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三士释义:⒈指 春秋 晋 之 狐偃、赵衰、贾佗。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晋文公 ﹞有三士足以上人,而从之。”宋 马永易《实宾录·三士》:“晋公子 有三士足以上人……三士,谓 狐偃、赵衰、贾佗。”⒉指古之 许由、巢父、池主 三隐者。《艺文类聚》卷三六引 三国 魏 曹植《许由巢父池主赞》:“尧 禪 许由,巢父 是耻。秽其圂听,临河洗耳。池主 是让,以水为浊。嗟此三士,清足厉俗。”⒊指 春秋 齐 之 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三人勇而无礼,晏子 认为将危害国家,准备除掉他们,请 景公 赐三人二桃,论功而食。三人相
- 2.
三王释义:指 夏、商、周 三代之君。 (1)夏禹、商汤、周武王。《穀梁传·隐公八年》:“盟诅不及三王。”范宁 注:“三王,谓 夏、殷、周 也。夏后 有 钧臺 之享,商汤 有 景亳 之命,周武 有 盟津 之会。”(2)夏禹、商汤、周文王。《孟子·告子下》:“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赵岐 注:“三王,夏禹、商汤、周文王 是也。”(3)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尸子》卷下:“汤 復於 汤丘,文王 幽於 羑里,武王 羈於王门;越王 栖於 会稽,秦穆公 败於 崤塞,齐桓公 遇贼,晋文公 出走,故三王资於辱,而五霸得於困也。”@
- 3.
三行释义:⒈祝酒三次。汉 扬雄《法言·修身》:“宾主百拜,而酒三行,不已华乎?”《后汉书·方术传上·杨由》:“酒若三行,便宜严驾。”《宋史·乐志十三》:“醆斝三行,盛仪斯举。”⒉三种德行。《周礼·地官·师氏》:“﹝师氏﹞教三行:一曰孝行,以亲父母;二曰友行,以尊贤良,三曰顺行,以事师长。”⒊春秋 时用战车作战,晋文公 五年(公元前632年)晋国 为抵御狄族,在上、中、下“三军”之外增设三支步兵,称“三行”,即中行、右行、左行。以配合原上、中、下的三军战车作战,两者合称六军。《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晋侯 作三行以
- 4.
二伯释义:⒈指 周 初分别主管东方和西方诸侯的两位重臣 周公 和 召公。《孔丛子·居卫》:“古之帝王,中分天下,使二公治之,谓之二伯。”《礼记·王制》:“八伯各以其属,属於天子之老二人,分天下以为左右,曰二伯。”郑玄 注:“自 陕 以东,周公 主之,自 陕 以西,召公 主之。”宋 王安石《对难》:“成王 之王天下也,尊二伯,诛二叔。”⒉指 齐桓公 晋文公 两位霸主。《穀梁传·隐公八年》:“誥誓不及五帝,盟诅不及三王,交质子不及二伯。”范宁 注:“二伯,谓 齐桓 晋文。”晋 刘琨《重赠卢谌》诗:“重耳 任五贤,小白
- 5.
二文释义:⒈指 周文王 与 楚文王。《左传·昭公七年》:“若以二 文 之法取之,盗有所在矣。”杨伯峻 注:“二 文,周文王 与 楚文王。”⒉指 春秋 晋文侯 与 晋文公。《左传·昭公三十二年》:“伯父若肆大惠,復二 文 之业,弛 周室 之忧,徼 文 武 之福,以固盟主,宣昭令名,则余一人有大愿矣。”杜预 注:“二 文,谓 文侯 仇、文公 重耳。”
- 6.
二路释义:⒈亦作“二輅”。 天子所乘用的车辆大路与戎路。《左传·昭公十五年》:“其后 襄 之二路,鏚鉞秬鬯,彤弓虎賁,文公 受之,以有 南阳 之田。”杜预 注:“周襄王 所赐 晋文公 大路、戎路。”汉 潘勗《册魏公九锡文》:“锡以二輅,虎賁鈇鉞,秬鬯弓矢。”⒉犹言次等。如:这是二路(儿)货。
- 7.
五伯释义:五个霸主。 (1)指 夏 昆吾,殷 大彭、豕韦、周 齐桓公、晋文公。《庄子·大宗师》:“彭祖 得之,上及 有虞,下及五伯。”成玄英 疏:“五伯者,昆吾 为 夏 伯,大彭、豕韦 为 殷 伯,齐桓、晋文 为 周 伯,合为五伯。”(2)指 春秋 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楚庄公、秦缪公。《吕氏春秋·当务》:“备説非六王五伯。”高诱 注:“五伯,齐桓、晋文、宋襄、楚庄、秦繆 也。”明 沉采《千金记·定谋》:“五伯当年势迭兴,读书牛角戴锄行。”(3)指 春秋 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 阖闾、越王 句践。《荀子·王
- 8.
五蛇释义:喻指 春秋 时辅佐 晋文公 的 狐偃、赵衰、魏武子、司空季子、介子推 五臣。
- 9.
五贤释义:⒈五位贤臣。 指春秋晋文公之臣狐偃、赵衰、颠颉、魏武子、司空季子。⒉五位贤臣。指宋王十朋、冯方、胡宪、查籥、李浩。⒊谓五个方面胜于人。
- 10.
五霸释义:其说法不一,一般指春秋时的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他们在诸侯中势力强大,称霸一时。
- 11.
仁乌释义:乌鸦的别名。传说 春秋 时 晋文公 焚林以逼 介子推 出山,有白鸦绕烟而噪,并集 子推 身旁,火不能焚。
- 12.
仁寿木释义:树名。晋 王嘉《拾遗记·鲁僖公》:“僖公 十四年,晋文公 焚林以求 介之推。有白鵶遶烟而噪,或集 之推 之侧,火不能焚。晋 人嘉之,起一高臺,名曰 思烟臺。种仁寿木,木似柏,而枝长叶软,其花堪食。”
- 13.
冀缺释义:亦作“兾缺”。 郤缺 的别名。春秋 时 晋 人。因其父 芮 封 冀,故又称 冀缺。臼季 见其耕于 冀 野,夫妻相敬如宾,荐之于 晋文公。后代 赵盾 为政。谥 成子。参阅《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国语·晋语五》。晋 陶潜《劝农》诗之四:“冀缺 携儷,沮 溺 结耦。”唐 欧阳詹《出门赋》:“慜 灵輙 於困穷,举 兾缺 於垄亩。”
- 14.
南威释义:亦称“南之威”。春秋 时 晋国 的美女。《战国策·魏策二》:“晋文公 得 南之威,三日不听朝,遂推 南之威 而远之,曰:‘后世必有以色亡其国者。’”三国 魏 曹植《与杨德祖书》:“盖有 南威 之容,乃可以论其淑媛。”晋 葛洪《抱朴子·论仙》:“不可以 无盐 宿瘤 之丑,而谓在昔无 南威 西施 之美。”清 和邦额《夜谭随录·苏仲芬》:“女不答,但嗤嗤笑之以鼻,欵步而入,秋波流慧,娇媚可怜,窃意西子、南威,不是过也。”后因泛指美人。南朝 陈后主《日出东南隅行》:“重轮上瑞暉,西北照 南威。南威 年二八,开牖敞
- 15.
南渡释义:⒈亦作“南度”。渡水而南。《楚辞·九章·哀郢》:“当 陵阳 之焉至兮,淼南渡之焉如。”王逸 注:“渡,一作度。”《史记·晋世家》:“五年春,晋文公 欲伐 曹,假道於 卫,卫 人弗许。还自 河 南度,侵 曹,伐 卫。”唐 柳宗元《诏追赴都二月至灞亭上》诗:“十一年前南渡客,四千里外北归人。”⒉犹南迁。晋元帝、宋高宗 皆渡 长江 迁于南方建都,故史称南渡。唐 李白《金陵》诗之一:“晋 家南渡日,此地旧 长安。”《宋史·孝宗纪赞》:“高宗 以公天下之心,择 太祖 之后而主之,乃得 孝宗 之贤,聪明英毅,卓然为南
- 16.
受块释义:接受土块。语本《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晋 公子 重耳 ﹞出於 五鹿,乞食于野人,野人与之块,公子怒,欲鞭子,子犯 曰:‘天赐也!’稽首受而载之。”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河水一》:“故 瀆 东逕 五鹿 之野,晋文公 受块於野人,即此处矣。”后用为受天赐之典。唐 王起《雨不破块赋》:“受块之人,共欣其天赐;击壤之老,将明其帝功。”
- 17.
城濮之战释义:春秋时晋文公战胜楚军,建立霸权的战役。公元前632年(周襄王二十年)晋与齐、秦、宋等国联合,进攻曹、卫,楚军北上援救,联合陈、蔡在卫国的城濮(今河南濮城)与晋交战。晋军先“退避三舍”(三十里叫一舍),然后猛击楚军力量薄弱的左、右两翼,大败楚军。晋国从此成为霸主。
- 18.
墨衰绖释义:黑色丧服。《左传·僖公三十三年》:“遂发命,遽兴 姜戎,子墨衰絰。”杜预 注:“晋文公 未葬,故 襄公 称子,以凶服从戎,故墨之。”《续资治通鉴·宋高宗建炎三年》:“议遣人使 金,张浚 因荐 晧;吕颐浩 召与语,大悦。俄詔赐对,时 晧 方墨衰絰,颐浩 脱巾衣服之。”亦省作“墨絰”、“墨衰”。《宋书·王诞传》:“七年,以 诞 为 吴国 内史,母忧去职。高祖 征 刘毅,起为辅国将军,诞 固辞军号,墨絰从行。”《旧唐书·郑元璹传》:“寻而 突厥 又寇 并州,时 元璹 在母丧,高祖 令墨絰充使招慰。”宋 苏轼《赐
- 19.
子推释义:春秋 时 晋国 人,姓 介。 也称 介之推、介推。《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晋侯 赏从亡者。介之推 不言禄,禄亦弗及。”杜预 注:“介推,文公 微臣。之,语助。”《庄子·盗跖》:“介子推 至忠也,自割其股以食 文公,文公 后背之,子推 怒而去,抱木而燔死。”成玄英 疏:“晋文公,重耳 也,遭 驪姬 之难,出奔他国,在路困乏,推 割股肉以飴之。公后还三日,封於后者,遂忘 子推。子推 作《龙蛇之歌》,书其营门,怒而逃。公后慙谢,追 子推 於 介山。子推 隐避,公因放火烧山,庶其走出。火至,子推 遂抱树而焚死焉
- 20.
季年释义:⒈晚年;末年。《左传·文公元年》:“晋文公 之季年,诸侯朝 晋。”《汉书·鲁恭王刘馀传》:“好治宫室苑囿狗马,季年好音,不喜辞。”清 陈康祺《郎潜纪闻》卷一:“自 咸丰 季年,中西重立和约。”陈垣《党使我获得新的生命》:“我出生在 清 朝季年。”⒉指第三年。王国维《观堂集林·唐写本敦煌县户籍跋》:“《唐六典》户部尚书职,每一岁一造计帐,三年一造户籍,凡定户以仲年,造籍以季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