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鼎足 鼎足的意思
dǐng

鼎足

简体鼎足
繁体
拼音dǐng zú
注音ㄉㄧㄥˇ ㄗㄨˊ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dǐng,(1) 古代烹煮用的器物,一般是三足两耳。【组词】:铜鼎。鼎食(列鼎而食,指豪侈生活)。鼎镬。(2) 锅。【组词】:鼎罐。鼎锅。(3) 古代视为立国的重器,是政权的象征。【组词】:鼎彝。九鼎。定鼎。问鼎。鼎祚(国运)。(4) 象征三方并立、互相对峙。【组词】:鼎峙。鼎足之势。(5) 大。【组词】:鼎族。鼎臣。鼎力支持。(6) 正当,正在。【例句】:鼎盛(shèng )。

zú,(1) 脚。【例句】:足下(对对方的敬称)。足迹。足球。足坛。失足。高足(敬辞,称别人的学生)。举足轻重。画蛇添足。(2) 器物下部的支撑部分。【组词】:鼎足。碗足。(3) 充分,够量。【组词】:足月。足见。足智多谋。(4) 完全。【组词】:足以。足色。(5) 值得,够得上。【组词】:不足为凭。微不足道。(6) 增益。【组词】:以昼足夜。

基本含义

形容三者势均力敌,互不相让。

鼎足的意思

鼎足 [dǐng zú]

1. 鼎的腿,鼎有三腿。比喻三方面并立的形势。

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资治通鉴》

[three legs of a tripod-three rival powers;]

鼎足 引证解释

⒈ 鼎有三足,比喻三方并峙之势。

《史记·淮阴侯列传》:“参分天下,鼎足而居。”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操 军破,必北还。如此则 荆 吴 之势彊,鼎足之形成矣。”
孙犁 《秀露集·耕堂读书记(一)》:“他这一败,关系大局,迅速动摇了鼎足的平衡,使 蜀汉 一蹶不振。”

⒉ 引申为匹敌。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论文上·王弇州文》:“后之论次 明 文者,不得不推为一大家。若 沧溟 孤峭,乃 孙樵、刘蜕 一流, 南溟 副墨大函,文涉应付,未足称鼎足焉。”

⒊ 指三公之位。

汉 张衡 《南都赋》:“周 召 之儔,据鼎足焉,以庀王职。”
《后汉书·逸民传·严光》:“君房 足下,位至鼎足,甚善。”
清 吴伟业 《赠王鉴明五十》诗:“后皆保耆颐,或乃致鼎足。”

⒋ 比喻处于重要的地位。

《汉书·彭宣传》:“三公鼎足承君,一足不任,则覆乱美实。”
《后汉书·刘恺传》:“臣闻三公上则台阶,下象山岳,股肱元首,鼎足居职,协和阴阳,调训五品,考功量才,以序庶僚,遭烈风不迷,遇迅雨不惑,位莫重焉。”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上·结构》:“唐 则诗人济济, 宋 有文士蹌蹌,宜其鼎足文坛,为 三代 后之三代也。”

⒌ 犹鼎元。

唐 刘得仁 《送高湘及第后东归觐叔》诗:“此去几般荣,登科鼎足名。”


国语词典

鼎足 [dǐng zú]

⒈ 比喻三方对立的情势。

晋·潘岳〈为贾谧作赠陆机〉诗一一章之三:「三雄鼎立,孙启南吴。」
《三国志·卷三五·蜀书·诸葛亮传》:「操军破,必北还,如此则荆吴之势彊,鼎足之形成矣。」


鼎足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三分鼎立释义:比喻三方分立,互相抗衡。同“三分鼎足”。
    • 2.
      三贤释义:⒈佛教语。指十住、十行、十迴向。唐 李邕《岳麓寺碑》:“四行乐而不取,三贤登而更迁。”《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变文》:“越三贤,超十地,福德周圆入佛位。”参见“三贤十圣”。⒉三个贤人。宋 俞文豹《吹剑四录》:“方魁 与同榜 方登、方吉,皆 唐 诗人缺唇处士 方干 之后,与 严子陵、范文正公 为钓臺三贤。”明 瞿佑《归田诗话·乐天晚年》:“乐天 连为 杭 苏 二州刺史,皆有惠政在民,杭 则有三贤堂,併 林和靖、苏东坡 祠之。”沉砺《展张苍水墓》诗:“于 墓 岳 祠分鼎足,西湖 一勺峙三贤。”
    • 3.
      六出祁山释义:传说 三国 蜀 诸葛亮 曾六出 祁山 攻 魏。按 诸葛亮 攻 魏 凡六次,但出 祁山 仅两次。后主 刘禅 建兴 六年(公元228年)攻 祁山,战于 街亭;建兴 九年围 祁山。其馀出 建威,在 祁山 附近,出 散关、守 城固、出 斜谷,皆经 汉中 一带。参阅《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三国演义》第一二○回:“孔明 六出 祁山 前,愿以隻手将天补;何期历数到此终,长星半夜落山坞!”《儿女英雄传》第八八回:“早知道三分鼎足,尽痴心六出 祁山。”相声《歪批三国》:“甲:‘诸葛亮 三出 祁山。’乙:‘唉,“六出
    • 4.
      分鼎释义:谓三分天下而雄据一方。唐 沉佺期《铜雀台》诗:“昔年分鼎地,今日望陵臺。”宋 王千秋《贺新郎·石城吊古》词:“欲问 紫髯 分鼎事,只有荒祠烟树。”《三国演义》第一回:“后人有诗赞 玄德 曰:运筹决算有神功,二虎还须逊一龙。初出便能垂伟绩,自应分鼎在孤穷。”参见“三分鼎足”、“鼎立”。
    • 5.
      台符释义:⒈《汉书·东方朔传》“愿陈《泰阶六符》”唐 颜师古 注:“孟康 曰:‘泰阶,三台也。 每台二星,凡六星。符,六星之符验也。’应劭 曰:‘泰阶者,天之三阶也。上阶为天子,中阶为诸侯公卿,下阶为士庶人。’”因以“台符”喻指宰相之职权如中阶,有承上启下之功用。宋 赵与时《宾退录》卷三:“左右置相,以总吾喉舌之司;东西分臺,以斡我钧衡之任。居中如鼎足之峙,承上若台符之联。”⒉朝廷的诏书。《北史·元暹传》:“﹝ 暹 ﹞欲规府人及商胡富人财物,诈一臺符,誑诸豪等,云欲加赏。一时屠戮,所有资财生口,悉没自入。”宋 吴曾
    • 6.
      复餗之忧释义:复:翻;餗:鼎里的食物。 鼎足坏了,食物倒出。指因不胜其力而坏事。
    • 7.
      复餗之患释义:复:翻倒;餗:鼎中的食品。鼎足坏了,食物从鼎中翻出。比喻因不能胜任而坏事。
    • 8.
      宋文释义:宋 代的文章。 散文以 宋 代为盛,大家辈出,优秀作品甚多。其特点是明白晓畅,平易近人,对后世影响甚大。清 李渔《闲情偶寄·词曲上·结构》:“歷朝文字之盛,其名各有所归。汉 史、唐 诗、宋 文、元 曲,此世人口头语也。《汉书》、《史记》,千古不磨,尚矣!唐 则诗人济济,宋 有文士蹌蹌,宜其鼎足文坛,为三代后之三代也。”
    • 9.
      文服释义:⒈谓表面服从。《晋书·甘卓传》:“光武 创业,中国未平,故 隗嚣 断 陇右,竇融 兼 河西,各据一方,鼎足之势,故得文服天子,从容顾望。”《资治通鉴·晋元帝永昌元年》引此文,胡三省 注曰:“文服,谓非心服,特以虚文示相服而已。”⒉华美的衣服。唐 元稹《酬乐天寄生衣》诗:“羸骨不胜纤细物,欲将文服却还君。”⒊文官之服。《资治通鉴·晋惠帝太安二年》:“公前有大功而委权辞宠,时望美矣。今若顿军关外,文服入朝,此霸主之事也。”
    • 10.
      款足释义:中间空的鼎足。
    • 11.
      永嘉学派释义:以 南宋 永嘉(今属 浙江省)人 薛季宣、陈傅良、叶适 为代表的理学学派。主张“功利”之学,反对 朱熹、陆九渊“专以心性为宗主”的理学,强调道不能离物,道义不能离开功利。此派在当时影响甚大,与 朱、陆 二派形成鼎足。与 永康 学派共有“浙东学派”之称。
    • 12.
      牛山释义:山名。在今 山东省 淄博市。春秋 时 齐景公 泣 牛山,即其地。三国 魏 曹植《感节赋》:“唯人生之忽过,若凿石之未燿。慕 牛山 之哀泣,惧 平仲 之我笑。”《晋书·慕容德载记》:“﹝ 慕容德 ﹞北登 社首山,东望 鼎足,因目 牛山 而嘆曰:‘古无不死!’愴然有终焉之志。”唐 杜牧《九日齐山登高》诗:“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 何必独霑衣。”明 何景明《九日同马君卿登高》诗:“牛山 元有恨,休讶泪长流。”参见“牛山叹”。
    • 13.
      耆颐释义:高年上寿。 明 无名氏《四贤记·弄璋》:“愿取恩臺寿耆颐,寿耆颐。”清 吴伟业《寿王鉴明五十》诗:“古来两经生,遭乱躭讲读,后皆保耆颐,或乃致鼎足。”
    • 14.
      覆餗之忧释义:覆:翻;餗:鼎里的食物。鼎足坏了,食物倒出。指因不胜其力而坏事。
    • 15.
      覆餗之衅释义:覆:翻;餗:鼎里的食物。鼎足坏了,食物倒出。指因不胜其力而坏事。
    • 16.
      颠趾释义:⒈脚朝上头朝下。谓颠倒失所。《易·鼎》:“初六,鼎颠趾。”王弼 注:“鼎之为物,下实而上虚。而今阴在下,则是为覆鼎也;鼎覆则趾倒矣。”孔颖达 疏:“趾,足也……初六居《鼎》之始,以阴处下,则是下虚上实而鼎足倒矣。故曰鼎颠趾矣。”⒉翻倒,倒转。清 赵翼《子才过访草堂见示近年游天台雁荡黄山匡庐罗浮诸诗流连竟喜赋》诗之二:“颠趾倘不虞,虀粉付一落。”
    • 17.
      鼎分释义:犹鼎足三分。
    • 18.
      鼎分三足释义:比喻三方分立,互相抗衡。同“鼎足三分”。
    • 19.
      鼎列释义:鼎足而列。
    • 20.
      鼎足释义:鼎有三条腿,比喻三方面对峙的局势。《史记淮阴侯列传》:“参(通“三”)分天下,鼎足而居。”

鼎足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三分鼎立释义:比喻三方分立,互相抗衡。同“三分鼎足”。
    • 2.
      三贤释义:⒈佛教语。指十住、十行、十迴向。唐 李邕《岳麓寺碑》:“四行乐而不取,三贤登而更迁。”《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变文》:“越三贤,超十地,福德周圆入佛位。”参见“三贤十圣”。⒉三个贤人。宋 俞文豹《吹剑四录》:“方魁 与同榜 方登、方吉,皆 唐 诗人缺唇处士 方干 之后,与 严子陵、范文正公 为钓臺三贤。”明 瞿佑《归田诗话·乐天晚年》:“乐天 连为 杭 苏 二州刺史,皆有惠政在民,杭 则有三贤堂,併 林和靖、苏东坡 祠之。”沉砺《展张苍水墓》诗:“于 墓 岳 祠分鼎足,西湖 一勺峙三贤。”
    • 3.
      六出祁山释义:传说 三国 蜀 诸葛亮 曾六出 祁山 攻 魏。按 诸葛亮 攻 魏 凡六次,但出 祁山 仅两次。后主 刘禅 建兴 六年(公元228年)攻 祁山,战于 街亭;建兴 九年围 祁山。其馀出 建威,在 祁山 附近,出 散关、守 城固、出 斜谷,皆经 汉中 一带。参阅《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三国演义》第一二○回:“孔明 六出 祁山 前,愿以隻手将天补;何期历数到此终,长星半夜落山坞!”《儿女英雄传》第八八回:“早知道三分鼎足,尽痴心六出 祁山。”相声《歪批三国》:“甲:‘诸葛亮 三出 祁山。’乙:‘唉,“六出
    • 4.
      分鼎释义:谓三分天下而雄据一方。唐 沉佺期《铜雀台》诗:“昔年分鼎地,今日望陵臺。”宋 王千秋《贺新郎·石城吊古》词:“欲问 紫髯 分鼎事,只有荒祠烟树。”《三国演义》第一回:“后人有诗赞 玄德 曰:运筹决算有神功,二虎还须逊一龙。初出便能垂伟绩,自应分鼎在孤穷。”参见“三分鼎足”、“鼎立”。
    • 5.
      台符释义:⒈《汉书·东方朔传》“愿陈《泰阶六符》”唐 颜师古 注:“孟康 曰:‘泰阶,三台也。 每台二星,凡六星。符,六星之符验也。’应劭 曰:‘泰阶者,天之三阶也。上阶为天子,中阶为诸侯公卿,下阶为士庶人。’”因以“台符”喻指宰相之职权如中阶,有承上启下之功用。宋 赵与时《宾退录》卷三:“左右置相,以总吾喉舌之司;东西分臺,以斡我钧衡之任。居中如鼎足之峙,承上若台符之联。”⒉朝廷的诏书。《北史·元暹传》:“﹝ 暹 ﹞欲规府人及商胡富人财物,诈一臺符,誑诸豪等,云欲加赏。一时屠戮,所有资财生口,悉没自入。”宋 吴曾
    • 6.
      复餗之忧释义:复:翻;餗:鼎里的食物。 鼎足坏了,食物倒出。指因不胜其力而坏事。
    • 7.
      复餗之患释义:复:翻倒;餗:鼎中的食品。鼎足坏了,食物从鼎中翻出。比喻因不能胜任而坏事。
    • 8.
      宋文释义:宋 代的文章。 散文以 宋 代为盛,大家辈出,优秀作品甚多。其特点是明白晓畅,平易近人,对后世影响甚大。清 李渔《闲情偶寄·词曲上·结构》:“歷朝文字之盛,其名各有所归。汉 史、唐 诗、宋 文、元 曲,此世人口头语也。《汉书》、《史记》,千古不磨,尚矣!唐 则诗人济济,宋 有文士蹌蹌,宜其鼎足文坛,为三代后之三代也。”
    • 9.
      文服释义:⒈谓表面服从。《晋书·甘卓传》:“光武 创业,中国未平,故 隗嚣 断 陇右,竇融 兼 河西,各据一方,鼎足之势,故得文服天子,从容顾望。”《资治通鉴·晋元帝永昌元年》引此文,胡三省 注曰:“文服,谓非心服,特以虚文示相服而已。”⒉华美的衣服。唐 元稹《酬乐天寄生衣》诗:“羸骨不胜纤细物,欲将文服却还君。”⒊文官之服。《资治通鉴·晋惠帝太安二年》:“公前有大功而委权辞宠,时望美矣。今若顿军关外,文服入朝,此霸主之事也。”
    • 10.
      款足释义:中间空的鼎足。
    • 11.
      永嘉学派释义:以 南宋 永嘉(今属 浙江省)人 薛季宣、陈傅良、叶适 为代表的理学学派。主张“功利”之学,反对 朱熹、陆九渊“专以心性为宗主”的理学,强调道不能离物,道义不能离开功利。此派在当时影响甚大,与 朱、陆 二派形成鼎足。与 永康 学派共有“浙东学派”之称。
    • 12.
      牛山释义:山名。在今 山东省 淄博市。春秋 时 齐景公 泣 牛山,即其地。三国 魏 曹植《感节赋》:“唯人生之忽过,若凿石之未燿。慕 牛山 之哀泣,惧 平仲 之我笑。”《晋书·慕容德载记》:“﹝ 慕容德 ﹞北登 社首山,东望 鼎足,因目 牛山 而嘆曰:‘古无不死!’愴然有终焉之志。”唐 杜牧《九日齐山登高》诗:“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 何必独霑衣。”明 何景明《九日同马君卿登高》诗:“牛山 元有恨,休讶泪长流。”参见“牛山叹”。
    • 13.
      耆颐释义:高年上寿。 明 无名氏《四贤记·弄璋》:“愿取恩臺寿耆颐,寿耆颐。”清 吴伟业《寿王鉴明五十》诗:“古来两经生,遭乱躭讲读,后皆保耆颐,或乃致鼎足。”
    • 14.
      覆餗之忧释义:覆:翻;餗:鼎里的食物。鼎足坏了,食物倒出。指因不胜其力而坏事。
    • 15.
      覆餗之衅释义:覆:翻;餗:鼎里的食物。鼎足坏了,食物倒出。指因不胜其力而坏事。
    • 16.
      颠趾释义:⒈脚朝上头朝下。谓颠倒失所。《易·鼎》:“初六,鼎颠趾。”王弼 注:“鼎之为物,下实而上虚。而今阴在下,则是为覆鼎也;鼎覆则趾倒矣。”孔颖达 疏:“趾,足也……初六居《鼎》之始,以阴处下,则是下虚上实而鼎足倒矣。故曰鼎颠趾矣。”⒉翻倒,倒转。清 赵翼《子才过访草堂见示近年游天台雁荡黄山匡庐罗浮诸诗流连竟喜赋》诗之二:“颠趾倘不虞,虀粉付一落。”
    • 17.
      鼎分释义:犹鼎足三分。
    • 18.
      鼎分三足释义:比喻三方分立,互相抗衡。同“鼎足三分”。
    • 19.
      鼎列释义:鼎足而列。
    • 20.
      鼎足释义:鼎有三条腿,比喻三方面对峙的局势。《史记淮阴侯列传》:“参(通“三”)分天下,鼎足而居。”

鼎足造句

1.三国时期,魏、蜀、吴各据一方,形成鼎足之势。

2.三国时期,魏、蜀、吴各据一方,鼎足而立。

3.赤壁之战后,魏、蜀、吴三国鼎足之势已形成。

4.三家电脑公司鼎足而立。

5.三个主峰,高风峻骨;鼎足而立,撑起青天。

鼎足(dingzu)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鼎足是什么意思 鼎足读音 怎么读 鼎足,拼音是dǐng zú,鼎足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鼎足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