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使 [qiě shǐ]
1. 假使;倘若。
且使 引证解释
⒈ 假使;倘若。
引《公羊传·隐公三年》:“且使子而可逐,则先君其逐臣矣。”
《史记·苏秦列传》:“且使我有 雒阳 负郭田二顷,吾岂能佩六国相印乎!”
《汉书·元后传》:“且使鬼神无知,何用庙为?”
鲁迅 《坟·文化偏至论》:“且使如其言矣,而举国犹孱,授之巨兵,奚能胜任,仍有僵死而已矣。”
且使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且使释义:假使;倘若。《公羊传·隐公三年》:“且使子而可逐,则先君其逐臣矣。”《史记·苏秦列传》:“且使我有 雒阳 负郭田二顷,吾岂能佩六国相印乎!”《汉书·元后传》:“且使鬼神无知,何用庙为?”鲁迅《坟·文化偏至论》:“且使如其言矣,而举国犹孱,授之巨兵,奚能胜任,仍有僵死而已矣。”
- 2.
六印释义:⒈谓六国相印。《史记·苏秦列传》:“且使我有 雒阳 负郭田二顷,吾岂能佩六国相印乎!”南朝 梁 刘勰《文心雕龙·论说》:“六印磊落以佩,五都隐賑而封。”唐 李白《魏郡别苏明府因北游》诗:“洛阳 苏季子,剑戟森词锋。六印虽未佩,轩车若飞龙。”金 元好问《天门引》:“丈夫何意作 苏秦,六印才堪警儿女。”⒉六将军印。《史记·封禅书》:“是时上方忧 河 决,而黄金不就,乃拜 大(欒大)为五利将军。居月餘,得四印,佩天士将军、地士将军、大通将军印…… 大 见数月,佩六印,贵震天下。”司马贞 索隐:“谓五利将军、天士
- 3.
刺眼释义:⒈光线过强,使眼睛不舒服。⒉惹人注意并且使人感觉不顺眼:她这身大红大绿的穿戴,显得特别刺眼。
- 4.
打闷棍释义:乘人不备,用棍打昏,掠夺财物。比喻攻击别人且使人无法申辩。
- 5.
等夷释义:⒈同等;同辈;同等的人。 《韩诗外传》卷六:“遇长老则修弟子之义,遇等夷则修朋友之义。”《史记·留侯世家》:“黥布,天下猛将也,善用兵,今诸将家陛下故等夷,乃令太子将此属,无异使羊将狼,莫肯为用,且使 布 闻之,则鼓行而西耳。”《周书·赵贵传》:“初,贵 与 独孤信 等皆与 太祖 等夷。”《金史·国用安传》:“明日,用安 乃出见使者,跪揖如等夷。”清 严有禧《漱华随笔》卷四:“近世贵贱无等,舆臺厮养视縉绅如等夷。”⒉匹比。唐 孟郊《同年春宴》诗:“塞鸿絶儔匹,海月难等夷。”宋 司马光《论后妃封赠札子》:“
- 6.
补阙释义:⒈匡补君王的缺失。《左传·襄公元年》:“凡诸侯即位,小国朝之,大国聘焉,以继好、结信、谋事、补闕,礼之大者也。”杜预 注:“闕,犹过也。”《后汉书·胡广传》:“达练事体,明解朝章。虽无謇直之风,屡有补闕之益。”《明史·孙磐传》:“请定建言者为四等:最上,不避患害,抗弹权贵者;其次,扬清激浊,能补闕拾遗。”清 朱克敬《瞑庵杂识》卷一:“且使外廷共见共闻,则怀忠抱义之士,於朝廷之得失,皆得以补闕拾遗,随时论捄。”⒉引申为弥补缺漏。吴格《<诗三家义集疏>点校说明》:“搜残补阙,网罗遗佚,为后人提供迄今最完备之三
- 7.
负郭相君释义:战国 时,苏秦 不遇而困,后发愤攻读,游说六国合纵抗 秦,为六国相,衣锦荣归,感慨而曰:“且使我有 雒阳 负郭田二顷,吾岂能佩六国相印乎!”见《史记·苏秦列传》。故后人称 苏秦 为“负郭相君。”宋 苏轼《玉盘盂》诗之二:“负郭相君初择地,看羊属国首吟诗。”
- 8.
适野谋释义:典出《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子产 之从政也,择能而使之…… 裨諶 能谋,谋于野则获,谋于邑则否。郑国 将有诸侯之事,子产 乃问四国之为于 子羽,且使多为辞令。与 裨諶 乘以适野,使谋可否。”后以“适野谋”谓到郊野商议政事。清 魏源《皇朝武功乐府·王业艰》:“适野谋,画地议,揭衣猎,雪没髀。”
- 9.
骈首释义:⒈头靠着头,并排。唐 韩愈《叉鱼招张功曹》诗:“交头疑凑饵,駢首类同条。”宋 欧阳修《<归田录>序》:“当其惊风骇浪,卒然起於不测之渊,而蛟鱷黿鼉之怪,方駢首而闯伺,乃措身其间,以蹈必死之祸。”明 宋濂《礲硿子碣》:“大疫起,比舍駢首卧,婣戚畏懦莫敢顾。”郭沫若《东风集·颂湛江》:“起重龙门駢首立,会看日夕走雷霆。”⒉指两个头相连。《宋史·五行志二下》:“嘉定 九年,信州 玉山县,羊生駢首。”⒊“駢首就戮”的省称。清 黄生《义府·流放窜殛》:“且使 鯀 果駢首,其子孙决不敢以之配天于南郊。”梁启超《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