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戈 [dǎo gē]
1. 军队投降敌人反过来打自己人。
例前徒倒戈,击于后以北。——《书·武成》
英[change sides in a war; transfer one's allegiance;]
倒戈 引证解释
⒈ 放下武器。指投降敌方。
引唐 鱼玄机 《浣纱庙》诗:“一双笑靨纔回面,十万精兵尽倒戈。”
《三国演义》第六二回:“却説 玄德 立起免死旗,但 川 兵倒戈卸甲者,并不许杀害。”
茅盾 《子夜》二:“日本 报上还说某人已经和北方默契,就要倒戈!”
⒉ 掉转武器向己方攻击。
引《书·武成》:“前徒倒戈,攻于后以北,血流漂杵。”
⒊ 倒拖武器。指军队败逃。
引晋 葛洪 《抱朴子·汉过》:“劲鋭望尘而冰泮,征人倒戈而奔忙。”
《三国演义》第一回:“众贼见 程远志 被斩,皆倒戈而走。”
清 黄遵宪 《过安南西贡有感》诗之三:“不信王师倒戈退,翻将化外弃南天。”
⒋ 把戈倒着安放,表示不再用兵。参见“倒置干戈”。
引《吕氏春秋·原乱》:“武王 以武得之,以文持之,倒戈弛弓,示天下不用兵,所以守之也。”
⒌ 倒持武器。参见“倒持泰阿”。
引《南史·胡藩传》:“藩 谓 企生 曰:‘倒戈授人,必至大祸,不早去,后悔无及。’”
国语词典
倒戈 [dǎo gē]
⒈ 军队背叛,反戈相向。
引《书经·武成》:「罔有敌于我师,前徒倒戈,攻于后以北,血流漂杵。」
《三国演义·第一回》:「众贼见程远志被斩,皆倒戈而走。」
近背叛 反叛
倒戈的近义词及解释
- 1.
作乱释义:发动叛乱:犯上作乱。
- 2.
反叛释义:⒈叛变;背叛:反叛封建礼教。 ⒉叛变的人;背叛者。
- 3.
反水释义:〈方〉叛变。
- 4.
叛逆释义:⒈背叛:叛逆行为。 叛逆封建礼教。⒉有背叛行为的人:旧制度的叛逆。
- 5.
投降释义:战争中,一方停止武装对抗,并放下武器,向敌方屈服。也泛指在敌对双方的斗争中放弃原来的立场,投向对方。
- 6.
背叛释义:投向敌对方面,反对原来所在的方面。
- 7.
造反释义:指对原有的统治秩序从根本上加以反对和破坏。
倒戈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倒戟释义:⒈掉转戟锋向自方攻击。 戟,古代一种长柄兵器。《左传·宣公二年》:“﹝ 灵輒 ﹞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杨伯峻 注:“倒戟犹言倒戈。”唐 杜甫《八哀诗·赠司空王公思礼》:“嗟嗟 邓大夫,士卒终倒戟。”⒉倒授戟柄。《左传·宣公二年》:“狂狡 輅 郑 人,郑 人入于井。倒戟而出之,获 狂狡。”
- 2.
兵人释义:士兵。《三国志·吴志·孙晧传》“东观令 华覈 等固争,乃还”裴松之 注引 晋 虞溥《江表传》:“行遇大雪,道涂陷坏,兵士披甲持仗,百人共引一车,寒冻殆死。兵人不堪,皆曰:‘若遇敌便当倒戈耳。’晧 闻之,乃还。”《周书·异域传下·突厥》:“有一儿,年且十岁,兵人见其小,不忍杀之。”
- 3.
嗟痛释义:嗟吁痛惜。 《汉书·刘歆传》:“此乃有识者之所惜閔,士君子之所嗟痛也。”《三国志·魏志·董卓传》“诸阿附 卓 者皆下狱死”裴松之 注引 三国 吴 谢承《后汉书》:“君为王臣,世受 汉 恩,国主危难,曾不倒戈,卓 受天诛,而更嗟痛乎?”《晋书·孝友传·孙晷》:“尚书 张国明,州土之望,表荐 晷,公车特徵。会卒,时年三十八,朝野嗟痛之。”
- 4.
回戈释义:⒈掉转兵戈;回师。多用以称颂王师赫赫之威。⒉犹倒戈。
- 5.
束脯释义:春秋 时 晋大夫 赵盾 猎于 首山,见桑荫下有饿人,赐之肉脯,受而弗食。问其故,曰“臣有老母,将以遗之”,赵盾 复与之肉脯二束。后翳桑之饿人为 晋灵公 甲士,灵公 将杀 赵盾,甲士倒戈,护之逃走。事见《左传·宣公二年》、《吕氏春秋·报更》。后以“束脯”为施恩获报的典实。《淮南子·缪称训》:“僖负羈 以壶餐表其閭,赵宣孟 以束脯免其躯,礼不隆而德有餘。”《后汉书·崔駰传》:“原衰 见亷于壶飱,宣孟 收德于束脯。”
- 6.
漂杵释义:浮起舂杵。形容恶战流血之多。《书·武成》:“会于 牧野,罔有敌于我师,前徒倒戈,攻于后以北,血流漂杵。”孔颖达 疏:“自攻其后,必杀人不多;血流漂舂杵,甚之言也。”南朝 梁 刘勰《文心雕龙·夸饰》:“襄陵举滔天之目,倒戈立漂杵之论,辞虽已甚,其义无害也。”前蜀 韦庄《辛丑年》诗:“九衢漂杵已成川,塞上黄云战马闲。”瞿秋白《荒漠里》:“汗血虽然‘漂杵’,诗人却立在杵上,正在乘长风破万里浪。”
- 7.
灵辄释义:《左传·宣公二年》载:灵辄 饥困于 翳桑 时,受食于 赵盾,盾 并以箪食与肉遗其母。后 辄 为 晋灵公 甲士,灵公 伏甲欲杀 盾,辄 倒戈相救。盾 问其故,曰:“翳桑 之饿人也。”遂自逃去。后遂成为有恩不忘报的文学典型。《乐府诗集·相和歌辞十一·瑟调曲一》:“惭无 灵輒,以报 赵宣。”元 关汉卿《合汗衫》第一折:“你则学那 灵輒 般报恩,休学那 庞涓 般雪恨。”
- 8.
策反释义:深入敌对一方的内部,秘密进行鼓动,使敌对一方的人倒戈。
- 9.
翳桑释义:古地名。春秋 晋 灵辄 饿于 翳桑,赵盾 见而赐以饮食。后 辄 为 晋灵公 甲士。会 灵公 欲杀 盾,辄 倒戈相卫,盾 乃得免。事见《左传·宣公二年》。按,翳桑,杜预 注云,“桑之多荫翳者”。王引之《经义述闻·左传中》云,“翳桑 当是地名”。今从 王 说。后以“翳桑”为饿馁绝粮的典故。晋 葛洪《抱朴子·论仙》:“家有 长卿 壁立之贫,腹怀 翳桑 絶粮之馁。”宋 虞俦《十二月二十六日早起雪已三寸许》诗:“宿麦连云虽入望,路傍犹有翳桑人。”清 周亮工《书影》卷八:“翳桑饿夫倒戈以卫 宣子,漂絮老媪进食而哀王孙
- 10.
血流漂杵释义:《尚书·武成》:“会于牧野,罔有敌于我师,前徒倒戈,攻于后以北,血流漂杵。” 意思是周武王和商纣王在牧野会战,纣的前头部队掉转武器,攻打后续的队伍,商军因此大败。杀死的人血流成河,能把捶衣的杵漂起来。后以“血流漂杵”形容杀人之多。杵(chǔ)。
- 11.
还兵释义:⒈回师。⒉倒戈,反正。⒊交还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