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隐括 隐括的意思
yǐnkuò

隐括

简体隐括
繁体隱括
拼音yǐn kuò
注音ㄧㄣˇ ㄎㄨㄛˋ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yǐn yìn, ◎ 倚,靠。【例句】:隐几而卧(靠着几案睡眠)。

kuò guā,(1) 扎,束。【例句】:括发(束起头发)。括约肌。(2) 包容。【组词】:包括。概括。总括。囊括。 ◎ 榨取,搜求。【例句】:搜括(亦作“搜刮”)。

基本含义

指言辞含蓄,不直言明确的意思。

隐括的意思

隐括 [yǐn kuò]

1. 见“隐栝”。

隐括 引证解释

⒈ 见“隐栝”。


国语词典

隐括 [yǐn kuò]

⒈ 隐含包括。

《儒林外史·第一回》:「说楔子敷陈大义,借名流隐括全文。」


隐括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埋根释义:⒈植根于土。比喻作战时坚守不退。⒉比喻世代定居。⒊谓埋下隐括全文主旨的伏笔。
    • 2.
      捡押释义:⒈规矩;法度。汉 扬雄《<法言>序》:“君子纯终领闻,蠢迪捡押。”李轨 注:“捡押犹隐括也,言君子举动则当蹈规矩。”按,《汉书·扬雄传下》作“检押”。汉 马融《延光四年日蚀上书》:“州郡之士,出自贫苦,长於捡押,虽专赏罚,不敢越溢,此其所长也。”⒉约束,监管。《后汉书·五行志三》“谓蝗属也”刘昭 注引《东观书》:“成王 深知其终卒之患,故以 殷 氏六族分 伯禽,七族分 康叔,怀 姓九宗分 唐叔,捡押其姦宄。”按,《东观汉记·杜林传》作“检柙”。
    • 3.
      明法释义:⒈使法令严明。《管子·幼官》:“明法审数,立常备能则治。”《韩非子·南面》:“人主不能明法而以制大臣之威,无道得小人之信矣。”⒉明确的法令。《史记·秦始皇本纪》:“普施明法,经纬天下,永为仪则。”汉 桓宽《盐铁论·申韩》:“是以圣人审於是非,察於治乱,故设明法,陈严刑,防非矫邪,若隐括辅檠之正弧剌也。故水者火之备,法者止奸之禁也。”⒊通晓法令。《后汉书·郭贺传》:“贺 能明法,累官,建武 中为尚书令,在职六年,晓习故事,多所匡益。”⒋明显的规律。《庄子·知北游》:“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
    • 4.
      檼栝释义:同“檃括”。汉 桓宽《盐铁论·申韩》:“故设明法,陈严刑,防非矫邪,若檼栝辅檠之正弧刺也。”一本作“隐括”。
    • 5.
      秦田水月释义:明 徐渭 对自己姓名的隐括。
    • 6.
      范轨释义:犹规范。晋 张华《列文先生鲍玄泰诔》:“行为范轨,言成隐括,宜登遐年。”
    • 7.
      蘧伯玉释义:春秋 时 卫国 人,名 瑗。 相传他“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是一个求进甚急并善于改过的贤大夫。见《淮南子·原道训》。《论语·宪问》:“蘧伯玉 使人於 孔子。孔子 与之坐而问焉,曰:‘夫子何为?’对曰:‘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孔子家语·弟子行》:“外宽而内正,自极於隐括之中,直己而不直人,汲汲於仁,以善自终,盖 蘧伯玉 之行也。”
    • 8.
      隐栝释义:⒈亦作“隐括”。用以矫正邪曲的器具。《韩非子·难势》:“夫弃隐栝之法,去度量之数,使 奚仲 为车,不能成一轮。”王先慎 集解:“张榜 本、赵 本‘栝’作‘括’。”陈奇猷 集释引 太田方 曰:“揉曲曰隐,正方曰栝。”汉 桓宽《盐铁论·大论》:“俗非 唐 虞 之时,而世非 许由 之民,而欲废法以治,是犹不用隐括斧斤,欲挠曲枉直也。”郭沫若《十批判书·韩非子的批判》:“木箭必待隐栝而后成为轮矢,人也必须加以人工然后才成为善人。”⒉引申为标准、规范。唐 长孙无忌《进律疏议表》:“撰《律疏》三十卷,笔削已了,实三典

隐括(yinkuo)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隐括是什么意思 隐括读音 怎么读 隐括,拼音是yǐn kuò,隐括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隐括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