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物 [cóng wù]
1. 谓追求物质享受或功名富贵。
3. 顺从自然。
从物 引证解释
⒈ 谓追求物质享受或功名富贵。
引《荀子·哀公》:“日选择於物,不知所贵,从物如流,不知所归。”
杨倞 注:“为外物所诱荡而不返也。”
《后汉书·周磐传》:“昔 方回、支父 嗇神养和,不以荣利滑其生术。吾亲以没矣,从物何为?”
宋 秦观 《和渊明<归去来辞>》:“内取足於一身,復从物兮何求!”
⒉ 顺从自然。
引《管子·内业》:“是故圣人与时变而不化,从物而不移。”
《列子·汤问》:“人性婉而从物,不竞不争,柔心而弱骨,不骄不忌。”
从物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主点释义:⒈主视线与透视面的交点。⒉透镜轴上这样两点中的任一点,这两点的关系是从物体任一点指向一主点的光线将从透镜平行射出,而不通过另一主点。⒊航空照相机的透镜光轴与胶片面的交点。
- 2.
从物释义:两个以上的物因一定的经济目的组合使用时,起辅助作用的物。 在法律和合同无相反的规定时,从物的归属随主物而定。与“主物”相对。
- 3.
传导释义:⒈热或电从物体的一部分传到另一部分。 ⒉神经纤维把外界刺激传向大脑皮质,或把大脑皮质的活动传向外围神经。
- 4.
借徣释义:⒈借出。唐 冯贽 《云仙杂记》卷四引《马癖记》:“校书郎 李蟠 蓄马甚多,出游则一里更二马;借徣供应,可逮十家。”⒉借取置办。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皇后出乘舆》:“士庶家与贵家婚嫁,亦乘檐子,只无脊上铜凤花朵。左右两军,自有假赁所在,以至从人衫帽,衣服从物,俱可赁,不须借徣。” 邓之诚 注:“徣即措。”
- 5.
公刘文化释义:公刘作为古代农耕的鼻祖,他所创造的农耕文化,从物质的、精神的层面,推动了周族以至中华民族的向前发展。所以说公刘文化就是一种农耕文化,是先哲们创造并经后世逐渐完善,对人们衣食住行各方面都产生重大影响的物质和精神相统一的一种综合文化现象。鉴于公刘的历史功绩,称之为公刘文化,就有一种对前贤敬重追思的意思。
- 6.
后勤释义:后方勤务的简称。 从物质、财务、卫生、技术、运输等方面保障军队需要的勤务。也泛指一般工作中负责财务、物资、生活管理方面的工作。
- 7.
尘市释义:犹尘世;市井。 明 王世贞《为刘侍御题清举楼》诗:“为言尘市无所欢,聊从物外得奇观。”清 袁枚《续新齐谐·葛先生》:“自称 葛 姓,素好读书,厌尘市嚣杂,故隐此僻处。”清 梅曾亮《欧氏又一村读书图记》:“从篱落中见行者,疑深山樵渔,不类尘市人。”
- 8.
应天从人释义:应:顺,顺应。上顺天命,下适应民意。旧常用作颂扬建立新的朝代。亦作“应天从民”、“应天从物”。
- 9.
役人释义:⒈供役使的人。《左传·僖公十六年》:“城 鄶,役人病。”《吕氏春秋·顺说》:“管子 得於 鲁,鲁 束缚而槛之,使役人载而送之 齐。”宋 苏轼《上皇帝书》:“自近岁来,部送罪人配军者,皆不使役人,而使禁军。”⒉役使人。《庄子·大宗师》:“亡身不真,非役人也。”郭象 注:“自失其性而矫以从物,受役多矣,安能役人乎?”《南史·何尚之传》:“时又造 华林园,并盛暑役人。”⒊犹役户。《文献通考·职役二》:“闻州县奉詔不谨,以致差徭轻重失当,或役人有所赔备,或占留役钱不尽僱募。”参见“役户”。
- 10.
浓汁释义:含有从物质中提取的精髓的制剂。
- 11.
渗透释义:⒈两种气体或两种可以互相混合的液体,彼此通过多孔性的薄膜而混合。⒉液体从物体的细小空隙中透过:雨水渗透了泥土。⒊比喻一种事物或势力逐渐进入到其他方面(多用于抽象事物):经济渗透。在每一项建设工程上都渗透着设计人员和工人的心血。
- 12.
热传导释义:也说导热。 热传递的一种方式。热量从物体的温度较高部分传至温度较低部分的过程。是固体传热的主要方式。
- 13.
电荷守恒定律释义:自然科学中的基本定律之一。 电荷既不能创造,也不会被消灭,它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如摩擦起电),或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如静电感应)。在任何物理过程中,电荷的代数和是恒定不变的。
- 14.
薄片释义:从物品上切出的扁薄部分。
- 15.
顺物释义:谓顺从物理。
- 16.
高度释义:⒈高低的程度;从地面或基准面向上到某处的距离;从物体的底部到顶端的距离:飞行的高度。这座山的高度是四千二百米。⒉属性词。程度很高的:高度的劳动热情。高度评价他的业绩。这个问题应该受到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