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居 [zú jū]
1. 群居;聚居。
2. 丛生。
4. 犹言姓氏籍贯。
族居 引证解释
⒈ 群居;聚居。
引《逸周书·程典》:“士不族居,不足以给官。”
孔晁 注:“族,犹羣也。”
郭沫若 《中国史稿》第一编第一章第二节:“在 夏 代,各生产部门的奴隶大多仍保留着族居现象。”
⒉ 丛生。
引《吕氏春秋·辨土》:“树肥无使扶疏,树墝不欲专生而族居。”
⒊ 犹言姓氏籍贯。
引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彭海秋》:“彭 离席,肃客入。相揖环坐,便询族居。客曰:‘小生 广陵 人,与君同姓,字 海秋。’”
族居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义米释义:⒈东汉 末天师道首领 张鲁 于 初平 二年(公元191年)率徒众攻取 汉中,在各地设义舍,置义米、义肉,过路者量腹取足。 参见“义舍”。⒉晋武帝 时规定边远的少数民族居民不课田,每户交米三斛,再远的交五斗,名为“义米”。见《晋书·食货志》。⒊谓备荒救灾之米。《宋史·理宗纪四》:“湖北 诸郡,去年旱潦饥疫,令 江陵、常、澧、岳、寿 诸州,发义仓米振糶。”《宋史·食货志上》:“诸路已糶义米价钱,州郡以低价抑令上户补糴,正税逃阁,义米用亏。”
- 2.
乌衣子弟释义:乌衣:乌衣巷,东晋时王导、谢安等世家大族居住在此。 王谢那样的望族子弟。后泛指富贵人家的子弟。
- 3.
乌衣巷释义:地名。在今 南京市 秦淮河 南。三国 吴 时在此置 乌衣营,以士兵著乌衣而得名。东晋 时 王 谢 等望族居此,因著闻。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有往来者云:‘庾公 有东下意。’或谓 王公 曰:‘可潜稍严,以备不虞。’王公 曰:‘我与 元规 虽俱王臣,本怀布衣之好。若其欲来,吾角巾径还 乌衣,何所稍严?’”刘孝标 注引 山谦之《丹阳记》:“乌衣 之起,吴 时 乌衣营 处所也。江 左 初立,琅玡 诸 王 所居。”《晋书·纪瞻传》:“厚自奉养,立宅於 乌衣巷,馆宇崇丽,园池竹木,有足赏翫焉。”唐 刘
- 4.
侗戏释义:侗族戏曲剧种。流行于 贵州、广西、湖南 侗族居住地区。系侗族民间说唱艺术“嘠锦”和“摆古”于 清 嘉庆、道光 年间逐渐采用舞台演唱形式发展而成。传统剧目有《珠郎娘美》、《山伯英台》等。
- 5.
则溪释义:旧时我国少数民族水族居住地地方区域名称。参阅 清 李宗昉《黔记》卷四。
- 6.
北方话释义:汉语最大的一种方言。分布地区包括长江以北汉族居住的地区,长江以南镇江以上九江以下的沿江地带,四川、云南、贵州和湖北大部、广西北部、湖南西北一带。使用人口占汉族总人口的73%以上。北方话内部虽然也有一些差异(划分为华北方言、西北方言、西南方言、江淮方言四个次方言),但总的来说一致性很大,各地的人通话基本上没有困难。它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即普通话的基础方言。
- 7.
嘎锦释义:侗族曲艺曲种。 流行于 贵州、广西、湖南 侗族居住地区。“嘎锦”侗语意为“叙事歌”。唱调具有民歌特色。传统曲目有《珠郎娘美》、《山伯英台》等。
- 8.
夷陬释义:古代对少数民族居住地区之称。
- 9.
宗衮释义:对同族居高位者之称。 袞,天子及上公的礼服。
- 10.
放诸四夷释义:放逐到各地非华夏族居住的边远地区。
- 11.
木居海处释义:指外族或少数民族居住在深山海岛。木居,依树而居。
- 12.
毡包释义:⒈毡房;我国北部少数民族居住的篷帐。⒉毡制的包儿。
- 13.
毳幙释义:亦作“毳幕”。 游牧民族居住的毡帐。《文选·李陵<答苏武书>》:“韦韝毳幙,以御风雨。”李善 注:“毳幙,毡帐也。”唐 王维《兵部起请露布文》:“毡裘之长,思嚮风以无阶;毳幙之人,惟涂地而可获。”《资治通鉴·唐高宗麟德二年》:“东自 高丽,西至 波斯、乌长 诸国,朝会者各帅其属扈从,穹庐毳幕,牛羊驼马,填咽道路。”清 顾炎武《感事》诗之六:“毳幕诸陵下,狼烟六郡间。”
- 14.
畲族音乐释义:畲族居住在中国福建、浙江、江西、广东、安徽 5省的部分山区,人口368832人。
- 15.
百子帐释义:⒈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居住的篷帐。⒉古代婚礼所用之帐。
- 16.
百越释义: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闽、粤各地,各部落各有名称,而统称百越,也叫百粤。
- 17.
穹庐帷帐释义:穹庐和帷帐都是指帐篷,用来形容游牧民族居无定所的生活。
- 18.
穹庐释义:游牧民族居住的圆顶帐篷,用毡子做成。
- 19.
胡地释义:古代泛称北方和西方各族居住的地方。旧题 汉 李陵《答苏武书》:“胡地玄冰,边土惨裂。”明 李贽《与焦弱侯书》:“弟则以为生在中国而不得中国半个知我之人,反不如出塞行行,死为胡地之白骨也。”
- 20.
长衣释义:古代贵族居丧所穿的纯素布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