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齿寒 齿寒的意思
chǐhán

齿寒

简体齿寒
繁体齒寒
拼音chǐ hán
注音ㄔˇ ㄏㄢˊ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齿

chǐ,(1) 人和动物嘴里咀嚼食物的器官(通常称“牙”)。【组词】:牙齿。齿腔。齿髓。齿龈。齿冷(笑必开口,笑的时间长了,牙齿就会感到冷。因谓讥笑于人,如“令人齿齿”)。(2) 排列像牙齿形状的东西。【组词】:齿轮。锯齿。梳子齿儿。(3) 因幼马每岁生一齿,故以齿计算牛马的岁数,亦指人的年龄。【例句】:马齿徒增(旧时自谦年长无能)。(4) 并列。【例句】:不齿(不能同列或不与同列,表示鄙弃)。(5) 谈到,提及。【组词】:齿及。不足齿数。(6) 触。【例句】:齿剑(触剑受刀,指被杀或自刎)。

hán,(1) 冷,与“暑”相对。【组词】:寒冬。寒色。寒衣。寒冽。寒带。寒战。寒噤。寒食(节名,在清明前一天。古人从这一天起不生火做饭,也有的地区把清明当作“寒食”)。寒喧。寒来暑往。唇亡齿寒。(2) 害怕。【组词】:寒心。(3) 穷困,有时用作谦辞。【组词】:寒门。寒伧。寒舍。寒窗(喻艰苦的学习环境)。寒酸。寒士(旧指贫穷的读书人)。

基本含义

形容寒冷到极点,牙齿都感到寒冷。

齿寒的意思

齿寒 [chǐ hán]

1. 牙齿外露而寒。比喻有外忧。

3. 齿酸。

齿寒 引证解释

⒈ 牙齿外露而寒。比喻有外忧。参见“脣亡齿寒”。

《穀梁传·僖公二年》:“语曰:脣亡则齿寒,其斯之谓与。”
《旧唐书·田弘正传》:“自 弘正 归国, 幽、恆、鄆、蔡 有齿寒之惧。”
《新唐书·窦建德传》:“二国兵不解, 唐 彊 郑 弱,势必举 郑,郑 灭则大 夏 有齿寒之忧。”

⒉ 齿酸。

宋 孙艤 《菩萨蛮·落梅》词:“一点著枝酸, 吴姬 先齿寒。”


齿寒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唇亡齿寒释义:嘴唇没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比喻利害关系(多指两个邻国)十分密切。《左传·僖公五年》:“谚所谓辅(颊骨)车(牙床)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 2.
      唇揭齿寒释义: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比喻利害密要相关。同“唇亡齿寒”。
    • 3.
      扞蔽释义:犹屏藩。《韩非子·存韩》:“韩 事 秦 三十餘年,出则为扞蔽,入则为蓆荐。”《史记·田敬仲完世家》:“且 赵 之於 齐 楚,扞蔽也,犹齿之有脣也,脣亡则齿寒。”《新唐书·南蛮传上·南诏上》:“巂州 实往来道,扞蔽数州,虏百计窥之。”
    • 4.
      脣亡齿寒释义:嘴唇失去,牙齿即要寒冷。比喻互为依存,利害相关。《左传·僖公五年》:“晋侯 復假道於 虞 以伐 虢。宫之奇 諫曰:‘虢,虞 之表也;虢 亡,虞 必从之……谚所谓“辅车相依,脣亡齿寒”者,其 虞 虢 之谓也。’”脣,一本作“唇”。《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赵 之於 齐 楚,扞蔽也,犹齿之有脣也,脣亡则齿寒,今日亡 赵,明日患及 齐 楚。”晋 袁宏《后汉纪·安帝纪》:“边境者,中国之脣齿,脣亡则齿寒,其理然也。”《续资治通鉴·宋理宗绍定六年》:“蒙古 灭国四十,以及 西夏,夏 亡,及於我,我亡必及於 宋。脣亡
    • 5.
      脣竭齿寒释义:见“脣亡齿寒”。
    • 6.
      谚言释义:谚语;俗语。《战国策·韩策一》:“听者听国,非必听实也。故先王听谚言於市,愿公之听臣言也。”《穀梁传·僖公二年》“语曰:‘脣亡则齿寒。’”晋 范宁 注:“语,谚言也。”章炳麟《訄书·订文》:“自 史籀 之作书,凡九千名,非苟为之也,有其文者必有其谚言。”
    • 7.
      豪氂之差,将致千里释义:谓极细微之差错,结果将造成很大的错误。 豪,通“毫”。《晋书·陶侃传》:“然某等区区,实恐理失於内,事败於外,豪氂之差,将致千里,使 荆 蛮乖离,西嵎不守,脣亡齿寒,侵逼无限也。”
    • 8.
      豪牦之差,将致千里释义:谓极细微之差错,结果将造成很大的错误。豪,通“毫”。《晋书·陶侃传》:“然某等区区,实恐理失於内,事败於外,豪氂之差,将致千里,使 荆 蛮乖离,西嵎不守,脣亡齿寒,侵逼无限也。”
    • 9.
      辅车相依释义:颊骨同牙床互 相依靠。比喻存亡相依,关系极其密切。《左传·僖公五年》:“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辅:颊骨。车:下牙床。
    • 10.
      齿寒释义:⒈牙齿外露而寒。比喻有外忧。《穀梁传·僖公二年》:“语曰:脣亡则齿寒,其斯之谓与。”《旧唐书·田弘正传》:“自 弘正 归国,幽、恆、鄆、蔡 有齿寒之惧。”《新唐书·窦建德传》:“二国兵不解,唐 彊 郑 弱,势必举 郑,郑 灭则大 夏 有齿寒之忧。”参见“脣亡齿寒”。⒉齿酸。宋 孙艤《菩萨蛮·落梅》词:“一点著枝酸,吴姬 先齿寒。”

齿寒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唇亡齿寒释义:嘴唇没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比喻利害关系(多指两个邻国)十分密切。《左传·僖公五年》:“谚所谓辅(颊骨)车(牙床)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 2.
      唇揭齿寒释义: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比喻利害密要相关。同“唇亡齿寒”。
    • 3.
      扞蔽释义:犹屏藩。《韩非子·存韩》:“韩 事 秦 三十餘年,出则为扞蔽,入则为蓆荐。”《史记·田敬仲完世家》:“且 赵 之於 齐 楚,扞蔽也,犹齿之有脣也,脣亡则齿寒。”《新唐书·南蛮传上·南诏上》:“巂州 实往来道,扞蔽数州,虏百计窥之。”
    • 4.
      脣亡齿寒释义:嘴唇失去,牙齿即要寒冷。比喻互为依存,利害相关。《左传·僖公五年》:“晋侯 復假道於 虞 以伐 虢。宫之奇 諫曰:‘虢,虞 之表也;虢 亡,虞 必从之……谚所谓“辅车相依,脣亡齿寒”者,其 虞 虢 之谓也。’”脣,一本作“唇”。《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赵 之於 齐 楚,扞蔽也,犹齿之有脣也,脣亡则齿寒,今日亡 赵,明日患及 齐 楚。”晋 袁宏《后汉纪·安帝纪》:“边境者,中国之脣齿,脣亡则齿寒,其理然也。”《续资治通鉴·宋理宗绍定六年》:“蒙古 灭国四十,以及 西夏,夏 亡,及於我,我亡必及於 宋。脣亡
    • 5.
      脣竭齿寒释义:见“脣亡齿寒”。
    • 6.
      谚言释义:谚语;俗语。《战国策·韩策一》:“听者听国,非必听实也。故先王听谚言於市,愿公之听臣言也。”《穀梁传·僖公二年》“语曰:‘脣亡则齿寒。’”晋 范宁 注:“语,谚言也。”章炳麟《訄书·订文》:“自 史籀 之作书,凡九千名,非苟为之也,有其文者必有其谚言。”
    • 7.
      豪氂之差,将致千里释义:谓极细微之差错,结果将造成很大的错误。 豪,通“毫”。《晋书·陶侃传》:“然某等区区,实恐理失於内,事败於外,豪氂之差,将致千里,使 荆 蛮乖离,西嵎不守,脣亡齿寒,侵逼无限也。”
    • 8.
      豪牦之差,将致千里释义:谓极细微之差错,结果将造成很大的错误。豪,通“毫”。《晋书·陶侃传》:“然某等区区,实恐理失於内,事败於外,豪氂之差,将致千里,使 荆 蛮乖离,西嵎不守,脣亡齿寒,侵逼无限也。”
    • 9.
      辅车相依释义:颊骨同牙床互 相依靠。比喻存亡相依,关系极其密切。《左传·僖公五年》:“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辅:颊骨。车:下牙床。
    • 10.
      齿寒释义:⒈牙齿外露而寒。比喻有外忧。《穀梁传·僖公二年》:“语曰:脣亡则齿寒,其斯之谓与。”《旧唐书·田弘正传》:“自 弘正 归国,幽、恆、鄆、蔡 有齿寒之惧。”《新唐书·窦建德传》:“二国兵不解,唐 彊 郑 弱,势必举 郑,郑 灭则大 夏 有齿寒之忧。”参见“脣亡齿寒”。⒉齿酸。宋 孙艤《菩萨蛮·落梅》词:“一点著枝酸,吴姬 先齿寒。”

齿寒造句

1.在强敌面前,毗邻的小国总是结成联盟,互相支持,以求生存,因为他们懂得唇亡齿寒的这个道理。

2.我们两厂关系密切,唇亡齿寒,我们哪能不帮你们渡过难关?

3.两国辅车相依,如有一邦被吞,则唇亡齿寒

4.依战略形势来看,这两国有唇亡齿寒的利害关系。

5.朝鲜是我国的邻邦,两国唇亡齿寒,因此我们要全民动员,抗美援朝。

6.水和鱼是唇亡齿寒的关系。

齿寒(chihan)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齿寒是什么意思 齿寒读音 怎么读 齿寒,拼音是chǐ hán,齿寒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齿寒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