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立 [guān lì]
1. 官府所设立;公立。
官立 引证解释
⒈ 官府所设立;公立。
引鲁迅 《书信集·致吴渤》:“上海 有官立的书报审查处,凡较好的作品,一定不准出版,所以出版界都是死气沉沉。”
茅盾 《送考》:“可不是!所以投考官立学校的人更多了!”
国语词典
官立 [guān lì]
⒈ 公立。由公家所设立的机构。如:「官立学堂」。
官立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儒庠释义:指古代的官立学校。
- 2.
儒宫释义:古代官立学校。
- 3.
山长释义:唐、五代 时对山居讲学者的敬称。如 唐 代刺史 孙丘 于 阆州 古 台山 置学舍,延 尹恭初 为山长;五代 蒋维东 隐居 衡岳,受业者称 蒋 为山长。事见 宋 马永易《实宾录》卷十一。宋 元 时为官立书院置山长,讲学兼领院务;明 清 时改由地方聘请。清 末改书院为学堂,山长之制乃废。宋 范成大《代儿童立春门贴诗》之三:“盛族推山长,修龄号櫟翁。”元 吴养浩《象山山长岳仲远美任》诗:“雅有 岳山长,三年今在兹。”《文明小史》第二二回:“﹝总办﹞本是郎中放的知府,因为办军装的事罣误了,制臺为他学问好,请他做个
- 4.
庭参释义:封建时代下级官员趋步至官厅,按礼谒见长官。文职北面跪拜,长官立受;武职北面跪叩,自宣衔名,长官坐受。
- 5.
望瘗释义:祭礼仪节之一。清 孔尚任《桃花扇·拜坛》:“读祝官捧祝,进帛官捧帛,各诣瘞位。[各官立介][赞]望瘞。[杂焚祝帛介][赞]礼毕。”王季思 等注:“明 代祭宗庙及 孔 庙的礼仪,当最后唱‘望瘞’时,捧祝官与进帛官捧祝、帛至瘞毛血的地方焚化。”《清史稿·礼志二》:“乾隆 十七年,改送燎为望瘞。明年,增望瘞乐章。”
- 6.
祠祝释义:犹庙祝。 《史记·封禅书》:“高祖 初起,祷 丰 枌 榆社。徇 沛,为 沛公,则祠 蚩尤,衅鼓旗……令祝官立 蚩尤 之祠於 长安。长安 置祠祝官、女巫。”宋 陆游《癸丑七月二十七夜梦游华岳庙》诗之二:“牲碑伪正朔,祠祝虏衣冠。”清 方以智《通雅·称谓》:“今人以守庙道士呼为庙祝,此盖有本。《汉表》景中 六年更名大祝为祠祝,武 太初 元年更名曰庙祝。”
- 7.
附学生释义:明 清 科举时代生员名称之一。 明 洪武 初,生员虽定额,但不久即增广,不拘额数。至 宣德 时,以初设食廪者为廪膳生员,增广者称增广生员,各有一定额数。到 正统 元年,额外增取,附于诸生之末,则称附学生员,省称附生。清 代凡童生入学者皆称附生,即秀才。清 福格《听雨丛谈》卷十一:“考此制准乎 明 季之法……其后添置名额,谓之增广生。又益置名额,谓之附学生。盖谓附於庠序,不更膳以廪禄也。”清 俞正燮《癸巳存稿·释社》:“﹝官立社学﹞学生有五等,学生亦曰廪生,一也;增广生,二也;附学生,三也;青衣附学生,四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