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仪 [cháng yí]
1. 通常的仪式。
2. 人名。上古黄帝臣。
3. 人名。上古帝喾妃。娵訾氏女,帝挚母。
5. 人名。同“嫦娥”。神话传说中的奔月者。“仪”与“娥”古同音通用。
常仪 引证解释
⒈ 通常的仪式。
引《北史·侯莫陈崇传》:“葬礼如常仪。”
明 李贽 《代深有告文》:“若以两者目为希奇,则是常仪翻成旷典,如何可责以寡过省愆之道,望以明心见性之理乎?”
⒉ 人名。上古 黄帝 臣。
引《晋书·律历志中》:“乃使 羲和 占日, 常仪 占月。”
⒊ 人名。上古 帝喾 妃。 娵訾氏 女, 帝挚 母。
引《史记·五帝本纪》 张守节 正义引《帝王纪》:“帝俈 有四妃……次妃 娵訾氏 女,曰 常仪,生 帝挚。”
⒋ 人名。同“嫦娥”。神话传说中的奔月者。“仪”与“娥”古同音通用。参阅 明 杨慎 《丹铅总录·月中嫦娥》。
引清 秋瑾 《忆萝月》词:“多事却笑云痴,不肯现出 常仪。”
常仪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傍绝释义:谓直系亲属之间的礼仪不用于旁支亲属。《梁书·昭明太子传》:“三年十一月,始兴王 憺 薨。旧事,以东宫礼絶傍亲,书翰并依常仪……寻傍絶之义,义在去服,服虽可夺,情岂无悲,鐃歌輟奏,良亦为此。”
- 2.
小会释义:⒈小规模的会集。《史记·匈奴列传》:“岁正月,诸长小会单于庭,祠。”⒉古代君主册拜三公、接受方国使节和百僚称贺的仪式。《晋书·石鉴传》:“前代三公册拜,皆设小会,所以崇宰辅之制也。”《晋书·礼志下》:“魏 晋 则冬至日受方国及百僚称贺,因小会。其仪亚於献岁之旦。”晋 傅玄《辟雍乡饮酒赋》:“时皇帝亲枉万乘之尊兮,以幸乎辟雍;卤簿齐列,官正其容,侍卫参差,乃命王公。是日也,定小会之常仪兮,饗殊俗而见远邦。”⒊指一般的宴会。《南齐书·郁林王纪》:“永明 五年十一月戊子,冠於东宫 崇正殿。其日小会,赐王公以下
- 3.
尚仪释义:⒈唐、五代宫中女官名。⒉古代传说中人名。即常仪。后称为嫦娥。
- 4.
常羲释义:常仪。 古传说中的人名。
- 5.
幔省释义:用帐幔张盖的临时官署。 《宋书·礼志一》:“元嘉 二十五年闰二月,大蒐於 宣武场,主司奉詔列奉申摄,克日校猎,百官备办。设行宫殿便坐武帐於 幕府山 南冈。设王公百官便坐幔省如常仪。”《南齐书·礼志上》:“合朔之日,散官备防,非预斋之限者,於 止车门 外别立幔省,若日色有异,则列於省前。”
- 6.
御殿释义:⒈宫殿。《后汉书·灵帝纪》:“熹平 五年,冬十月壬午,御殿后槐树自拔倒竖。”⒉犹御朝。《清史稿·礼志七》:“清 初 太祖 创业,建元 天命,正月朔即位,贝勒、羣臣集殿前,按翼序立。皇帝御殿,皆跪。”《清史稿·礼志七》:“帝御 太和殿,引见毕,赐坐赐茶,悉準常仪。如是日不御殿,各官行礼 午门 外。”
- 7.
调历释义:古历法名。 传说出于 黄帝 时 容成 之手。《汉书·律历志上》:“案 汉 元年不用 黄帝 《调历》。”《晋书·律历志中》:“逮乎 炎帝 ,分八节以始农功, 轩辕 纪三纲而阐书契,乃使 羲和 占日, 常仪 占月, 臾区 占星气, 伶伦 造律吕, 大挠 造甲子, 隶首 作算数。 容成 综斯六术,考定气象,建五行,察发敛,起消息,正闰餘,述而著焉,谓之《调历》。”
- 8.
辞见班释义:京官放外任、地方官进京,在朝廷辞别、谒见天子时自行序班,不与百官同列,谓之“辞见班”。 《资治通鉴·唐中宗景龙二年》:“仗入,通事舍人引 攸绪 就位,攸绪 趋立辞见班中,再拜如常仪。”胡三省 注:“凡百官自中朝出为外官赴朝辞,自外官入朝覲者引入见,其辞见者不与百官序班,自为班立,谓之辞见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