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饮 [huān yǐn]
1. 欢乐宴饮。
欢饮 引证解释
⒈ 欢乐宴饮。
引《韩诗外传》卷七:“王遂兴羣臣欢饮,乃罢。”
《三国志·蜀志·刘璋传》:“先主 所将将士,更相之适,欢饮百餘日。”
唐 李商隐 《杂纂》:“终夜欢饮,酒尊却空。”
欢饮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东序释义:相传为 夏 代的大学。也是国老养老之所。《礼记·王制》:“夏 后氏 养国老於东序。”郑玄 注:“东序、东胶亦大学,在国中王宫之东。”孔颖达 疏:“《文王世子》云:学干戈羽籥於东序。以此约之,故知皆学名也。养老必在学者,以学教孝悌之处,故於中养老。”清 昭槤《啸亭续录·千叟宴》:“百餘年间,圣祖神孙三举盛典,使黄髮鮐背者欢饮殿庭,视古虞庠东序养老之典,有过之无不及者。”后亦为国学的通称。《三国志·魏志·管宁传》:“诚宜束帛加璧,备礼徵聘,仍授几杖,延登东序,敷陈坟素,坐而论道。”南朝 梁 沉约《俊雅》诗之二
- 2.
堕珥遗簪释义:形容欢饮而不拘形迹。
- 3.
宴饮释义:谓聚会欢饮。
- 4.
撚巴释义:纠缠。明 朱有燉《十棒鼓·夏夜席上欢饮》曲之二:“絮絮荅荅再休捻巴。”徐嘉瑞《金元戏曲方言考·补遗》:“捻巴二字合为殢,即温柔缠绵也。昆明 俗语:软语迷人曰‘捻巴’。”
- 5.
朋酒之会释义:朋友欢饮的聚会。
- 6.
欢醑释义:犹欢饮。
- 7.
欢饫释义:犹欢饮。
- 8.
赐酺释义:秦 汉 之法,三人以上不得聚饮,朝廷有庆典之事,特许臣民聚会欢饮,此谓“赐酺”。 后世王朝遂为一种宴饮庆祝活动。《新唐书·高宗纪》:“永淳 元年二月癸未,以孙 重照 生满月,大赦,改元,赐酺三日。”《宋史·礼志十六》:“赐酺,自 秦 始,秦 法,三人以上会饮则罚金,故因事赐酺,吏民会饮,过则禁之。唐 尝一再举行。”《清史稿·圣祖纪二》:“乙丑,上閲射,赐酺。”参阅《汉书·文帝纪》。
- 9.
遗珥坠簪释义:形容欢饮而不拘形迹。 同“遗簪堕珥”。
- 10.
遗珥堕簪释义:形容欢饮而不拘形迹。同“遗簪堕珥”。
- 11.
遗簪堕珥释义:形容欢饮而不拘形迹。
- 12.
遗簪绝缨释义:指男女杂坐,不拘形迹,欢饮无度。
- 13.
遗簪脱舃释义:形容欢饮而不拘形迹。清 钱学纶《语新》卷上:“假敬神爲名,列食歡呼,遺簪脱舃,雖云男女分曹,究屬面面相覷。”参见“遺簪墮珥”。
- 14.
遗簪脱舄释义:形容欢饮而不拘形迹。
- 15.
酣谑释义:欢饮调笑。
- 16.
齿坐释义:依年龄大小排列座次。《晋书·石勒载记下》:“亲与乡老齿坐欢饮,语及平生。”清 吴伟业《送何省斋》诗:“衰白齿坐愁,逡巡与之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