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异族 异族的意思

异族

简体异族
繁体異族
拼音yì zú
注音ㄧˋ ㄗㄨˊ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yì,(1) 不同的。【组词】:异乎。异说。异常。异己(与自己意见不同或利害相冲突的人)。异端(旧时指不符合正统思想的主张或教义,如“异异邪说”)。异化。异性。异样。大同小异。异曲同工。(2) 分开。【组词】:离异。异居。(3) 另外的,别的。【组词】:异日。异地。异国。异乡。异类。(4) 特别的。【组词】:奇异。异闻。异彩。奇才异能(特殊的才能)。(5) 奇怪。【组词】:惊异。诧异。怪异。

zú,(1) 亲属,泛指同姓之亲。【组词】:族规。族长。家族。(2) 指具有共同起源和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群。【组词】:种族。(3) 指在历史上形成的人群的稳定共同体,他们有共同的语言、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心理素质。【组词】:民族。(4) 聚居而有血统关系的人群的统称。【组词】:宗族。氏族。部族。(5) 事物有共同属性的一大类。【组词】:芳香族。(6) 封建时代的一种残酷刑罚,一人有罪,把全家或包括母亲、妻家的人都杀死。【组词】:族灭。(7) 聚合,集中。【例句】:云气不待族而雨。

基本含义

指不同种族或民族的人群之间的差异和特点。

异族的意思

异族 [yì zú]

1. 异姓,亦指异性之人。

[ different surname; ]

2. 外民族;不同的种族。

[ different nation or race; ]

异族 引证解释

⒈ 异姓。亦指异姓之人。

《周礼·春官·小宗伯》:“小敛大敛,帅异族而佐。”
贾公彦 疏:“异族,据姓而言之。”
《史记·三王世家》:“古者天子必内有异姓大夫,所以正骨肉也;外有同姓大夫,所以正异族也。”
晋 陆机 《于承明作与士龙》诗:“饮饯岂异族,亲戚弟与兄。”

⒉ 指不同于人类的禽兽草木等。

晋 左思 《蜀都赋》:“水物殊品,鳞介异族;或藏蛟螭,或隐碧玉。”
宋 苏轼 《异鹊》诗:“仁心格异族,两鹊栖其衙。”

⒊ 外民族;外国。

清 邹容 《革命军·绪论》:“汝国中执政者为同胞歟?抑异族歟?”
鲁迅 《坟·摩罗诗力说》:“苟拒异族之军,虽用诈伪,不云非法。”


国语词典

异族 [yì zú]

⒈ 异姓、不同姓的人。

《史记·卷六〇·三王世家》:「古者天子必内有异姓大夫,所以正骨肉也;外有同姓大夫,所以正异族也。」
晋·陆机〈于承明作与弟士龙〉诗:「饮饯岂异族,亲戚弟与兄。」

外族

本族 同族 同胞

⒉ 外族。

如:「异族迁居中土,带来文化交流。」

⒊ 不同的种类。

《文选·左思·蜀都赋》:「水物殊品,鳞介异族。」
宋·苏轼〈异鹊〉诗:「仁心格异族,两鹊栖其衙。」


异族的近义词及解释

    • 1.
      外族释义:⒈本家族以外的人。⒉本国以外的人;外国人。⒊我国历史上指本民族以外的民族。

异族的反义词及解释

    • 1.
      同胞释义:⒈同父母所生的:同胞兄弟。同胞姐妹。两人亲如同胞。⒉同一个国家或民族的人:告全国同胞书。
    • 2.
      同族释义:⒈同一血缘亲族内。亦指同族的人。⒉同一种类。⒊周期表上同一族中各元素之间的关系(如卤族元素)

异族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佤王宴释义:至尊佤王宴是佤王用来招待部落首领、民族英雄、异族使节及尊贵佳宾的王府盛宴。
    • 2.
      双重种族释义:新加坡异族通婚的夫妇为孩子注册时可以填写种族类别的一种选择。
    • 3.
      吐纳释义:⒈吐故纳新。 道家养生之术。三国 魏 嵇康《养生论》:“又呼吸吐纳,服食养身,使形神相亲,表里俱济也。”《新唐书·宦者传上·高力士》:“朕将吐纳导引,以天下事付 林甫,若何?”宋 邵伯温《闻见前录》卷七:“摶 不知吐纳修养之理,假令白日冲天,亦何益于圣世?”清 孙枝蔚《题华山高枕图寿吴香林》诗:“那用仙家吐纳频,陶然一枕自生春。”⒉泛指呼吸。鲁迅《坟·杂忆》:“因此我常常欣慕现在的青年,虽然生于 清 末,而大抵长于 民国,吐纳共和的空气,该不至于再有什么异族轭下的不平之气,和被压迫民族的合辙之悲罢。”叶圣
    • 4.
      吓蛮书释义:⒈传说李白曾为唐玄宗起草答渤海国可毒书,后世称为“吓蛮书”。⒉泛指恐吓异族的文书。
    • 5.
      夷夏之防释义:中国古代主张严格民族界限、尊崇华夏、鄙薄其他民族的理论。具体表现为对异族人保持警觉、防备,还有禁止与外族通婚等。禁止我方先进文化传入外族,也警惕外族不良风俗对我方的影响干扰。
    • 6.
      子皇帝释义:即儿皇帝。指在异族统治者控制下的傀儡皇帝。
    • 7.
      左衽释义:上衣在左侧开襟。中国古代某些少数民族的服装,不同于中原一带人民的右衽。后用作受异族统治的代称。参见〔披发左衽〕
    • 8.
      左言释义:⒈指异族语言。⒉指外国;外族。⒊《汉书·艺文志》、汉郑玄《六艺论》均有右史记事,左史记言之说,后以“左言”为史官的代称。
    • 9.
      左语释义:异族语言。
    • 10.
      帝秦释义:尊奉 秦王 为帝。战国 时 秦 军围 赵 都 邯郸,魏王 使客将军 辛垣衍 说 赵 奉 秦王 为帝,以解 邯郸 之围。齐 鲁仲连 晓以利害,终使 赵 魏 同息此议。事见《战国策·赵策三》。后以屈奉暴君或异族统治者为“帝秦”。陈去病《有怀刘三纯苦念西狩无畏》诗:“其二有 渐离,生来耻帝 秦。”傅尃《感怀》诗:“枉劳奔走十年身,兴 汉 谁知竟帝 秦。”
    • 11.
      弃同即异释义:⒈指抛弃同姓同族而亲近异姓异族。⒉丢掉共同之说而接近新奇之说。
    • 12.
      徐戎释义:⒈古族名。东夷之一。夏 至 周 分布于今 淮河 中下游。周 初建立 徐国,在东夷中最称强大,曾数次联合 淮 夷等抗 周。春秋 时曾为 楚 所败,周敬王 八年(公元前512年)为 吴国 所并。《书·费誓》:“徂兹 淮 夷,徐 戎并兴。”孔 传:“今往征此 淮浦 之夷,徐州 之戎并起为寇。”⒉泛指异族。宋 岳珂《桯史·献陵疏文》:“万乘墨縗,将御 徐 戎之难;六军縞素,咸声 义帝 之寃。”此指 金 人。
    • 13.
      抚膺释义:抚摩或捶拍胸口。表示惋惜、哀叹、悲愤等。《列子·说符》:“昔人言有知不死之道者,燕 君使人受之,不捷,而言者死……有 齐子 亦欲学其道,闻言者之死,乃抚膺而恨。”晋 潘岳《哀永逝文》:“嫂姪兮慞惶,慈姑兮垂矜,闻鸣鸡兮戒期,咸惊号兮抚膺。”唐 李白《蜀道难》诗:“捫参歷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资治通鉴·后唐明宗天成四年》:“明日,吏以 郁 死告,殷 抚膺大慟。”孙中山《檀香山兴中会成立宣言》:“堂堂 华 下,不齿於邻邦;文物冠裳,被轻于异族。有志之士,能无抚膺!”
    • 14.
      披发左袵释义:披头散发,衣襟向左边开。 古指东方、北方少数民族的装束,含有落后、不开化之意。后亦借指异族入主。语出《论语·宪问》:“微 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被,通“披”;衽,同“袵”。宋 文惟简《虏廷事实·披秉》:“胡兒自古以來,披髮左袵,習以爲俗。”亦省作“披髮”。清 方文《舟过芜湖寄怀沈昆铜》诗:“四海倏披髮,中原誰枕戈。”
    • 15.
      捕虏释义:⒈亦作“捕掳”。 俘获。《史记·樊郦滕灌列传》:“﹝ 樊噲 ﹞攻 宛陵,先登,斩首八级,捕虏四十四人,赐爵封号 贤成君。”《汉书·匈奴传上》:“其后 汉 出三千餘骑,为三道,并入 匈奴,捕虏得数千人还。”郭沫若《残春及其他·月蚀》:“我从前在甚么书上看过,说是女人用的环镯,都是上古时候男子捕掳异族的女人时所用的枷镣的蜕形。”⒉指被俘者。李大钊《一八七一年的巴黎“康妙恩”》:“那观望形势的 卑士麦 更答应了 介尔士 的要求,送还 法国 的捕虏,援助攻击军。”⒊捕虏将军的省称。《后汉书·王霸传》:“茂 兵精
    • 16.
      攘夷志士释义:抗拒异族入侵。
    • 17.
      攘夷释义:抗拒异族入侵。元 刘壎《隐居通议·文章八》:“荐绅先生方且雍雍然,峩峩然,交诵致知格物之微言,深赞攘夷復土之伟画。”陈去病《哭梦逋老友》诗:“同甫 当年负盛名,挥毫惊起攘夷声。”
    • 18.
      攘狄释义:抗击异族入侵。
    • 19.
      朔庭释义:犹北庭。指北方异族政权。宋 张孝祥《水调歌头·凯歌上刘恭父》词:“君王自神武,一举朔庭空。”《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然后诸路并进,非特恢復中原有反掌之易,亦可一举而空朔庭也。”元 吴莱《严陵应仲章自杭寄书至赋此答之》诗:“乘轩南国鹤,解鏇朔庭雕。”
    • 20.
      殊匹释义:异族的配偶。

异族(yizu)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异族是什么意思 异族读音 怎么读 异族,拼音是yì zú,异族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异族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