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丘 [bǐ qiū]
1. 和尚。梵语,khiksu的译音。
例桑门为息心,比丘为行乞。——《魏书·释老志》
英[monk;]
比丘 引证解释
⒈ 亦作“比邱”。佛教语。梵语的译音。意译“乞士”,以上从诸佛乞法,下就俗人乞食得名,为佛教出家“五众”之一。指已受具足戒的男性,俗称和尚。
引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永宁寺》:“时有三比丘赴火而死。”
南朝 梁 沉约 《述僧设会论》:“佛率比丘入城乞食,威仪举止,动目应心。”
元 张宪 《酬海藏主纸扇歌》:“终焉不得志,屏弃妻子祝髮为比邱。”
明 徐渭 《九流》诗:“九流 渭 也落何流?戴髮星星一比丘。”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藕花》:“遂髠緇为比邱,云游不知所终。”
胡适 《<西游记>考证》七:“于彼山中,有一比丘名 功德云。”
国语词典
比丘 [bǐ qiū]
⒈ 佛教用语。为梵语Bhiksu的音译。男子出家受具足戒者的通称。元·李好古也作「比邱」、「苾刍」。
引《大宝积经·卷一》:「譬如今世多闻比丘住阿兰若,或聚落中。」
《张生煮海·第一折》:「释门大道要参修,开阐宗源老比丘。」
比丘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一腊释义:⒈犹一冬。 宋 欧阳修《喜雪示徐生》诗:“常闻老农语,一腊见三白。”宋 曾巩《冬暮感怀诗》:“荒山未有雪,野水不见冰,一腊今已半,浮阳壮犹矜。”宋 杨万里《除夕宿临川战平》诗:“一腊天频雪,千山梅未花。”⒉宋 代民间风俗,生子七日为一腊,有一腊、二腊、三腊、满月等说法。宋 吴自牧《梦粱录·育子》:“三朝与儿落脐炙囱,七日名‘一腊’,十四日谓之‘二腊’,二十一日名曰‘三腊’。”⒊佛教沿用 印度 古代婆罗门雨期禁足的旧习,在戒律中规定比丘受戒后每年于夏季(雨期)三个月安居一处,修习教义,完毕后,称为“一腊”
- 2.
三师七僧释义:佛教语。佛徒授比丘具足戒,行三师七僧之制。三师指戒和尚、羯磨师和教授师。七僧指七名作证的和尚。也称为“三师七证”。参阅《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上之三。
- 3.
三藏法师释义:对精通佛教圣典中之经、律、论三藏者的尊称。又称三藏比丘、三藏圣师,或略称三藏。在中国,对来自印度、西域的佛典进行汉译的僧侣,常尊为译经三藏或三藏法师。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三藏法师为玄奘法师,但常被误会这是玄奘专有的称号,实际上除了玄奘之外,著名的三藏法师尚有鸠摩罗什法师、实叉难陀法师、求那跋陀法师、大广智不空法师、菩提灯法师、安世高法师等等。日本历史上唯一的三藏法师为灵仙法师。
- 4.
三衣释义:梵文Tricīvara的意译。 佛教比丘穿的三种衣服。一种叫僧伽棃,即大衣或名众聚时衣,在大众集会或行授戒礼时穿着;一种叫郁多罗僧,即上衣,礼诵、听讲、说戒时穿着;一种叫安陀会,日常作业和安寝时穿用,即内衣。亦泛指僧衣。
- 5.
三逆释义:⒈指逆天、逆地、逆人三大罪。⒉佛教语。指恶比丘提婆所犯五逆中的三大罪,即破和合僧(破坏寺庙僧众秩序)、伤佛、杀比丘尼。⒊指吴三桂、耿精忠、尚之信。
- 6.
业影释义:佛教谓恶业、善业随身如影,称为“业影”。《智度论》卷六:“处处常随逐,业影不相离。”宋 惠洪《冷斋夜话·三生为比丘》:“观(圆观)见锦襠女子浣,泣曰:‘所以不欲自此来者,以此女也。然业影不可逃,明年某日,君自 蜀 还,可相临以一笑为信。’”
- 7.
乞士释义:比丘的别称。
- 8.
二耶舍释义:经论中提及耶舍比丘有二人。
- 9.
五众释义:⒈指司陡、司马、司空、司士、司寇五官的属吏。⒉佛教语。出家的五众: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⒊佛教语。“五藴”的旧译。
- 10.
五劫思惟释义:阿弥陀佛在因位为法藏比丘时,于发四十八愿前,曾有五劫期间之思惟。
- 11.
五百罗汉释义:佛教语。 常随 释迦 听法传道的五百弟子。《十诵律》卷四:“今日世尊与五百罗汉入 首波城 。”《法苑珠林》卷七三:“ 如来 将五百罗汉常以月十五日於中説戒。”一说为参加第一次结集或第四次结集的五百比丘。参阅 宋 高道素 《乾明院五百罗汉名号碑》。今寺庙罗汉殿多供奉“五百罗汉”。
- 12.
五种净食释义:一切食物要依照五种方法清净之后,才适宜比丘进食,叫做净食。 净是离过的意思。
- 13.
余徽释义:遗留下来的美德。 《文选·王俭<褚渊碑文>》:“怊悵餘徽,鏘洋遗烈。”刘良 注:“徽,美也。”南朝 梁 沉约《比丘尼僧敬法师碑》:“载刊贞轨,永播餘徽。”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睢水》:“延熹 六年十二月,雍丘 令 董生,仰餘徽于千载,遵茂美于絶代。”
- 14.
佛腊日释义:佛教以农历七月十五日为佛腊日。腊是岁末之意。宋 赞宁《僧史略·赐夏腊》:“所言腊者,经律中以七月十六日是比丘五分法身生来之岁首,则七月十五日是腊除也。比丘出俗,不以俗年为计,乃数夏腊耳,经律又谓十五日为佛腊日也。”
- 15.
僧伽梨释义:亦作“僧迦梨”。亦作“僧伽棃”。梵语的译音。僧佛大衣名。为比丘所服“三衣”之一种。
- 16.
僧伽胝释义:僧佛大衣名。 为比丘所服“三衣”之一种。
- 17.
八敬戒释义:巴利语at!t!ha garu-dhamma^。又作八敬法、八重法、八尊重法、八尊师法、八不可越法、八不可违法、八不可过法,单称八敬。即比丘尼尊重恭敬比丘之八种法。
- 18.
六群比丘释义:六群比丘 [出十住毗婆沙论] 梵语比丘。
- 19.
刮舌释义:佛教戒律谓比丘用杨枝洁口并刮除舌垢。
- 20.
十种衣释义:比丘可穿用的十种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