归,安行而反臣之邑屋,则再拜而辞去也。”《孔丛子·独治》:“叔孙通 遂辞去,以法仕 秦。”晋 陶潜《桃花源记》:“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⒉去世的婉辞。元 关汉卿《玉镜台》第一折:“老身姓 温,夫主姓 刘,早年辞去,别无儿男。”⒊辞掉,请求解除(自己的工作)。如:她辞去了原来的工作,到 上海 谋职。
- 5.
鳞差释义:犹鳞次。 唐 刘商《姑苏怀古送秀才下第归江南》诗:“姑苏臺 枕 吴江 水,层级鳞次向天倚。”宋 范成大《吴船录》卷下:“壬午晚,遂集南楼,楼在州治前 黄鹤山 上,轮奂高寒,甲於湖外,下临南市,邑屋鳞差。”元 刘祁《归潜志》卷十三:“林行一二里入谷,两厓夹径,径竝东厓,大石鳞差,马足行甚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