诡怪 [guǐ guài]
1. 诡谲奇怪。
英[strange; odd;]
诡怪 引证解释
⒈ 荒诞,怪诞。
引《后汉书·西域传论》:“神迹诡怪,则理絶人区,感验明显,则事出天外。”
宋 曾敏行 《独醒杂志》卷八:“公以其事涉诡怪,遂纵其人弗治。”
清 周亮工 《书影》卷三:“世画渡水僧,或乘龙,或履龟黿,类多诡怪恍惚,不近人情。”
⒉ 怪异;奇特。
引晋 葛洪 《抱朴子·杂应》:“但在人间,无故而为此,则致诡怪之声,不足妄行也。”
宋 沉括 《梦溪笔谈·讥谑》:“曼卿(石曼卿 )诡怪不羈。”
明 归有光 《赠医士张云厓序》:“自 司马子长 传 扁鹊、仓公,自后为史者,概取神奇诡怪之説,以附於正史。”
⒊ 诡谲狡诈之人。
引《晋书·忠义传·王豹》:“昔 孔丘 匡 鲁,乃诛 少正,子产 相 郑,先戮 邓析,诚以交乱名实,若 赵高 诡怪之类也。”
国语词典
诡怪 [guǐ guài]
⒈ 奇异怪诞。
引《周书·卷四九·异域传·序》:「求之邹说,诡怪之迹实繁;考之山经,奇谲之词匪一。」
诡怪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仙人箓释义:指神仙秘籍或道教经典。唐 陈子昂《南山家园独坐思远率成十韵》:“凤藴仙人籙,鸞歌素女琴。”唐 王维《和尹谏议史馆山池》诗:“洞有仙人籙,山藏太史书。”赵殿成 注:“《隋书·经籍志》:道经受道之法,初受五千文籙,次受三洞籙,次受洞玄籙,次受上清籙。籙皆素书,记诸天曹官属佐吏之名有多少,又有诸符错在其间,文章诡怪,世所不识。”亦省称“仙籙”。唐 钱起《幽居春暮书怀》诗:“仙籙满牀閒不厌,《阴符》在篋老羞看。”《西游记》第四回:“众天丁知他受了仙籙,乃是个弼马温,不敢阻挡,让他打出天门去了。”清 孔尚任《桃花扇
- 2.
科决释义:审理判决。唐 韩愈《论变盐法事宜状》:“检责军司军户,盐如有隐漏,并準府县例科决。”宋 彭乘《续墨客挥犀·诡怪不羁》:“曼卿 诡怪不覊,谓主者曰:‘只乞就本厢科决。’”《元典章·刑部一·赎刑》:“犯罪官吏并诸人有罪,年老或篤疾废疾病妨碍科决不任杖责之人,赎罪钱多寡不一,终无通例。”
- 3.
诐行释义:偏邪不正的行为。《孟子·滕文公下》:“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説,距詖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宋 王安石《答手诏封还乞罢政事表札子》:“今待辠期年,而法度未能一有所立,风俗未能一有所变。朝廷内外,詖行邪説,乃更多於乡时。”清 汪懋麟《<文庙纪略>序》:“去其淫言詖行、诡怪判道之举,无非教者。”
- 4.
诡怪释义:奇异怪诞:行事诡怪。
- 5.
诡恶释义:诡怪恶劣。 梁启超 《东魏高翻碑跋》:“书势方板无生气,但尚凝重不诡恶耳。”
- 6.
贤懿释义:贤良美好。 亦指贤美的人。《后汉书·西域传论》:“余闻之后説也,其国则殷乎中土,玉烛和气,灵圣之所﹝降﹞集,贤懿之所挺生,神迹诡怪,则理絶人区,感验明显,则事出天外。”《觅灯因话·翠娥语录》:“自来人议 魏 晋 浮靡,人物放旷,自妾观之,殊觉贤懿。”《续资治通鉴·宋真宗咸平元年》:“懿德皇后,享封大国,作配先朝,虽不及临御之期,已夙彰贤懿之美。”
- 7.
道箓释义:道教的符箓。 凡入道者必受箓。《隋书·经籍志四》:“受道之法,初受《五千文籙》,次受《三洞籙》,次受《洞玄籙》,次受《上清籙》。籙皆素书,纪诸天曹官属佐吏之名有多少,又有诸符,错在其间,文章诡怪,世所不识……弟子得籙,缄而佩之。”唐 赵璘《因话录·商下》:“夫人既寡居,奉玄元之教,受道籙於 吴筠 先生,精苦寿考。”清 赵翼《瓯北诗话·李青莲诗》:“贺知章 一见,亦即呼为‘謫仙人’。放还山后,陈留 采访使 李彦允 为请於 北海 高天师 授道籙。其神采必有迥异乎常人者。”
- 8.
龙鬼蛇神释义:比喻奇诡怪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