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见 [shí jiàn]
1. 见解;见识。
识见 引证解释
⒈ 见解;见识。
引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栖逸》:“郗尚书 与 谢居士 善。常称:‘ 谢庆绪 识见虽不絶人,可以累心处都尽。’”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上:“某人在涵养上用功,某人在识见上用功。”
吴组缃 《山洪》十七:“自己为什么也和他们一样没识见呢?”
国语词典
识见 [shí jiàn]
⒈ 见解、见识。
引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栖逸》:「郗尚书与谢居士善。常称:『谢庆绪识见虽不绝人,可以累心处都尽。』」
《初刻拍案惊奇·卷六》:「此是贾秀才识见高强,也是观世音见他虔诚,显此灵通,指破机关。」
识见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三恶释义:⒈指暴、虐、颇(不正)三种恶劣的品性。《左传·昭公十四年》:“三言而除三恶,加三利。”杜预 注:“三恶:暴、虐、颇也。”⒉即三恶道。《百喻经·人效王眼瞤喻》:“於佛法中永失其善,堕於三恶。”宋 范仲淹《十六罗汉因果识见颂序》:“使群魔三恶,不起於心,万法诸缘,同归於善。”原注:“三恶,即指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
- 2.
余论释义:⒈识见广博之论;宏论。 ⒉前人传留下的言论。⒊指一言半语。⒋指闲言碎语。
- 3.
凡才浅识释义:才能平庸,识见肤浅。
- 4.
去僞存真释义:排除虚假的、保留真实的。《续传灯录·褒禅溥禅师》:“权衡在手,明镜当臺,可以摧邪辅正,可以去伪存真。”孙犁《与友人论传记》:“就是凭作者的识见,在庞杂丛芜的材料中,做大量的去伪存真的工作。”
- 5.
圣子神孙释义:称皇帝的子孙。唐 韩愈《平淮西碑》:“天以 唐 克肖其德,圣子神孙继继承承於千万年。”明 刘若愚《酌中志·内臣职掌纪略》:“圣子神孙生于宫壼之中,长于阿保之手,所以製此种种作用,无非广识见、博聪明、顺天时、恤民隐之意也。”明 沉寿民《江上行》:“圣子神孙如鳞次,功臣良相开甲第。”
- 6.
夏虫释义:⒈夏天的虫。唐 元稹《表夏》诗之七:“云鸿方警夜,笼鸡正鸣晓……草厌夏虫多,蜩螗定相扰。”章炳麟《菌说》:“麋鹿食荐,夏虫茹腐,非甘之也。彼生乎其地,长乎其时,则自以为适矣。”⒉比喻识见短浅的人。用《庄子·秋水》典。晋 葛洪《抱朴子·勤求》:“幼弱则未有所知,衰迈则欢乐并废……况於全百年者,万未有一乎?諦而念之,亦无以笑彼夏虫朝菌也。”清 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隋书》:“宋 以后人不知古义,以纬书为怪诞,妄詆 郑君,亦夏虫之见矣。”参见“夏虫语冰”。
- 7.
夐异释义:远不同于一般;大不相同。 宋 张淏《云谷杂记》卷三:“太宗 天资超絶,识见夐异,非 秦 汉 以下帝王所可及。”明 沉德符《野获编补遗·释道·道家两府》:“其官称本与朝士夐异,而侍宸视待制亦正四品而已。”清 魏源《复何竹芗同年论会计书》:“志虑远大,夐异乎俗史之所为。”
- 8.
安广释义:举止安稳,识见广阔。 汉·赵晔《句践伐吴外传》:“又令安广之人,佩石碣之矢,张卢生之弩,躬率君子之军六千人以为中阵。”
- 9.
宏邈释义:谓气度恢宏,识见深远。
- 10.
情识释义:⒈谓感觉与知识。⒉犹情欲。⒊才情与识见。
- 11.
意度释义:⒈识见与气度。旧题汉郭宪《洞冥记》卷二:“郭琼,东都人也,形貌丑劣而意度过人。”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史书占毕二》:“五代诸主,鼠窃之餘,气象施为,又齐、梁、陈氏下矣。惟柴氏意度颇自可观。”清王晫《今世说·容止》:“梁苍巖襟期瀟洒,意度廓落,大类坡仙。”王闿运《丁锐义传》:“当此之时,自谓江淮群丑,可一呼而定,意度可谓壮哉!”⒉指艺术作品的意境与风格。⒊揣测;设想。
- 12.
慧辨释义:⒈识见。 ⒉狡黠善辨。
- 13.
截断众流释义:比喻识见玄远,超情越识。
- 14.
摊馆释义:摇摊的赌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一回:“那摊馆我也到过……我倒并不要赌,不过是见识见识他们那个赌法罢了。”
- 15.
断识释义:决断而有识见。
- 16.
明见释义:⒈明白看到;明显见于。⒉高明的识见。
- 17.
明鉴万里释义:形容人料事准确,识见高明。
- 18.
智识释义:⒈犹智力,识见。⒉知识。
- 19.
朗识释义:明敏的识见。
- 20.
桥流水不流释义:形容超越一般常识见解之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