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民法 民法的意思
mín

民法

简体民法
繁体
拼音mín fǎ
注音ㄇㄧㄣˊ ㄈㄚˇ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mín,(1) 以劳动群众为主体的社会基本成员。【组词】:人民。民主。民国。民法。公民(在一国内有国籍,享受法律上规定的公民权利并履行公民义务的人)。国民(具有国籍的人)。(2) 指人或人群。【组词】:居民。民族。(3) 劳动大众的,非官方的。【组词】:民间。民歌。民谚。民风。民情。(4) 某族的人。【组词】:汉民。回民。(5) 从事不同职业的人。【组词】:农民。渔民。(6) 非军事的。【组词】:民品。民航。(7) 同“苠”。

fǎ,(1) 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国家制定和颁布的公民必须遵守的行为规则。【组词】:法办。法典。法官。法规。法律。法令。法定。法场。法理。法纪。法盲。法人(“自然人”的对称。指依法成立并能以自己的名义独立参与民事活动,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法律义务的社会组织)。法制。法治。犯法。守法。合法。宪法(国家的根本大法)。政法。奉公守法。逍遥法外。(2) 处理事物的手段。【组词】:办法。设法。手法。写法。(3) 仿效。【组词】:效法。(4) 标准,规范,可仿效的。【组词】:法式。法帖。(5) 佛家的道理。【组词】:佛法。法号。法轮。法像。法门。(6) 道家佛家的所谓拿妖捉怪的技术。【组词】:法师。法器。法事。(7) 指“法国”。【组词】:法文。法式大菜。(8) 姓。

基本含义

法律的规定和制度,特指对个人权益和财产关系进行调整和保护的法律体系。

民法的意思

民法 [mín fǎ]

1. 规定并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间、法人间及公民与法人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civil law;]

民法 引证解释

⒈ 调整平等民事主体间一定范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法律规范的总称。


国语词典

民法 [mín fǎ]

⒈ 规范私人间一般社会生活的主要法律,为人民权利义务的准绳。


民法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上诉释义:当事人不服第一审人民法院的判决或裁定,在法定时间内,向上一级法院提出对该案再行审理的诉讼制度。上诉可以引起第二审程序。民事、行政诉讼的上诉时间为判决书送达之日起15日内,裁定书送达之日起10日内;刑事诉讼的上诉时间为接到判决书后第二日起的10日内,接到裁定书后第二日起的5日内。
    • 2.
      专门人民法院释义:我国在特定部门设立的审理特定案件的法院。 不按行政区划设立,亦不受理一般刑事案件。1983年9月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除明确规定必须设立军事法院外,对于其他专门法院的设置,不作具体规定,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立。
    • 3.
      两审终审制释义:诉讼案件经过两级法院审判即告终结的制度。 我国人民法院审判案件实行两审终审制。当事人或其法定代理人不服地方各级人民法院的第一审判决和裁定,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认为本级人民法院第一审的判决和裁定确有错误,可在规定期限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出上诉或抗诉。上一级人民法院作出的第二审判决和裁定,就是终审的判决、裁定。
    • 4.
      中级释义:属性词。介于高级和初级之间的:中级人民法院。
    • 5.
      主法释义:规定权利义务的法律,又称实体法,如民法、刑法等。
    • 6.
      举证倒置释义:在行政诉讼中,由被告负举证责任的证据制度。 与民事诉讼原告负举证责任相对。被告行政机关必须依法履行应负的举证义务,如果被告未能适当履行或拒绝履行,人民法院应判决撤销被诉具体行政行为或责令被告限期作出新的具体行政行为。
    • 7.
      举证责任释义:诉讼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事实和要求,有向人民法院提供证据予以证明的责任。民事诉讼原告负举证责任,行政诉讼被告负举证责任。
    • 8.
      书记员释义:我国各级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中担任记录,并办理其他有关事项的工作人员。
    • 9.
      人民法院释义:简称法院。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使审判权的国家机关。有最高人民法院、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和军事法院等专门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 10.
      人民陪审员释义:我国司法机关从人民群众中吸收的参加审判的人员。在人民法院执行职务期间,同审判员有同等权力。简称陪审员。
    • 11.
      人身自由释义:与人的身体直接相关的自由。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中国宪法规定,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任何公民,非经人民法院决定或者人民检察院批准并由公安机关执行,不受逮捕。禁止对公民非法拘禁和搜查,禁止非法剥夺或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
    • 12.
      传贳权释义:韩国民法中特有的法律制度。“贳”字,在汉语裏即为“出租、出借”的意思。
    • 13.
      公告送达释义:在受送达人下落不明或者用其他方式无法送达的情况下,人民法院通过公告将诉讼文书有关内容告知受送达人的一种特殊的送达方式。
    • 14.
      公审释义:我国人民法院公开审判案件的一种方式,在群众参加下审判有重大社会意义的案件。
    • 15.
      公开审判释义:指法院审理案件公开进行。 在我国,人民法院审理案件,除法律规定涉及国家机密、个人隐私和未成年犯罪案件外,一律公开进行。
    • 16.
      公诉释义:人民检察院以国家公诉人的身份向人民法院提起的诉讼。 对侦查终结的案件,检察院认为犯罪事实已经查清,证据确实、充分,依法应当追究犯罪嫌疑人的刑事责任而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与“自诉”相对。
    • 17.
      减轻处罚释义:法院在法定刑幅度以下判处刑罚。我国刑法规定了减轻处罚的情节,并规定:“犯罪分子虽然不具有本法规定的减轻处罚情节,如果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判处法定刑的最低刑还是过重的,经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决定,也可以在法定刑以下判处刑罚。”
    • 18.
      刑事审判庭释义:亦称“刑事法庭”。省称“刑庭”。我国人民法院审理刑事案件的组织机构。
    • 19.
      刑事诉讼法释义: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进行刑事诉讼活动所必须遵循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 20.
      刑罚释义:刑法规定的、人民法院对犯罪人适用的、由专门机关执行的最严厉的法律制裁措施。包括主刑和附加刑。

民法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上诉释义:当事人不服第一审人民法院的判决或裁定,在法定时间内,向上一级法院提出对该案再行审理的诉讼制度。上诉可以引起第二审程序。民事、行政诉讼的上诉时间为判决书送达之日起15日内,裁定书送达之日起10日内;刑事诉讼的上诉时间为接到判决书后第二日起的10日内,接到裁定书后第二日起的5日内。
    • 2.
      专门人民法院释义:我国在特定部门设立的审理特定案件的法院。 不按行政区划设立,亦不受理一般刑事案件。1983年9月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除明确规定必须设立军事法院外,对于其他专门法院的设置,不作具体规定,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立。
    • 3.
      两审终审制释义:诉讼案件经过两级法院审判即告终结的制度。 我国人民法院审判案件实行两审终审制。当事人或其法定代理人不服地方各级人民法院的第一审判决和裁定,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认为本级人民法院第一审的判决和裁定确有错误,可在规定期限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出上诉或抗诉。上一级人民法院作出的第二审判决和裁定,就是终审的判决、裁定。
    • 4.
      中级释义:属性词。介于高级和初级之间的:中级人民法院。
    • 5.
      主法释义:规定权利义务的法律,又称实体法,如民法、刑法等。
    • 6.
      举证倒置释义:在行政诉讼中,由被告负举证责任的证据制度。 与民事诉讼原告负举证责任相对。被告行政机关必须依法履行应负的举证义务,如果被告未能适当履行或拒绝履行,人民法院应判决撤销被诉具体行政行为或责令被告限期作出新的具体行政行为。
    • 7.
      举证责任释义:诉讼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事实和要求,有向人民法院提供证据予以证明的责任。民事诉讼原告负举证责任,行政诉讼被告负举证责任。
    • 8.
      书记员释义:我国各级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中担任记录,并办理其他有关事项的工作人员。
    • 9.
      人民法院释义:简称法院。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使审判权的国家机关。有最高人民法院、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和军事法院等专门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 10.
      人民陪审员释义:我国司法机关从人民群众中吸收的参加审判的人员。在人民法院执行职务期间,同审判员有同等权力。简称陪审员。
    • 11.
      人身自由释义:与人的身体直接相关的自由。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中国宪法规定,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任何公民,非经人民法院决定或者人民检察院批准并由公安机关执行,不受逮捕。禁止对公民非法拘禁和搜查,禁止非法剥夺或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
    • 12.
      传贳权释义:韩国民法中特有的法律制度。“贳”字,在汉语裏即为“出租、出借”的意思。
    • 13.
      公告送达释义:在受送达人下落不明或者用其他方式无法送达的情况下,人民法院通过公告将诉讼文书有关内容告知受送达人的一种特殊的送达方式。
    • 14.
      公审释义:我国人民法院公开审判案件的一种方式,在群众参加下审判有重大社会意义的案件。
    • 15.
      公开审判释义:指法院审理案件公开进行。 在我国,人民法院审理案件,除法律规定涉及国家机密、个人隐私和未成年犯罪案件外,一律公开进行。
    • 16.
      公诉释义:人民检察院以国家公诉人的身份向人民法院提起的诉讼。 对侦查终结的案件,检察院认为犯罪事实已经查清,证据确实、充分,依法应当追究犯罪嫌疑人的刑事责任而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与“自诉”相对。
    • 17.
      减轻处罚释义:法院在法定刑幅度以下判处刑罚。我国刑法规定了减轻处罚的情节,并规定:“犯罪分子虽然不具有本法规定的减轻处罚情节,如果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判处法定刑的最低刑还是过重的,经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决定,也可以在法定刑以下判处刑罚。”
    • 18.
      刑事审判庭释义:亦称“刑事法庭”。省称“刑庭”。我国人民法院审理刑事案件的组织机构。
    • 19.
      刑事诉讼法释义: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进行刑事诉讼活动所必须遵循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 20.
      刑罚释义:刑法规定的、人民法院对犯罪人适用的、由专门机关执行的最严厉的法律制裁措施。包括主刑和附加刑。

民法造句

1.他是民法的专才,任何有关民事问题,他都能应对如流。

2.民法庭,一定要依法办案,绝不允许徇情枉法,包庇坏人,损害人民利益。

3.再从民法上看,这是侵害他人人身权,可提起刑事诉讼附带民事损害赔偿。赔偿按伤情而定。

4.民法院为提高司法水平,虚心地听取社会各界的有益建议。

5.高级国民法院的审庭过程针尖对麦芒。

6.民法官秉公执法,维护了法律的尊严。

民法是什么意思 民法读音 怎么读 民法,拼音是mín fǎ,民法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民法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