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啼痕 啼痕的意思
hén

啼痕

简体啼痕
繁体
拼音tí hén
注音ㄊ一ˊ ㄏㄣˊ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tí,(1) 哭,出声地哭。【组词】:啼哭。啼泣。悲啼。啼笑皆非。(2) 鸟兽叫。【组词】:啼鸣。啼叫。虎啸猿啼。

hén, ◎ 创伤痊愈后留下的疤,亦泛指斑迹。【组词】:痕印。痕迹。痕瘕(疤痕。喻曾犯有罪案的人)。伤痕。泪痕。裂痕。

基本含义

指哭泣时留下的痕迹或痕迹留在心中,形容悲伤、痛苦的印记。

啼痕的意思

啼痕 [tí hén]

1. 泪痕。

啼痕 引证解释

⒈ 泪痕。

唐 岑参 《长门怨》诗:“緑钱侵履跡,红粉溼啼痕。”
元 曾瑞 《蝶恋花·闺怨》套曲:“别后身属新恨管,泥金翠袖啼痕满。”
郁达夫 《春江感旧》诗之二:“絶无消息传青鸟,认得啼痕在玉钩。”


国语词典

啼痕 [tí hén]

⒈ 泪痕。

唐·岑参〈长门怨〉诗:「绿钱侵履迹,红粉湿啼痕。」
元·曾瑞〈蝶恋花·夜月楼头套〉:「别后身属新恨管,泥金翠袖啼痕满。」


啼痕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啼妆释义:⒈见“啼粧”。⒉亦作“啼糚”。亦作“啼妆”。东汉 时,妇女以粉薄拭目下,有似啼痕,故名。《后汉书·五行志一》:“啼糚者,薄拭目下若啼处……始自大将军 梁冀 家所为,京都歙然,诸 夏 皆放效。”宋 欧阳修《长相思》词:“爱著鹅黄金缕衣,啼粧更为谁?”鲁迅《南腔北调集·关于女人》:“西汉 末年,女人的‘堕马髻’、‘愁眉啼妆’,也说是亡国之兆。”⒊借指美人的泪痕。前蜀 韦庄《闺怨》诗:“啼粧晓不乾,素面凝香雪。”清 吴伟业《圆圆曲》:“蜡炬迎来在战场,啼糚满面残红印。”一本作“粧”。
    • 2.
      情亲释义:⒈亲人。《吕氏春秋·壹行》:“今行者见大树,必解衣悬冠倚剑而寝其下,大树非人之情亲知交也,而安之若此者,信也。”南朝 宋 鲍照《学古》诗:“北风十二月,雪下如乱巾,实是愁苦节,惆悵忆情亲。”元 杨显之《潇湘雨》第四折:“我对此景无箇情亲,怎不教痛心酸转添凄楚!”鲁迅《集外集拾遗·<所闻>》诗:“忽忆情亲焦土下,佯看罗袜掩啼痕。”⒉感情亲切。唐 杜甫《送路六侍御入朝》诗:“童稚情亲四十年,中间消息两茫然。”宋 杨万里《雨晴得毗陵故旧书》诗:“知我近来头白尽,寒暄语外更情亲。”
    • 3.
      愁眉啼妆释义:愁眉:使眉细而曲折;啼妆:轻轻地擦去目下的粉饰以作啼痕。形容妇女的妖态。
    • 4.
      朝正释义:古代诸侯和臣属在正月朝见天子。 汉 以来通常在岁首元旦进行,也称大朝会。《左传·文公四年》:“昔诸侯朝正於王,王宴乐之,於是乎赋《湛露》,则天子当阳,诸侯用命也。”杨伯峻 注:“襄 二十九年《传》云:‘春王正月,公在 楚,释不朝正於庙也。’新正至祖庙贺正,谓之‘朝正於庙’,则此‘朝正於王’,谓以正月朝贺京师也。”汉 董仲舒《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质文》:“是以朝正之义,天子纯统色衣,诸侯统衣缠缘纽,大夫士以冠,参近夷以绥,遐方各衣其服而朝,所以明乎天统之义也。”唐 杜甫《元日寄韦氏妹》诗:“不见朝正使,啼痕满
    • 5.
      缟袂释义:白衣。 亦借喻白色花卉。宋 苏轼《次韵杨公济奉议梅花诗》之一:“月黑林间逢縞袂,霸陵 醉尉误谁何。”明 高启《幻住精舍寻梅》诗:“关山梦别今五年,縞袂谁家月中见。”清 赵翼《种梅图》诗:“公子裼裘来,美人縞袂迎。”《红楼梦》第三七回:“月窟仙人缝縞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 6.
      辽鹤释义:⒈指 辽东 丁令威 得仙化鹤归里事。唐 刘禹锡《遥和白宾客分司初到洛中戏呈冯尹》:“冥鸿何所慕,辽 鹤乍飞迴。”宋 周邦彦《点绛唇·伤感》词:“辽 鹤归来,故乡多少伤心地。”元 赵孟頫《东阳八景楼》诗:“羽士曾闻 辽 鹤语,征人又见塞鸿飞。”宁调元《壬子感事四章》之一:“不食帝羓终积憾,似闻 辽 鹤有啼痕。”⒉辽东 人 丁令威,学道后化鹤归 辽,徘徊空中而言曰:“有鸟有鸟 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归。”事见 晋 陶潜《搜神后记》卷一。后以“辽鹤”指代千年。前蜀 杜光庭《刁子宗勉太尉谒灵池朱真人洞词》:“伏惟仙
    • 7.
      鹃血释义:传说杜鹃啼声凄苦,昼夜不止,甚至口中流出血来,故称。 常以形容悲怨之深。 清 王夫之 《读<指南集>》诗之一:“鹃血春啼悲 蜀 鸟,鷄鸣夜乱度 秦 关。” 清 徐吴念 《石门蔡贞女辞》:“三月鹃血带啼痕,清操直欲凌冰霜。”参见“ 鹃魂 ”。
啼痕是什么意思 啼痕读音 怎么读 啼痕,拼音是tí hén,啼痕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啼痕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