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音 [dé yīn]
1. 善言。《诗·邶风·谷风》:“德音莫违,及尔同死。”郑玄笺:“夫妇之言无相违者,则可与女长相与处至死。”后亦用以对别人言辞的敬称。
2. 犹德言,指合乎仁德的言语、教令。
3. 用以指帝王的诏书。至唐宋,诏敕之外,别有德音一体,用于施惠宽恤之事,犹言恩诏。
4. 指朝廷所定的正统音乐。
6. 好名声。
德音 引证解释
⒈ 善言。
引《诗·邶风·谷风》:“德音莫违,及尔同死。”
郑玄 笺:“夫妇之言无相违者,则可与女长相与处至死。”
后亦用以对别人言辞的敬称。 《魏书·宗钦传》:“足下兼爱为心,每能存顾,养之以风味,惠之以德音。”
唐 韩愈 《高君画赞》:“遗书一张,德音不忘。”
鲁迅 《书信集·致许寿裳》:“倘能先赐德音,犹所说豫大庆。”
⒉ 犹德言,指合乎仁德的言语、教令。
引《国语·楚语上》:“忠信以发之,德音以扬之。”
⒊ 用以指帝王的诏书。至 唐 宋,诏敕之外,别有德音一体,用于施惠宽恤之事,犹言恩诏。
引汉 桓宽 《盐铁论·诏圣》:“高皇帝 时,天下初定,发德音,行一切之令,权也,非拨乱反正之常也。”
唐 白居易 《杜陵叟》诗:“白麻纸上书德音,京畿尽放今年税。”
宋 曾巩 《英宗实录院申请》:“乞下三司,令自 嘉祐 八年四月至 治平 四年正月八日已前,应虫蝗、水旱、灾伤及德音赦书蠲放税赋,及蠲免欠负,并具实数,供报当院。”
《平山冷燕》第十六回:“却又不知向何方流荡,竟无跡迹,以辜朝庭德音。”
⒋ 指朝廷所定的正统音乐。
引《礼记·乐记》:“天下大定,然后正六律,和五声,弦歌诗颂,此之谓德音,德音之谓乐。”
⒌ 好名声。
引《诗·豳风·狼跋》:“公孙硕肤,德音不瑕。”
朱熹 集传:“德音,犹令闻也。”
《诗·小雅·南山有台》:“乐只君子,德音不已。”
晋 葛洪 《<抱朴子外篇>自叙》:“高勋著於盟府,德音被乎管絃。形器虽沉鑠於渊壤,美谈飘颻而日载。”
明 何景明 《古怨诗》之二:“所重在德音,容色安足恃。”
国语词典
德音 [dé yīn]
⒈ 美言、善言。
引《汉书·卷五六·董仲舒传》:「陛下发德音,下明诏。」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谐讔》:「曾是莠言,有亏德音,岂非溺者之妄笑,胥靡之狂歌欤。」
⒉ 好名声。
引《诗经·豳风·狼跋》:「公孙硕肤,德音不瑕。」
⒊ 来信。
例如:「倾奉德音」。
德音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三凤释义:⒈唐薛元敬有文学,少与薛收及收族兄德音齐名,时人谓之“河东三凤”。见《旧唐书·薛元敬传》。⒉明张泰字亨父,太仓人;陆釴字鼎仪,崑山人;陆容字文量,亦太仓人。三人少齐名,号“娄东三凤”。见《明史·文苑传二·张泰》。
- 2.
三薛释义:唐 薛收 与姪 元敬、德音 的合称。
- 3.
休气释义:祥瑞之气。 汉 班固《白虎通·封禅》:“阴阳和,万物序,休气充塞。”唐 李白《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荣光休气纷五彩,千年一清圣人在。”宋 沉遘《奉祠西太乙宫赋》:“休气之充分,轮囷而蜿蜒。”明 杨慎《八月二日经筵纪事》诗:“扆瞻休气近,钟叩德音隆。”
- 4.
候驾释义:⒈迎候帝王。 《魏书·李遐传》:“庄帝 潜济 河 北相会。遐 既闻 荣 推奉 庄帝,遂开门謁候。仍从驾南渡,及 河阴,为乱兵所害,时年四十二。事寧……以候驾之功封 卢乡县开国伯。”⒉等候出行的车马。《资治通鉴·魏元帝咸熙元年》:“镇西长史 杜预 言於众曰:‘伯玉 其不免乎!身为名士,位望已高,既无德音,又不御下以正,将何以堪其责乎?’瓘 闻之,不候驾而谢 预。”⒊恭候大驾。等候对方来临的敬语。欧阳山《苦斗》五七:“人家是专门约定在 翁源 候驾的么?”
- 5.
克明释义:⒈《书·尧典》:“克明俊德,以亲九族。”孔 传:“能明俊德之士任用之,以睦高祖玄孙之亲。”克明,能明。后亦用作歇后语,谓任用贤能之士。南朝 齐 王融《永明九年策秀才文》:“克明之旨弗远,钦若之义復还。”⒉能察是非。《诗·大雅·皇矣》:“貊其德音,其德克明,克明克类,克长克君。”郑玄 笺:“照临四方曰明。”朱熹 集传:“克明,能察是非也。”晋 陆机《皇太子宴玄圃宣猷堂有令赋诗》:“篤生我后,克明克秀。”⒊谓能尽君道。《书·伊训》:“居上克明,为下克忠。”蔡沉 集传:“居上克明,言能尽临下之道。”
- 6.
八索释义:古书名。 后代多以指称古代典籍或八卦。《左传·昭公十二年》:“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 杜预 注:“皆古书名。” 孔颖达 疏引 孔安国 《尚书序》:“八卦之説,谓之八索。索,求其义也。”又引 贾逵 云:“八索,八王之法。” 晋 葛洪 《抱朴子·安贫》:“六蓺备研,《八索》必该,斯则富矣;振翰摛藻,德音无穷,斯则贵矣。” 唐 杨炯 《<王勃集>序》:“每览韦编,思弘大《易》。周流穷乎八索,变动该乎四营,为之发挥,以成注解。” 宋 袁褧 《枫窗小牍》卷上:“王初寮草詔曰:‘太极函三,运
- 7.
冤滞释义:滞留未申的冤狱。《晋书·姚兴载记上》:“兴 常临 諮议堂 听断疑狱,于时号无冤滞。”宋 苏轼《元祐三年六月德音赦文》:“切虑四方狱犴,冤滞尚多。”清 侯方域《拟思宗改元追复杨涟等官爵并起被废诸臣旋钦定逆案颁示百官廷臣谢表》:“沙门护法,人称 胡广 中庸;北府开衙,谁疏 王涯 冤滞?”
- 8.
剸剧释义:犹剸繁。宋 王安石《贺运使学士转官启》:“紬秘延阁,剸剧外司。”《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康定元年》:“池 性朴易,剸剧非所长,转运使 江钧、张从革 劾 池 决事不当及稽留德音,坐是左迁。”
- 9.
升行释义:⒈提升行辈。《续资治通鉴·宋英宗治平四年》:“朕尝侍先帝左右,恭闻德音,以旧制士大夫之子有尚帝女者,輒皆升行,以避舅姑之尊。”⒉飞行。《汉武故事》:“使覘 淮南王,云王能致仙人,又能隐形升行,服气不食。”
- 10.
厌代释义:特指帝王逝世。唐 人因避 太宗 李世民 讳,改“世”为“代”。后遂沿用下来。唐 舒元舆《桥山怀古》诗:“轩辕 厌代千万秋,渌波浩荡东南流。”宋 范仲淹《遗表》:“昨自 明肃 厌代之后,陛下奋权之初,首承德音,占预謤列。”《明史·后妃传一·孝肃周太后》:“自 英皇 厌代,予正位 长乐,宪宗 皇帝以天下养,二十四年犹一日。”
- 11.
厌厌释义:⒈整齐茂盛貌;秀美貌。 《诗·周颂·载芟》:“厌厌其苗,緜緜其麃。”郑玄 笺:“厌厌其苗,众齐等也。”元 郑光祖《倩女离魂》第二折:“趁着这厌厌露华,对着这澄澄月下,惊的那呀呀呀寒鴈起平沙。”清 金农《秋雨坐槐树下书怀》诗:“阶前老槐十围大,碧罗张繖高厌厌。”⒉安静;安逸。《诗·秦风·小戎》:“厌厌良人,秩秩德音。”毛 传:“厌厌,安静也。”晋 陶潜《咏二疏》诗:“厌厌閭里欢,所营非近务。”逯钦立 校注:“厌厌,安逸貌。”元 侯克中《醉花阴》套曲:“凉夜厌厌露华冷,天淡淡银河耿耿。”清 金人瑞《宴胡侍御书
- 12.
四京释义:⒈唐 代以 长安(中京)、洛阳(东京)、太原(北京)、凤翔(西京)为四京。 《新唐书·肃宗纪》:“上元 二年……停四京号。”⒉宋 代以 开封府(东京)、河南府(西京)、应天府(南京)、大名府(北京)为四京。《宋史·徽宗纪一》:“己酉,降德音于四京,减囚罪一等,徒以下释之。”清 沉树本《游汴城宋宫故址》诗:“杜 家留守真鸡狗,草草南归失四京。”⒊辽 代以 临潢府(上京)、辽阳府(东京)、析津府(南京)、大同府(西京)为四京。《辽史·兵卫志下》:“太宗 定 晋,晋 主 石敬瑭 来献十六城,乃定四京,改皇都为
- 13.
土利释义:⒈指土地上的出产。 《左传·襄公九年》:“大国不加德音,而乱以要之,使其鬼神不获歆其禋祀,其民人不获享其土利。”⒉指耕种等事。汉 袁康《越绝书·吴人内传》:“王者以下至於庶人,非暮春中夏之时,不可以种五穀,兴土利。”
- 14.
平宁释义:犹安定,安宁。唐 元稹《处分幽州德音》:“四十年间,海内滋殖,风俗谨朴,君臣平寧,人无事端。”宋 陈师道《上曾枢密书》:“谈者必谓世方平寧,兵不足虞,人无姦雄,有不足畏。”太平天囯 杨秀清《给侄容椿子容发谆谕》:“至父处军务平寧,嘉兴 之兵已到,朗天安 亦来,有人足用矣。”
- 15.
德音莫违释义:德音:善言;莫违:不要违背。别人的好话不要不听。
- 16.
德音释义:⒈善言。《诗·邶风·谷风》:“德音莫违,及尔同死。”郑玄 笺:“夫妇之言无相违者,则可与女长相与处至死。”后亦用以对别人言辞的敬称。《魏书·宗钦传》:“足下兼爱为心,每能存顾,养之以风味,惠之以德音。”唐 韩愈《高君画赞》:“遗书一张,德音不忘。”鲁迅《书信集·致许寿裳》:“倘能先赐德音,犹所说豫大庆。”⒉犹德言,指合乎仁德的言语、教令。《国语·楚语上》:“忠信以发之,德音以扬之。”⒊用以指帝王的诏书。至 唐 宋,诏敕之外,别有德音一体,用于施惠宽恤之事,犹言恩诏。汉 桓宽《盐铁论·诏圣》:“高皇帝 时
- 17.
徽音释义:⒈犹德音。指令闻美誉。⒉佳音,嘉讯。⒊优美的乐声。多指琴声。
- 18.
捕生释义:捕捉活物。指渔猎。《新五代史·梁太祖纪下》:“﹝ 乾化 二年﹞五月丁亥,德音降死罪已下囚。罢役徒,禁屠及捕生。”宋 陈师道《蝇虎》诗:“物微趣下世不数,随力捕生得称虎。”明 陈霆《渚山堂词话》卷一:“元遗山 尝岁试 并州,道逢捕生者,旦获一雁杀之。”
- 19.
普覃释义:⒈普遍而及。唐 常衮《谢让加银青福建观察使表》:“德音频降,霈泽普覃。”⒉普进(官阶)。《元史·选举志三》:“三年,蒙古 儒学教授,一体普覃。”
- 20.
曲赦释义:犹特赦。《晋书·惠帝纪》:“﹝ 永康 元年八月﹞曲赦 洛阳。”《资治通鉴·晋惠帝永康元年》引此文,胡三省 注曰:“不普赦天下,而独赦 洛阳,故曰曲赦。”《旧唐书·高祖纪》:“夏四月己未,旧宅改为 通义宫,曲赦京城繫囚。”宋 岳珂《愧郯录·赦宥之数》:“艺祖 在位十九年,大赦一,郊赦四,曲赦三,德音六。”清 周亮工《王美厥自清漳过慰》诗:“客尚幽装因曲赦,垣多听子虑崇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