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听政 听政的意思
tīngzhèng

听政

简体听政
繁体聽政
拼音tīng zhèng
注音ㄊ一ㄥ ㄓㄥˋ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tīng,(1) 用耳朵接受声音。【组词】:听力。听写。听觉。聆听。洗耳恭听。(2) 顺从,接受别人的意见。【组词】:言听计从。(3) 任凭,随。【例句】:听任(rèn )。听凭。听之任之。(4) 治理;判断。【例句】:听讼(审理案件)。听政。(5) 量词,指马口铁密封成筒状以贮藏食物、饮料等。【例句】:一听可口可乐。

zhèng,(1) 治理国家事务。【组词】:政治。政府。政党。政权。政纲。政策。政令。政绩。政见。政客(为个人或某一集团利益从事政治活动的人)。政局。政变。参政。议政。(2) 国家某一部门主管的业务。【组词】:财政。邮政。民政。(3) 家庭或集体生活中的事务。【组词】:家政。(4) 姓。

基本含义

指君主因年幼或无能而由大臣代理行使政权。

听政的意思

听政 [tīng zhèng]

1. 坐朝处理政务;主持国政。

[administer the affairs of State; hold court;]

听政 引证解释

⒈ 坐朝处理政务;执政。

《礼记·玉藻》:“君日出而视之,退适路寝听政。”
《左传·昭公元年》:“君子有四时,朝以听政,昼以访问,夕以脩令,夜以安身。”
《新唐书·高祖纪》:“癸巳,立 秦王 世民 为皇太子,听政。”
《宋史·宁宗纪四》:“尊皇后为皇太后,垂帘听政。”
《清史稿·礼志七》:“於是仲冬月朔,帝奉两宫皇太后御 养心殿 听政。”


国语词典

听政 [tīng zhèng]

⒈ 治理政事。也作「听事」。

《礼记·玉藻》:「君日出而视之,退适路寝听政。」
《左传·僖公九年》:「宋襄公即位,以公子目夷为仁,使为左师以听政,于是宋治。」


听政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中冥释义:午后。 《孔子家语·五仪解》:“日出听政,至於中冥。” 王肃 注:“中,日中;冥,昳中。”
    • 2.
      位序释义:官职级别。《左传·襄公十年》:“子孔 当国,为载书,以位序、听政辟。”宋 曾巩《菊曩二右班殿直制》:“宜陞位序,以奬尔劳。”
    • 3.
      冲龄释义:亦作“冲龄”。幼年。明 沉德符《野获编·禨祥·白鹿》:“白莲、白燕见於翰林院,江陵 大喜,进之。上方冲龄,谦让不受,归之阁臣。”清 昭槤《啸亭杂录·世祖问喀尔喀使者》:“时上在冲龄,即聪慧若此。”《清史稿·后妃传·文宗孝钦显皇后》:“今皇帝绍承大统,尚在冲龄,时事艰难,不得已垂帘听政。”
    • 4.
      刁劣释义:狡诈恶劣。 《清实录·道光二年九月乙亥·上御乾清门听政谕内阁》:“儻刁劣绅士,恃强勒交丑米,立即严拏究办。”
    • 5.
      勿论释义:不追究;不谈。《旧唐书·裴度传》:“上曰:‘前事勿论,直言此时如何处置?’”宋 孙光宪《北梦琐言》卷一:“﹝ 唐宣宗 ﹞初听政,谓宰相曰:‘佛者虽异方之教,深助理本,所可存而勿论,不欲过毁,以伤令德。’”《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九回:“姑勿论提倡出甚么道理,先问他被提倡的懂得不懂,再提倡不迟。”
    • 6.
      发背释义:⒈发于背部。 《史记·项羽本纪》:“﹝ 范增 ﹞行未至 彭城,疽发背而死。”汉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霑衣也。”唐 韩愈《殿中侍御史李君墓志铭》:“经一月,疽发背,六月乙酉卒。”《资治通鉴·后晋齐王天福八年》:“会疽发背,祕不令人知,密令医治之,听政如故。”⒉指背疽。生于背部的毒疮。唐 封演《封氏闻见记·祛恡》:“有 白岑 者,善疗发背,海外有名而深祕其方。”《水浒传》第六七回:“因是 宋公明 生发背疮,在寨中又调兵遣将,多忙少閒,不曾见得,朱贵 权且教他在村中卖酒。”《说岳全传》
    • 7.
      司城释义:官名。 即司空。《公羊传·文公八年》:“宋 司城来奔。”何休 注:“宋 变司空为司城者,辟先君 武公 名也。”《史记·管蔡世家》:“伯阳 大説之,有宠,使为司城以听政。”《资治通鉴·陈宣帝太建四年》:“辛未,周 使司城中大夫 杜杲 来聘。”胡三省 注:“宋 以 武公 名改司空为司城,侯国之卿也。后周 倣 成周 之遗制,必不以诸侯之卿名官,盖髣髴《周官》掌固之职。”参见“司空”。
    • 8.
      听事释义:⒈听政。 ⒉大厅(多指官署中的)。
    • 9.
      听政释义:(帝王或摄政的人)上朝听取臣子报告,并决定政事:垂帘听政。
    • 10.
      听朝释义:临朝听政。
    • 11.
      告月释义:指古代诸侯每月朔日行告庙听政之礼。又称“告朔”。《左传·文公五年》:“闰月不告月,犹朝于庙。”杜预 注:“诸侯每月必告朔听政,因朝宗庙。”《公羊传·文公六年》:“不告月者何?不告朔也。”参见“告朔”。
    • 12.
      告朔释义:⒈周 制,天子于每年季冬把第二年的历书颁发给诸侯,叫“告朔”。《周礼·春官·大史》:“颁告朔于邦国。”郑玄 注:“天子颁朔于诸侯,诸侯藏之祖庙,至朔朝于庙,告而受行之。郑司农 云:‘……以十二月朔,布告天下诸侯。’”《穀梁传·文公十六年》:“天子告朔于诸侯。”《大戴礼记·用兵》:“夏桀、商紂 羸暴於天下……不告朔於诸侯。”⒉指诸侯于每月朔日(阴历初一)行告庙听政之礼。《左传·文公六年》:“闰月不告朔,非礼也。”杜预 注:“经称‘告月’,传称‘告朔’,明‘告月’必以朔。”⒊泛指于朔日祭祀鬼神。明 阎尔梅《
    • 13.
      善旌释义:古代人主为求善言所立之旗。语出《管子·桓公问》:“舜 有告善之旌而主不蔽也。”《汉书·文帝纪》:“古之治天下,朝有进善之旌。”颜师古 注引 如淳 曰:“欲有进者,立於旌下言之。”宋 范仲淹《从谏如流赋》:“我后光被羣方,柔怀多士,陈谤木而听政,建善旌而求理。”
    • 14.
      坐朝释义:君主临朝听政。
    • 15.
      垂帘释义:唐高宗在朝堂上跟大臣们讨论政事的时候,在宝座后挂着帘子,皇后武则天在里面参与决定政事,后来把皇后或皇太后掌握朝政叫垂帘:垂帘听政。
    • 16.
      垂帘听决释义:指女后辅幼主临朝听政。
    • 17.
      垂帘听政释义:垂帘:太后或皇后临朝听政,殿上用帘子遮隔。听:治理。指太后临朝管理国家政事。
    • 18.
      大尹释义:⒈春秋、战国 时 宋 官名。《左传·哀公二十六年》:“六卿三族降听政,因大尹以达。”杜预 注:“大尹,近官有宠者。六卿因之以自通达於君。”《战国策·宋策》:“谓大尹曰:‘君日长矣,自知政,则公无事。公不如令 楚 贺君之孝,则君不夺太后之事矣,则公常用 宋 矣。’”⒉新莽 时称郡太守为大尹。《汉书·王莽传中》:“改郡太守曰大尹。”《后汉书·刘盆子传》:“赤眉 遂寇 东海,与 王莽 沂平 大尹战,败,死者数千人。”⒊对府县行政长官的称呼。唐 韩愈《唐故朝散大夫董府君墓志铭》:“﹝ 董溪 ﹞选参军 京兆府 法
    • 19.
      大祥释义:古时父母丧后两周年的祭礼。《仪礼·士虞礼》:“又朞而大祥,曰荐此祥事。”郑玄 注:“又,復也。”贾公彦 疏:“此谓二十五月大祥祭,故云復朞也。”汉 魏 以来时君行丧皆以日易月,皇帝、皇太后、皇后死后、二十五日或二十四日即举行大祥祭礼。唐 韩愈《顺宗实录五》:“以日易月,抑惟旧章,皇帝宜三日而听政,十三日小祥,二十五日大祥,二十七日释服。”宋 皇室行丧,小祥、大祥之礼皆举行两次。既以日为之,又以月为之。《续资治通鉴·宋神宗元丰八年》:“今羣臣虽易月而人主实行丧,故十二日而小祥,期而又小祥;二十四日而大祥,再
    • 20.
      宏规释义:⒈宏伟的规模。汉 班固《西都赋》:“图皇基於亿载,度宏规而大起。”唐 封演《封氏闻见记·明堂》:“开元 中,改明堂为听政殿,颇毁彻,而宏规不改。”《二刻拍案惊奇》卷四十:“御屏上山河一统皆图画,比及俺水泊三关也在范围。这的是帝王宏规。”清 曾国藩《江宁府学记》:“金陵 亦以时戡定。乃得就道家旧区,廓起宏规,崇祀至圣暨先贤先儒。”赵朴初《国庆颂》:“一声狮吼惊天,‘中国 人民站起!’上甘岭 外军威,三门峡 口宏规。”⒉伟大的典范。《后汉书·左周黄传论》:“吴祐、苏章、种暠、欒巴 牧民之良干,庞参、虞詡 将帅

听政(tingzheng)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听政是什么意思 听政读音 怎么读 听政,拼音是tīng zhèng,听政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听政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