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知 [tóng zhī]
1. 共知。
2. 犹参佐。
4. 官名。称副职。宋代中央有同知阁门事、同知枢密院事,府州军亦有同知府事、同知州军事。元明因之。清代唯府州及盐运使置同知,府同知即以同知为官称,州同知称州同,盐同知称盐同。
同知 引证解释
⒈ 共知。
引《庄子·知北游》:“不形之形,形之不形,是人之所同知也。”
⒉ 犹参佐。
引《北齐书·高隆之传》:“仪同三司 崔孝芬 以结婚姻不果,太府卿 任集 同知营构,颇相乖异, 瀛州 刺史 元晏 请託不遂,前后构成其罪,并诛害之。”
⒊ 官名。称副职。 宋 代中央有同知阁门事、同知枢密院事,府州军亦有同知府事、同知州军事。 元 明 因之。 清 代唯府州及盐运使置同知,府同知即以同知为官称,州同知称州同,盐同知称盐同。
引《文献通考·职官十二》:“淳化 二年, 王显 出镇, 张逊 知枢密院事,始以 温仲舒、寇準 同知院,同知之名,自此始也。”
《文献通考·职官十二》:“知枢密院、同知院并正二名,知院掌佐天子执兵政,而同知院为之副。”
元 郑光祖 《倩女离魂》楔子:“小生姓 王 名 文举,先父任 衡州 同知。”
《红楼梦》第二回:“这位 璉 爷身上现捐的是个同知,也是不肯读书。”
王闿运 《陈景雍传》:“汉阳 同知 张曜孙 者,以文学有重名于世。”
⒋ 见解相同。知,“智”的古字。
引汉 王充 《论衡·死伪》:“与世俗同知,则死人之实未可定也。”
国语词典
同知 [tóng zhī]
⒈ 共知。
引《庄子·知北游》:「不形之形,形之不形,是人之所同知也。」
⒉ 职官名。指正官之副。凡主管一事而不授以正官之名,则谓之知某事,如宋代不以枢密院使授人,则称为「知枢密院事」,副使则称为「同知」。辽、金以后,沿此习惯,如府之主官称「知府」,而以府之佐官为「同知」。
引《西游记·第九回》:「星夜令金牌下户唤到江州同知、州判二人,丞相对他说知此事,叫他提兵相助,一同过江而去。」
《醒世恒言·卷二〇·张廷秀逃生救父》:「侯同知晚上回府,便会同了众捕快,次日解官。」
同知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一榜释义:⒈全榜,指科考录取的全部名单。宋 邵伯温《闻见前录》卷七:“太宗 即位,齐贤(张齐贤)方赴廷试,帝欲其居上甲,有司置於丙科。帝不悦,有旨:一榜尽除京官通判。”⒉即乙榜。指举人出身。《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六回:“他本是个一榜,由拣选知县,在 法兰西 打仗那年,广西 边防上得了一个保举,过了同知直隶州班,指省到了 湖北。”
- 2.
一洗而空释义:宋·陈亮《谢同知启》
- 3.
三府释义:⒈汉 制,三公皆可开府,因称三公为“三府”。后世因之。亦用以泛称国家最高行政长官。汉 王符《潜夫论·班禄》:“三府制法,未闻赦彼有罪,狱货惟宝者也。”《后汉书·承宫传》:“三府更辟,皆不应。”李贤 注:“三府,谓太尉、司徒、司空府。”唐 韩翃《家兄自山南罢归献诗叙事》诗:“一丘无自逸,三府会招贤。”清 顾炎武《郡县论九》:“有学术才能而思自见于世者,其县令得而举之,三府得而辟之,其亦可以无失士矣。”⒉通判的别称。官品低于知府、同知,故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十回:“这通判是个三府,所以他一个六品官,
- 4.
乐妇释义:歌妓。 明 于谦《怠废军政疏》:“该刑部等衙门劾奏,都督同知 卫颖 等交通饮酒,奸宿乐妇。”明 沉德符《野获编·台省·台省之玷》:“巡按 湖广 御史 赵伦,需索官民罗綺,收买人口,又与乐妇姦通,命謫戍 辽东。”《警世通言·金令史美婢酬秀童》:“船户 王溜儿,乐妇 刘丑姐,原不知情,其赃物未见破散,暂时讨保在外。”
- 5.
乞退释义:请求辞职。 《宋书·谢晦传》:“臣 羡之 总録百揆,翼亮三世,年耆乞退。”明 文徵明《跋东坡学士院批答》:“后乃同知枢密乞退时所答,当在二首之前,不知何故,反列於后。”
- 6.
二太爷释义:⒈指府同知。 ⒉旧时百姓对人仆的敬称。
- 7.
二尹释义:明 清 时对县丞或府同知的别称。
- 8.
佥事释义:⒈官名。金 置按察司佥事。元 时诸卫、诸亲军及廉访、安抚诸司,皆置僉事。明 因之,都督、都指挥、按察、宣慰、宣抚等,皆有僉事。清 初沿用,乾隆 时废。《元典章·刑部·枉勘死平民》:“安抚司僉事 朱国楨 枉勘平人 谢二六 身死,虽无招承,其始谋情节,众证明白。”清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兵制三》:“有明 武职之制……平时有左右都督、都指挥使、指挥使,各係以同知、僉事及千户、百户、镇抚之级。”《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二回:“宪恩深望知鼇戴,僉事威严展狗才。”⒉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央官署中的中级官员。鲁迅《坟·从
- 9.
俸满释义:旧时官吏任职满一定年限后,得依例升调,称为“俸满”。 明 沉德符《野获编·嗤鄙·非类效仕宦》:“近因主上久不考选科道,其俸满应行取同咨到部守候者,充满輦下。”《清会典·吏部七·文选清吏司四》:“京官以歷俸二年为俸满,外官以歷俸三年为俸满,未俸满者不入俸深班推升。”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一》:“莆田 林教諭 霈,以 臺湾 俸满北上。”《醒世姻缘传》第五回:“那吏部钦此钦遵,没等那 通州 知州俸满,推陞了 临洮府 同知,将 晁知县 推了 通州 知州。”
- 10.
卓荐释义:因卓异而被举荐。清 制,吏部考核官吏,才能出众的称为“卓异”。清 袁枚《随园诗话》卷十:“高要 令 杨国霖 兰坡,作吏三十年,两膺卓荐,傲兀不羈。”清 梁章鉅《归田琐记·致刘次白抚部书》:“次白 为 太湖 同知,曾以濬河便民,荐举加知府衔。次年復以计典卓荐,擢守 徐州,洊至开府。”
- 11.
历理释义:历法的原理。 元 姚燧《领太史院事杨公神道碑》:“十二年,詔改历,太史 王恂 总算,同知 郭守敬 推测,司徒明历理。”明 谢肇淛《五杂俎·人部一》:“知历数又知历理,此吾之所以异於儒生。”
- 12.
合门使释义:官名。 唐 末、五代 有閤门使,掌供奉乘舆,朝会游幸,大宴引赞,引接亲王宰相百僚藩国朝见,纠弹失仪。五代 以来,多以处武臣。宋 置东、西上閤门使各三人,副使各二人,多以处外戚勋贵。绍兴 五年,诏右武大夫以上并称知閤门事,官未至者称同知閤门事,在知閤门之下。参阅《宋史·职官志六》、《文献通考·职官十二》。
- 13.
同知释义:⒈共知。《庄子·知北游》:“不形之形,形之不形,是人之所同知也。”⒉犹参佐。《北齐书·高隆之传》:“仪同三司 崔孝芬 以结婚姻不果,太府卿 任集 同知营构,颇相乖异,瀛州 刺史 元晏 请託不遂,前后构成其罪,并诛害之。”⒊官名。称副职。宋 代中央有同知阁门事、同知枢密院事,府州军亦有同知府事、同知州军事。元 明 因之。清 代唯府州及盐运使置同知,府同知即以同知为官称,州同知称州同,盐同知称盐同。《文献通考·职官十二》:“淳化 二年,王显 出镇,张逊 知枢密院事,始以 温仲舒、寇準 同知院,同知之名,自此
- 14.
告谢释义:⒈辞职。《宋书·何尚之传》:“﹝ 尚之 ﹞致仕……上又与 江夏王 义恭 詔曰:‘今朝贤无多,且 羊 孟 尚不得告谢,尚之 任遇有殊,便未宜申许邪。’”⒉古指官员受职后入朝谢恩,又称中谢。宋 沉括《梦溪补笔谈·故事》:“故事,初授从官给諫未衣紫者,告谢日面赐金紫。”《续资治通鉴·宋英宗治平元年》:“辛丑,直祕阁、同知礼院 周孟阳 告谢,諭閤门引对於 延和殿 久之。自是数召见,访以时事。”⒊犹请罪。宋 范仲淹《让枢密表》:“以柔远未至,选将有差之辞,告谢於皇天后土。”宋 吴淑《江淮异人录·钱处士》:“尔天罚
- 15.
宥府释义:即枢密院。宋 周密《癸辛杂识前集·袁彦纯客诗》:“袁彦纯 同知,始以 史同叔 同里之雅,荐以登朝,尹京既以才猷自结上知,遂繇文昌躋宥府,寖寖乎柄用矣。”明 高启《送樊参议赴江西参政序》:“今 樊公 四迁其官,更十五年不出宥府,其能自效卓卓如此者,诚由圣天子知人善任之所致也。”
- 16.
小夫人释义:⒈旧时对显贵人家妾的尊称。 晋 法显《佛国记》:“恒水 上流有一国王,王小夫人生一肉胎,大夫人妬之。”元 无名氏《村乐堂》第二折:“妾身是同知相公的小夫人。有大夫人是 张氏。”《警世通言·小夫人金钱赠年少》:“是 王招宣 府里出来的小夫人。王招宣 初娶时,十分宠幸,后来只为一句话破绽些,失了主人之心,情愿白白地把与人。”⒉旧时显贵人家老辈称夫人的,其晚辈已婚妇女或称小夫人。元 王实甫《西厢记》第五本第二折:“琴童,你临行小夫人对你説甚么?”
- 17.
州同释义:官名。即州同知,为知州的副职。明 冯梦龙《古今谭概·谈资》:“﹝ 陈询 ﹞在翰林时忤一权贵,出为州同。”清 俞正燮《癸巳存稿·翰林官》:“康熙 十六年十月,圣祖 始设南书房,以侍读学士 张英、序班 高士奇、州同 励杜訥 入直。”《官场现形记》第六回:“他身上原有一个州同,就此加捐一个知州。”
- 18.
府倅释义:知府的佐贰官,如同知、通判。
- 19.
指省释义:清 代行捐纳制,士民捐资取得官员资格后,再出一笔费用,指定到自己希望的省分去候补,叫“指省”。《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四回:“姓 赵 的到了 山东,去拜那姓 朱 的老把弟,説是已经加捐了同知,办了引见,指省 江苏。”《中国现在记》第八回:“他就託人替他在省城賑捐局里捐了一个府经,指省 山东。”
- 20.
文东武西释义:旧时文武官员站班,文官居东,西向,武官居西,东向。 始于 汉 叔孙通 所定朝仪。《汉书·尹翁归传》:“会 田延年 为 河东 太守,行县至 平阳,悉召故吏五六十人,延年 亲临见,令有文者东,有武者西。”《明史·礼志十》:“成化 十四年定,在外总兵、巡抚官位次,左右都督与左右都御史并,都督同知与副都御史并,都督僉事与僉都御史并,俱文东武西。”参阅《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