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觉 [zhèng jué]
1. 耆那教:精神的自我完满。
英[samadhi;]
国语词典
正觉 [zhèng jué]
⒈ 佛陀。
引《阿毗达磨俱舍论·卷二三》:「声闻种性,暖顶已生,容可转成无上正觉。」
正觉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三藐三菩提释义:佛教语。梵文Samyaksambodhi的音译。指佛陀所证的“等正觉”。
- 2.
佛慧释义:佛教语。唯佛具有的至大至圆的智慧,即无上正等正觉。此种智慧能如实觉知一切真理,了知一切事物。
- 3.
佛树释义:相传 释迦牟尼 于菩提树下得正觉,故菩提树称为佛树。
- 4.
冒地释义:⒈谓触犯地神。 ⒉佛教语。梵语bodhi(菩提)的另一译音。意译正觉。
- 5.
圆通偈释义:《楞严经》卷五:“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説偈言:‘直性有为空,缘生故如幻……根选择圆通,入流成正觉。 ’”后因称此偈语为“圆通偈”。
- 6.
地行仙释义:⒈原为佛典中所记的一种长寿的神仙。《楞严经》卷八:“人不及处有十种仙:阿难,彼诸众生,坚固服饵,而不休息,食道圆成,名地行仙…… 阿难,是等皆於人中鍊心,不修正觉,别得生理,寿千万岁,休止深山或大海岛,絶於人境。”后因以喻高寿或隐逸闲适的人。宋 苏轼《乐全先生生日以铁拄杖为寿》诗之一:“先生真是地行仙,住世因循五百年。”宋 辛弃疾《水调歌头·寿南涧》词:“上界足官府,公是地行仙。”明 唐寅《题自画守耕图》诗:“昨日三山降除日,长沮 同拜地行仙。”⒉比喻远行的人。宋 文天祥《怀则堂实堂》诗:“中夜想应发深省
- 7.
大菩提释义:伟大的正觉。菩提即正觉的意思。
- 8.
大觉释义:⒈大梦觉醒。道家比喻了悟大道。⒉佛教语。谓正觉。⒊指佛。
- 9.
如去释义:佛学术语,指如来的别名,即乘真如之道去成正觉的意思。
- 10.
妙觉释义:佛家语。谓佛果的无上正觉。
- 11.
成佛释义:佛教语。 谓永离生死烦恼,成就无上正等正觉。
- 12.
极果释义:佛教语。 谓无上的正觉、妙果。
- 13.
毕鉢罗释义:菩提树的别称。又名思惟树。唐 玄奘《大唐西域记·摩揭陀国上》:“金刚座上菩提树者,即毕鉢罗之树也。昔佛在世,高数百尺,屡经残伐,犹高四五丈,佛坐其下成等正觉,因而谓之菩提树焉。”一本作“卑鉢罗”。
- 14.
灵音释义:⒈仙乐。《汉武帝内传》:“於是众声澈朗,灵音骇空。”《云笈七籤》卷十六:“灵音振空洞,九玄离幽裔。”⒉犹梵音。颂经声。唐 王勃《益州德阳县善寂寺碑》:“涅槃甘露,承眷而宵流;船若灵音,杂祥以昼引。”清 许承钦《夏仲自正觉寺游佛山谷》诗之三:“当年振灵音,峯首皆前掷。”⒊指道教经籍。《云笈七籤》卷九:“中有七万言,灵音道妙,微旨难详。”《云笈七籤》卷十六:“寳书妙重九天,灵音施於上圣,非鬼神所闻。”⒋灵物的声音。《云笈七籤》卷八四:“夫虎狼恶兽,闻麟唱而窜穴;百鸟羣游,听凤鸣而絶响……所贵在於灵音神气,
- 15.
烦恼魔释义:佛教语。四魔之一。谓烦恼能扰乱身心,障碍正觉。
- 16.
结跏趺坐释义:亦作“结加趺坐”。佛教徒坐禅法,即交迭左右足背于左右股上而坐。分降魔坐与吉祥坐两种:前者先以右趾押左股,后以左趾押右股,手亦左在上,诸禅宗多传此坐;后者先以左趾押右股,后以右趾押左股,令二足掌仰放于二股之上,手亦右押左,安仰跏趺之上,相传即如来成正觉时坐法。
- 17.
菩提心释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的简称。“菩提”二字,是古印度的梵语,译成汉文的意义为“觉”,即是成佛的意思,菩提心即是成佛的心。发菩提心,就是发无上正等正觉之心,也就是要发“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心。
- 18.
觉道释义:⒈佛教指成佛正觉之路。⒉犹觉得。
- 19.
酪奴释义:茶的别名。 北魏 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正觉寺》:“羊比 齐 鲁 大邦,鱼比 邾 莒 小国。惟茗不中,与酩作奴…… 彭城王 重谓曰:‘卿明日顾我,为卿设 邾 莒 之食,亦有酪奴。’因此復号茗饮为酪奴。”金 刘勋《不寐》诗:“酪奴作祟搅秋眠,追咎前非四十年。”清 顾炎武《自大同至西口》诗之三:“年年天马至,岁岁酪奴忙。”
- 20.
金刚经释义:《金刚经》是佛教重要经典,全名《能断金刚般若(bōrě)波罗蜜多经》,梵文Vajracchedika-prajñāpāramitā-sūtra。金刚指最为坚硬的金属,喻指勇猛的突破各种关卡,让自己能够顺利的修行证道;般若为梵语妙智慧一词的音译;波罗密多意为到达彼岸。经者径也,学佛成佛之路。全名是指按照此经修持能成就金刚不坏之本质,修得悟透佛道精髓智慧,脱离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而完成智慧(到达苦海彼岸),也就是所有十方法界的众生,如果想要修行成就佛菩萨,成就无上正等正觉,都要经过《金刚经》的真修实证,开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