戎衣 [róng yī]
1. 军服、战衣。
英[military uniform;]
戎衣 引证解释
⒈ 军服,战衣。
引《书·武成》:“一戎衣,天下大定。”
孔 传:“衣,服也。一著戎服而灭 紂。”
一说谓用兵伐 殷。《礼记·中庸》:“壹戎衣而有天下。”
郑玄 注:“衣读如殷,声之误也, 齐 人言殷声如衣……壹戎 殷 者,壹用兵伐 殷 也。”
唐 杜审言 《赠苏味道》诗:“边声乱羌笛,朔风捲戎衣。”
明 徐渭 《龛山凯歌》之一:“县尉卑官禄米微,教辞黄綬着戎衣。”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一:“慎其小时则军出万全,俟其大时则一戎衣而成帝业。”
⒉ 指军旅之事;兵事。
引唐 李涉 《送孙尧夫赴举》诗:“自説 轩皇 息战威,万方无復事戎衣。”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庚戌广州新军举义记·黄士龙之调处与旗兵之激变》:“水提督 李準 主张劝諭归营了事,倘新军不允,则惟有以戎衣相见。”
国语词典
戎衣 [róng yī]
⒈ 军服。
引《书经·武成》:「一戎衣,天下大定。」
元·石君宝《秋胡戏妻·第四折》:「幸时来得成功业,著锦衣脱去戎衣。」
近戎服
戎衣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一戎释义:见“一戎衣”。
- 2.
一戎衣释义:谓一穿上戎装。 或云,“衣”当作“殷”,谓一用兵而胜 殷。一,亦作“壹”。《书·武成》:“一戎衣,天下大定。”孔 传:“衣,服也;一著戎服而灭 紂。”《礼记·中庸》:“武王 纘大 王、王季、文王 之绪,壹戎衣而有天下。”郑玄 注:“戎,兵也。衣读如殷,声之误也,齐 言殷声如衣……壹戎 殷 者,壹用兵伐 殷 也。”孔颖达 疏:“郑 必以衣为 殷 者,以十一年观兵于 孟津,十三年灭 紂,是再著戎服,不得称一戎衣,故以衣为 殷。”后泛称用兵作战为“一戎衣”。唐 杜甫《重经昭陵》诗:“风尘三尺剑,社稷一戎衣。”《
- 3.
偏裻释义:⒈即偏衣。裻,衣背缝。以衣背缝为界,衣服两半的颜色不同。⒉指戎衣。
- 4.
坐马衣释义:古代一种套在外面的无袖戎衣。因便于骑射,故名。
- 5.
徇铺释义:巡查街市里巷。宋 文天祥《出巷难》诗:“不时徇铺路纵横,小队戎衣自出城。”
- 6.
心号释义:古时战士所着戎衣胸背的符号。
- 7.
思蒓释义:亦作“思蓴”。同“思鱸蒓”。宋 陈与义《次韵谢文骥主簿见寄兼示刘宣叔》:“能復几寒暑,思蒓久未决。”明 周履靖《锦笺记·赴闽》:“几载戎衣满战尘,雄心拚裹革,肯思蓴?”
- 8.
战服释义:中国古代对军人作战时所着服装的称谓,也称“战袍”、“戎衣”、“戎装”等。
- 9.
裤褶释义:裤褶原为戎服,今谓“军旅间不便”,别置戎衣。
- 10.
贲帛释义:指帝王尊贤礼士所赐与的束帛。 语本《易·贲》“賁于丘园,束帛戔戔。”王肃 注:“失位无应,隐处邱园,盖蒙闇之人,道德弥明,必有束帛之聘也。”唐 元稹《谢恩赐告身衣服并借马状》:“忽降天书,乍乘云驥,颁衣焕目,賁帛盈庭。”《旧唐书·文苑传序》:“爰及我朝,挺生贤俊,文皇帝 解戎衣而开学校,饰賁帛而礼儒生。”
- 11.
赫连刀释义:泛指少数民族随身携带的腰刀。清 王士禛 《雨度柴关岭》诗:“谁识熏香东省客,戎衣斜压赫连刀。”
- 12.
黄绶释义:⒈古代官员系官印的黄色丝带。《汉书·百官公卿表上》:“比二百石以上,皆铜印黄綬。”唐 刘长卿《送从弟贬袁州》诗:“名羞黄綬繫,身是白眉郎。”明 陶宗仪《辍耕录·印章制度》:“建武 元年,詔诸侯王金印綟綬,公侯金印紫綬,中二千石以上银印青綬,千石至四百石以下铜印黑綬及黄綬。”⒉借指官吏或官位。唐 陈子昂《同宋参军之问梦赵六赠卢陈二子之作》诗:“奈何苍生望,卒为黄綬欺。”元 辛文房《唐才子传·李颀》:“惜其伟才,只到黄綬,故其论家,往往高於众作。”明 徐渭《龛山凯歌》之二:“县尉卑官禄米微,教辞黄綬着戎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