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七出释义:古代社会丈夫遗弃妻子的七种条款。这是封建宗法制度对妇女残酷迫害的借口。
- 2.
为人后释义:古代宗法制度,庶子立为大宗的继承人,称为人后。
- 3.
众妇释义:古代宗法制度,嫡长子之妻为冢妇,诸子之妻称“众妇”。 又称介妇、庶妇。
- 4.
傍统释义:封建宗法制度,始祖的嫡长子孙为大宗,大宗无后,以旁支入承统系,称傍统。
- 5.
制度释义:⒈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工作制度。财政制度。⒉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体系:社会主义制度。封建宗法制度。
- 6.
君前臣名释义:按照封建宗法制,臣下在君主面前,不论自称或他称,一律称名,而不得尊称,谓之“君前臣名”。 《礼记·曲礼上》:“父前子名,君前臣名。”郑玄 注:“对至尊,无大小,皆相名。”《公羊传·庄公九年》:“何以不称公子?君前臣名也。”明 刘若愚《酌中志·内臣佩服纪略》:“至逆 贤,则凡遇先帝传召,众必接声,或数十人讙声齐跪,曰:‘叫老公哩!’盖於君前臣名之义何居?而乃恬不为异,可乎?”
- 7.
君母释义:⒈封建宗法制,庶子称父之正妻为君母。《仪礼·丧服》:“﹝小功﹞君母之父母、从母。”郑玄 注:“君母,父之适妻也。”⒉对母为国君夫人者的称呼。《左传·哀公十六年》:“蒯聵 得罪于君父、君母,逋窜于 晋。”按,此君母指 卫灵公 之夫人 南子。
- 8.
嫡母释义:宗法制度下妾所生的子女称父亲的妻子。
- 9.
嫡觉释义:⒈宗法制度中的嫡系。⒉亲信的,正统的派系。
- 10.
宗兄释义:古代宗法制度,庶子称年长于己的嫡子为“宗兄”。 后亦用于称同宗或同姓不同族的同辈朋友。《礼记·曾子问》:“若宗子有罪,居于他国,庶子为大夫,其祭也……其辞于宾曰:‘宗兄、宗弟、宗子在他国,使某辞。’”唐 王维《留别山中温古上人兄并示弟缙》诗:“舍弟官崇高,宗兄此削髮。”唐 白居易《画雕赞》序:“寿安 令 白昊,予宗兄也。”郭沫若《海涛集·离沪之前》:“冠杰 说:‘石达开 有两句诗:身价敢云空 冀 北,文章昔已遍 江 东。宗兄足以当之。’”
- 11.
宗弟释义:古代宗法制度,庶子称比自己年幼的嫡子为“宗弟”。《礼记·曾子问》:“布奠於宾,宾奠而不举,不归肉。其辞於宾曰:‘宗兄、宗弟、宗子在他国,使某辞。’”孔颖达 疏:“宗兄、宗弟、宗子在他国,不得亲祭。”参见“宗兄”。
- 12.
宗法制度释义:亦称“宗法制”。古代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由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成,到 周 代逐渐完备。
- 13.
宗法制释义:中国古代维系贵族世袭统治的等级制度。由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成,到周朝逐渐完备。周王自称天子,王位由嫡长子继承,称为天下大宗。天子的庶子有的分封为诸侯,诸侯对天子为小宗,在其本国为大宗,其职位亦由嫡长子继承。诸侯的庶子有的分封为卿大夫;卿大夫的庶子分封为士。卿大夫、士的大宗、小宗关系与上同。这种制度确定了各级贵族的政治地位和权力、财产的分配,目的在于巩固奴隶制统治秩序。后演变为封建宗法制,成为封建统治的支柱。
- 14.
宗法社会释义:实行宗法制度的社会。 亦以泛称封建社会。瞿秋白《乱弹·红萝卜》:“十二年前的‘五四’运动前后,反对宗法社会的运动还是大逆不道的。”胡适《我对于丧礼的改革》:“这一大群人为什么要在讣闻上占一个位置呢?因为这是古代宗法社会遗传下来的风俗如此。”朱自清《海行杂记》:“他们的结团,是宗法社会而兼 梁山泊 式的:所以未可轻侮,正和别的‘宁波帮’一样。”
- 15.
宗法释义:⒈旧时以家族为中心,按血统远近区别亲疏的法则:宗法制度。宗法社会。⒉师法;效法:他的字宗法柳体。
- 16.
家长制释义:家长拥有统治权力的家庭制度。中国社会曾长期存在家长制,家长依靠宗法制度和封建礼教,掌握全家的经济、子女婚配、家属惩戒等大权,在家庭中居于绝对的支配地位。在新中国,家长制的经济基础已被摧毁,但家长制残余和作风仍然存在。
- 17.
小宗释义:⒈我国古代宗法制规定,嫡长子一系为大宗,其馀子孙为小宗。 天子之王位由嫡长子世袭,称大宗;馀子对天子为小宗。诸侯之君位亦由嫡长子世袭,在本国为大宗;馀子对诸侯为小宗。卿、大夫、士、庶人皆准此。⒉小批,数量不大的。如:出口贸易既要注意大宗商品,也要注意小宗商品。
- 18.
庶母释义:宗法制度下,子女称父亲的妾。
- 19.
庶长子释义:古代一种名分,一般低于正室的嫔妃(有时称作姨娘、小妾)所生之子称为庶子,其中年龄最大的称之为庶长子。为了避免兄弟相残国家承接有序,封建社会宗法制度的继承原则:只有嫡长子(正妻所生的长子)才有资格继承父亲的爵位、封邑、官职、财产等。即使庶长子的年纪比嫡长子大,势力比嫡长子大,甚至贤于嫡长子,都不容许打破在继承人问题上的惯例。
- 20.
托尔斯泰释义: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青年时曾从军、参战,后来长期从事文学创作。19世纪70年代末,世界观由贵族立场转变到宗法制农民的立场。在许多作品中对沙皇俄国的国家制度、教会制度、社会制度和经济制度作了深刻批判,但同时又鼓吹“道德的自我完善”“不用暴力抵抗邪恶”的观点,试图以“自由平等”的小农社会代替沙皇制度。其作品擅长细腻的心理描写,形象生动逼真,语言优美。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