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力 [duō lì]
1. 谓权重。
2. 谓力大。
3. 谓矜夸战功。
5. 谓笔力雄健。
多力 引证解释
⒈ 谓权重。
引《战国策·韩策一》:“今王两用之,其多力者内树其党,其寡力者藉外权,羣臣或内树其党以擅其主。”
⒉ 谓力大。
引《孙子·形》:“故举秋毫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
《吕氏春秋·仲秋》:“吴 闔庐 选多力者五百人,利趾者三千人,以为前陈,与 荆 战。”
《三国志·魏志·董卓传》“卓 闻之,以为 毖 琼 等通情卖己,皆斩之”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吴 谢承 《后汉书》:“卓 多力,退却不中,即收 孚。”
⒊ 谓矜夸战功。
引《国语·晋语六》:“今我战,又胜 荆 与 郑,吾君将伐智而多力,怠教而重敛。”
韦昭 注:“力,功也。将自伐其智,自多其功。”
⒋ 谓笔力雄健。参见“多骨”。
引晋 卫铄 《笔阵图》:“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
多力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举袂成云释义:把袖子举起来,就是一片云。形容人多力量大。
- 2.
众人释义:大家;许多人:众人拾柴火焰高(比喻人多力量大)。
- 3.
众人拾柴火焰高释义:比喻人多力量大。
- 4.
众喣山动释义:众人吹气,可以移山。比喻人多力量大。同“众喣漂山”。
- 5.
众喣漂山释义:喣:吹气。 许多人吹气,能使山漂走。比喻说坏话的人多了,能使人受到很大的损害。也比喻人多力量大。
- 6.
众喣飘山释义:众人吹气,可以移山。 比喻人多力量大。同“众喣漂山”。
- 7.
凤冠粟释义:传说中的一种粟子。晋 王嘉《拾遗记·前汉下》:“宣帝 地节 元年,乐浪 之东,有 背明 之国,来贡其方物……有凤冠粟,似凤鸟之冠,食者多力。”
- 8.
力量释义:⒈力气:人多力量大。别看他个子小,力量可不小。⒉能力:尽一切力量完成任务。⒊作用;效力:这种农药的力量大。⒋能够发挥作用的人或集体:新生力量。
- 9.
十夫揉椎释义:揉:来回擦或搓;椎:指尖状器具。十个人就把木棒搓成针椎。比喻夸大不实的传闻。也比喻人多力大,足以改变原状。
- 10.
十夫桡椎释义:比喻人多力大,足以改变原状。 同“十夫楺椎”。
- 11.
十夫楺椎释义:指十个人的力量能使椎弯曲。 椎,槌。比喻人多力大,足以改变原状。
- 12.
千钧释义:三十斤为一钧,千钧即三万斤。常用来形容器物之重或力量之大。《商君书·错法》:“乌获 举千钧之重,而不能以多力易人。”宋 杨亿《咸平六年二月十八日纪事二十二韵》:“千钧寧觉重,七札岂曾妨。”魏巍《东方》第四部第二章:“这念头一起,就是千钧之力也收它不住。”
- 13.
右牵释义:《礼记·曲礼上》:“效马效羊者右牵之。 ”孔颖达 疏:“马羊多力,人右手亦有力,故用右手牵掣之也。”后因以“右牵”指进献马、羊之礼。
- 14.
多力丰筋释义:筋多力大,形容书法的笔势遒劲有力。
- 15.
强圉释义:⒈强圉:亦作“彊圉”。 强壮多力。《竹书纪年》卷上:“初,浞 娶 纯狐氏,有子,早死。其妇曰 女岐,寡居。浇 强圉,往至其户,阳有所求。女岐 为之缝裳,共舍而宿。”《楚辞·离骚》:“浇 身被服强圉兮,纵欲而不忍。”王逸 注:“强圉,多力也。”⒉豪强;有权势的人。《汉书·叙传下》:“曾是强圉,掊克是雄。”《汉书·公孙贺刘屈氂等传赞》:“九江 祝生 奋 史鱼 之节,发愤懣,讥公卿,介然直而不挠,可谓不畏彊圉矣。”⒊天干第四位丁的别称。用以纪年。《淮南子·天文训》:“大荒落之岁,岁有小兵,蚕小登,麦昌,菽疾,
- 16.
手搏释义:⒈徒手搏斗。 汉 扬雄《长杨赋》序:“以网为周阹,纵禽兽其中,令 胡 人手搏之,自取其获,上亲临观焉。”⒉指角力、摔跤、拳击之类的搏斗。《资治通鉴·唐宪宗元和十四年》:“悟 多力,好手搏,得 鄆州 三日,则教军中壮士手搏,与 魏博 使者庭观之,自摇肩攘臂,离坐以助其势。”宋 司马光《涑水记闻》卷九:“县旁山上有庙,世衡 葺之,其梁重大,众不能举。世衡 下令校手搏,倾城人随往观之。世衡 谓观者:‘汝曹为我致庙梁,然后观手搏。’众欣然下山,共举之,须臾而上。”
- 17.
木食释义:以山中野树果实充饥。形容隐逸之士远离世事。《山海经·西山经》“名曰櫰木,食之多力”晋 郭璞 注:“《尸子》曰:‘木食之人,多为仁者。’”晋 葛洪《抱朴子·逸民》:“然时移俗异,世务不拘,故木食山栖,外物遗累者,古之清高,今之逋逃也。”《南齐书·高逸传·褚伯玉》:“此子灭景云栖,不事王侯,抗高木食,有年载矣。”宋 赵与时《宾退录》卷二三:“梅圣俞 如深山道人,草衣木食。王公大人见之,不觉屈膝。”元 迺贤《仙居县杜氏二真庙诗》:“脱声窜匿来 孟溪,木食涧饮幽巖栖。”
- 18.
槚楚释义:用槚木荆条制成的刑具,用以笞打。 《晋书·虞预传》:“臣闻间者以来,刑狱转繁,多力者则广牵连逮,以稽年月;无援者则严其檟楚,期於入重。”《陈书·新安王伯固传》:“为政严苛,国学有墯游不脩习者,重加檟楚。”宋 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十:“又有 蒋貽恭 者,好嘲咏,频以此痛遭檟楚,竟不能改。”
- 19.
此以释义:犹是以,因此。《礼记·大学》:“《诗》云:‘於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赏以春夏,刑以秋冬。是以将赏为之加膳,加膳则飫赐,此以知其劝赏也。将刑为之不举,不举则彻乐,此以知其畏刑也。”《墨子·修身》:“慧者心辩而不繁説,多力而不伐功,此以名誉扬天下。”
- 20.
犂耳释义:即犁镜。《资治通鉴·晋孝武帝太元五年》:“秦 征北将军、幽州 刺史 行唐公 洛,勇而多力,能坐制奔牛,射洞犂耳。”胡三省 注:“犂耳之铁厚而坚。”参见“犂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