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隅 [biān yú]
1. 亦作“邉隅”。
2. 犹边境。
4. 边缘。
边隅 引证解释
⒈ 亦作“邉隅”。
⒉ 犹边境。
引《三国志·吴志·周鲂传》:“魴 远在边隅,江汜分絶,恩泽教化,未蒙抚及。”
唐 骆宾王 《兵部奏姚州破贼设蒙俭等露布》:“一戎而荒景肃清,再鼓而边隅底定。”
明 冯梦龙 《邯郸梦·宇文计陷》:“那将在军中呵,随机行止,况收復千里邉隅。”
郭孝成 《云南光复记》:“广西 僻在边隅,民穷势蹙,外无应援,内乏餉械,邻封悉树 汉 帜,一隅何能孤守。”
⒊ 边缘。
引宋 苏洵 《答二任》诗:“闻君猒 蜀 乐 上蔡,占地百顷无邉隅。”
边隅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不翅释义:⒈不展开翅膀。《韩非子·喻老》:“有鸟止南方之阜,三年不翅,不飞不鸣。”⒉不啻。翅,通“啻”。不仅;不止。《庄子·大宗师》:“阴阳於人,不翅父母。”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殷仲堪 精覈玄论,人谓莫不研究,殷 乃叹曰:‘使我解《四本》,谈不翅尔。’”宋 王安石《上田正言书》之一:“今言之而不从,亦当不翅三矣。”林纾《示儿书》:“十九岁尔祖父见背,苦更不翅。”⒊不啻。翅,通“啻”。无异于。《新唐书·陆贽传》:“关东 百物阜殷,士忲温饱,比诸边隅,不翅天地。”《金史·海陵诸子传赞》:“海陵 睨人
- 2.
吏佐释义:泛指将帅府中的幕僚人员。 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夙惠》:“桓宣武 薨,桓南郡 年五岁。服始除,桓车骑 与送故文武别,因指语 南郡:‘此皆汝家故吏佐。’”《魏书·源怀传》:“边隅事尠,实少畿服,请主帅吏佐五分减二。”
- 3.
外警释义:谓外敌攻袭的警讯。《宋书·孝武帝纪》:“自今刺史守宰,动民兴军,皆须手詔施行。惟边隅外警,及姦衅内发,变起仓卒者,不从此例。”严复《原强续篇》:“又窃尝谓百十年来 中国 之至不幸,其兵所相与磨礱者,皆内地乌合之土匪,即遇外警,皆不外西洋之偏师,扣关搪呼,求得所愿而遂止。”
- 4.
成画释义:确定的谋划。《明史·四川土司传一·乌蒙乌撒东川镇雄四军民府》:“故封疆大吏纷纷陈情,冀安边隅,而中枢之臣动諉勘报,弥年经月,卒无成画,以致疆事日坏。”
- 5.
拥节释义:⒈执持符节。亦指出任一方。南朝 陈 徐陵《关山月》诗之二:“将军拥节起,战士夜鸣弓。”《隋书·高祖纪下》:“燕 南 赵 北,实为天府,拥节杖旄,任当连率。”宋 苏轼《贺蒋发运启》:“拥节东南,上寄一方之休戚。”清 昭槤《啸亭杂录·傅文忠之谦》:“其子 文襄王 復以英年拥节,屡镇边隅。”孙中山《实行裁兵宣言》:“躬自减削,以导国人,亦冀拥节诸公,翻然憬悟。”⒉指执持仪仗。明 叶宪祖《鸾鎞记·劝仕》:“鸣騶盛,拥节严,行行避人谁敢前?”
- 6.
牙纛释义:⒈犹牙旗。纛,大旗。唐 韩愈《山南郑相公酬答依赋十四韵以献》:“帝咨女予往,牙纛前坌坲。”宋 曾巩《边将》诗:“二子按轡行边隅,牙纛宛转翻以舒。”清 吴伟业《思陵长公主挽诗》:“牙纛看吹折,梯衝舞莫当。”⒉指将帅。清 史致谔《同治元年禀左宗棠》:“自揣任重才疏,远离牙纛,不克时时禀承伟略,深用竞惶。”
- 7.
越角释义:⒈燕乐角声七调之一。⒉越地的边隅;越疆。
- 8.
边维释义:边隅,边地。《南齐书·刘怀珍传》:“明年,怀珍 启求还,孝武 答曰:‘边维须才,未宜陈请。’”
- 9.
边虞释义:⒈边衅,边患。 《宋书·颜竣传》:“寇负力玩胜,骄黠已甚,虽云互市,实覘国情。多赡其求,则桀慠罔已;通而为节,则必生边虞。”《南齐书·高帝纪下论》:“宋氏 正位八君,卜年五纪,四絶长嫡,三称中兴,内难边虞,兵革世动。”唐 于邵《代高尚书陈情表》:“方将席卷,永息边虞,旋奉德音,遽令入奏。”⒉边隅,边疆。《敦煌曲子词·<凤归云·又怨>》:“征衣裁缝了,远寄边虞。”宋 王珪《赐韩绛御寒衣服诏》:“比将使指,出护边虞。”清 蒋业晋《北庭都护行》:“每惜游牧窥边虞,秋獮冬狩军政符。”
- 10.
陬维释义:边隅,角隅。
- 11.
隅镇释义:边隅要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