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王 [sān wáng]
2. 指夏、商、周三代之君。夏禹、商汤、周武王。
3. 夏禹、商汤、周文王。
4. 商汤、周文王、周武王。
5. 指周之太王、王季、文王。
6. 王姓三名人之合称。汉之王奉光、王商、王凤。
7. 汉之王尊、王章、王骏。
8. 唐之王珣、王玙、王瑨。
9. 唐之王勃、王绪、王仲舒。
三王 引证解释
⒈ 指 夏、商、周 三代之君。(1) 夏禹、商汤、周武王。
引《穀梁传·隐公八年》:“盟诅不及三王。”
范宁 注:“三王,谓 夏、殷、周 也。 夏后 有 钧臺 之享, 商汤 有 景亳 之命, 周武 有 盟津 之会。”
(2) 夏禹、商汤、周文王。《孟子·告子下》:“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
赵岐 注:“三王, 夏禹、商汤、周文王 是也。”
(3) 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尸子》卷下:“汤 復於 汤丘,文王 幽於 羑里,武王 羈於王门; 越王 栖於 会稽,秦穆公 败於 崤塞,齐桓公 遇贼, 晋文公 出走,故三王资於辱,而五霸得於困也。”
⒉ 指 周 之 太王、王季、文王。
引《国语·周语下》:“以太蔟之下宫,布令於 商,昭显文德,底 紂 之多罪,故谓之宣,所以宣三王之德也。”
韦昭 注:“三王, 太王、王季、文王 也。”
⒊ 王 姓三名人之合称。(1) 汉 之 王奉光、王商、王凤。
引《汉书·王商史丹等传赞》:“自 宣、元、成、哀 外戚兴者, 许、史 、三 王、丁、傅 之家,皆重侯累将。”
颜师古 注:“三王,谓 邛成侯 及 商、凤 三家也。”
邛成侯,王奉光 的封爵。(2) 汉 之 王尊、王章、王骏。《汉书·王吉传》:“先是京兆有 赵广汉、张敞、王尊、王章,至 骏 皆有能名,故京师称曰:‘前有 赵、张,后有三 王。’”
晋 潘岳 《西征赋》:“赵 张 三 王 之尹京, 定国 释之 之听理。”
(3) 唐 之 王珣、王玙、王瑨。《新唐书·王珣传》:“﹝ 王方翼 ﹞子 珣,字 伯玉,与兄 璵 、弟 瑨 以文学称,时号‘三王’。”
(4) 唐 之 王勃、王绪、王仲舒。唐 韩愈 《新修滕王阁记》:“及得三 王 所为序、赋、记等,壮其文辞,益欲往一观而读之。”
清 钱谦益 《寄侯豫章督学江西》诗:“励俗蒸尝先两庙,採风词翰继三 王。”
清 赵翼 《陔馀丛考·四三王》:“唐 滕王阁 有三 王 、则 王勃 作序, 王绪 作赋, 王仲舒 作修阁记也。”
国语词典
三王 [sān wáng]
⒈ 夏、商、周三代开国君王。一说夏禹、商汤、周文王;一说夏禹、商汤、文王、武王。
引《文选·贾谊·过秦论》:「上以安主体,下以便万民,则五帝三王之道,可几而见也。」
宋·欧阳修〈纵囚论〉:「是以尧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
三王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三娘子释义:明 代 蒙古 右翼 土默特 万户首领 俺答汗 之妻。俺答汗 死后,主持政务三十年,加强了与中原的政治经济联系,促进了 蒙 汉 地区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明史·外国传八·鞑靼》:“十五年春,子 撦力克 嗣。其妻 三娘子,故 俺答 所夺之外孙女而为妇者也。歷配三王,主兵柄,为中国守边保塞,众畏服之,乃敕封为 忠顺夫人。”清 钱谦益《太原府推官唐君墓志》:“三娘子 欵塞,君平 捧檄往諭,宣布朝廷威德。”
- 2.
三恪释义:周 朝新立,封前代三王朝的子孙,给以王侯名号,称三恪,以示敬重。周 封三朝说法有二。一说封 虞 、 夏 、 商 之后于 陈 、 杞 、 宋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昔 虞閼父 为 周 陶正,以服事我先王。我先王赖其利器用也,与其神明之后也,庸以元女 大姬 配 胡 公,而封诸 陈 ,以备三恪。” 杜预 注:“ 周 得天下,封 夏 、 殷 二王后,又封 舜 后,谓之恪,并二王后为三国。其礼转降,示敬而已,故曰三恪。”一说封 黄帝 、 尧 、 舜 之后于 蓟 、 祝 、 陈 。《诗·陈风谱》 唐 孔颖达 疏
- 3.
三王城释义:在今 湖北 京山 东北。为 西汉 末 王匡、王凤、王常 屯兵之处,故谓 三王城。
- 4.
三王释义:指 夏、商、周 三代之君。 (1)夏禹、商汤、周武王。《穀梁传·隐公八年》:“盟诅不及三王。”范宁 注:“三王,谓 夏、殷、周 也。夏后 有 钧臺 之享,商汤 有 景亳 之命,周武 有 盟津 之会。”(2)夏禹、商汤、周文王。《孟子·告子下》:“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赵岐 注:“三王,夏禹、商汤、周文王 是也。”(3)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尸子》卷下:“汤 復於 汤丘,文王 幽於 羑里,武王 羈於王门;越王 栖於 会稽,秦穆公 败於 崤塞,齐桓公 遇贼,晋文公 出走,故三王资於辱,而五霸得於困也。”@
- 5.
三辟释义:⒈谓 夏、商、周 三代之刑法。 《左传·昭公六年》:“夏 有乱政,而作《禹刑》;商 有乱政,而作《汤刑》;周 有乱政,而作《九刑》。三辟之兴,皆叔世也。”⒉泛称刑法。南朝 齐 谢朓《三日侍宴曲水应诏》诗:“九畴式叙,三辟载清。”⒊三王。晋 陆云《九愍·修身》:“仰 勋、华 之耿暉,咏三辟之遐音。”⒋指被征聘的隐士。南朝 梁 沉约《谢齐竟陵王教撰高士传启》:“巢 由 与 伊 旦 并流,三辟与四门共轨。”⒌多次征召。唐 秦系《山中枉皇甫温大夫见招书》诗:“三辟草堂仍被褐,数行书札忽临门。”
- 6.
三重释义:⒈三种隆重的礼仪。 指祭祀仪式中献用祼、声用升歌、舞用《武宿夜》。⒉三种隆重的礼仪。指夏、商、周三王之礼。⒊三层。
- 7.
上咸五,下登三释义:意谓 汉 德浩荡,等同 五帝,而居 三王 之上。或谓 汉 德不及 五帝 而胜于 三王。《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方将增 泰山 之封,加 梁父 之事,鸣和鸞,扬乐颂,上咸五,下登三。”裴駰 集解引 韦昭 曰:“咸同於 五帝,登 三王 之上。”司马贞 索隐引 李奇 曰:“五帝 之德,汉 比为减;三王 之德,汉 出其上。故云‘减五登三’也。”后引作“上咸五,下尊三”,用以形容自命不凡,目空一切。郭沫若《反正前后》第一篇:“他(曾琦)的年纪其实和我不相上下,然而先生之气之横秋也,实足以上咸五而下尊三,自比 克来曼
- 8.
并列释义:并排平列,不分主次。《史记·三王世家》:“盖闻 周 封八百,姬姓 并列,或子、男、附庸。”南朝 齐 王融《永明十一年策秀才文》之四:“是以三王异道而共昌,五霸殊风而并列。”宋 梅尧臣《凌霄花赋》:“当是时将恐摧为朽荄,不復萌蘖,岂得与百卉并列也耶?”清 严有禧《漱华随笔·按察司》:“故《大明令》按察司、都察院并列,不视之为外官也。”
- 9.
二伯释义:⒈指 周 初分别主管东方和西方诸侯的两位重臣 周公 和 召公。《孔丛子·居卫》:“古之帝王,中分天下,使二公治之,谓之二伯。”《礼记·王制》:“八伯各以其属,属於天子之老二人,分天下以为左右,曰二伯。”郑玄 注:“自 陕 以东,周公 主之,自 陕 以西,召公 主之。”宋 王安石《对难》:“成王 之王天下也,尊二伯,诛二叔。”⒉指 齐桓公 晋文公 两位霸主。《穀梁传·隐公八年》:“誥誓不及五帝,盟诅不及三王,交质子不及二伯。”范宁 注:“二伯,谓 齐桓 晋文。”晋 刘琨《重赠卢谌》诗:“重耳 任五贤,小白
- 10.
五三释义:⒈五帝 三王 。《文选·司马相如<封禅文>》:“五三六经,载籍之传,维风可观也。” 李善 注引《汉书音义》:“五, 五帝 也;三, 三王 也。” 汉 扬雄 《羽猎赋》:“遐邇五三,孰知其是非。” 宋 程大昌 《考古编·正朔一》:“五三远矣,其传政无几,然犹有可考者,莫尚於《诗》《书》。”⒉五星三辰。 汉 荀悦 《申鉴·俗嫌》:“或问五三之位, 周 应也;龙虎之会, 晋 祥也。” 黄省曾 注:“五三,五星三辰。”⒊约计数目之词。犹言三五。《魏书·邢峦传》:“彼土民望, 严 、 蒲 、 何 、 杨 ,非唯五
- 11.
仁声释义:⒈指具有教化作用,能使风俗变得淳厚的音乐或乐声。《孟子·尽心上》:“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赵岐 注:“仁声,乐声《雅》《颂》也。”汉 王褒《洞萧赋》:“其仁声,则若颽风纷披,容与而施惠。”⒉指施行仁德而赢得的声誉。汉 扬雄《羽猎赋》:“仁声惠於北狄,武谊动於南邻。”《三国志·蜀志·杨戏传》:“初自 燕、代 则仁声洽著,行自 齐、鲁 则英风播流。”唐 元稹《郑涵授尚书考功郎中冯宿刑部郎中制》:“二帝三王之所以仁声无穷,绩用明而刑罚当也。”宋 王安石《送王蒙州》诗:“仁声已逐春风到,使节犹占夜斗行。”明
- 12.
仰思释义:追思。语本《孟子·离娄下》:“周公 思兼三王,以施四事,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继日。”焦循 正义:“自后观前亦为仰,此仰思,盖即谓仰举三王之事而思其合。”《文选·班固<幽通赋>》:“昒昕寤而仰思兮,心矇矇犹未察。”李善 注引 班昭 曰:“言已旦仰思此梦,心中矇矇,未知其吉凶。”
- 13.
住坐释义:⒈居住。《新编五代史平话·晋史下》:“堡中有佛舍,尼名 孙深意 的,在堡上住坐,以妖术惑众。”元 无名氏《度柳翠》楔子:“俺是这 抱鑑营街 积妓墙 下住坐。”⒉谓起居、生活。《前汉书平话》卷下:“大夫归去,传示吾兄:三王安稳住坐,圣王已无疎失。”⒊驻守;驻扎。宋 苏辙《论前后处置夏国乖方札子》:“二寨既於 元丰 五年废罢……见今无使臣兵马住坐。”宋 司马光《涑水记闻》卷十一:“今若开 永洛城 一带道路,其城寨之外必渐有人烟耕种,蕃部等更不敢当道住坐。”
- 14.
佶屈释义:曲折,形容文字艰涩难懂。明 郑瑗《井观琐言》卷一:“鲁哀公 誄 孔子 辞,其文便佶屈。”清 阮元《书梁昭明太子文选序后》:“孔子《文言》,实为万世文章之祖……非清言质説者比也,非振笔纵书者比也,非佶屈澁语者比也。”《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论白话为维新之本》:“再证之 三王 时,誓师有辞,迁都有誥,朝廷一二非常举动,不惮反復演説,大声疾呼,彼其意惟恐不大白於天下,故文告皆白话。而后人以佶屈难解者,年代绵邈,文字不变而语变也。”
- 15.
先河释义:古代帝王祭祀时,先祭黄河,后祭海,以河为海的本源。先祭河是表示重视根本。后来称倡导在先的事物为先河。《礼记·学记》:“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
- 16.
务本释义:⒈致力于根本。《论语·学而》:“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礼记·学记》:“三王之祭川也,皆先 河 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谓务本。”元 关汉卿《裴度还带》第四折:“习诗书,学礼易,从先进君子务本。忘食发愤,能正其身。”清 李渔《闲情偶寄·颐养·却病》:“有务本之法,止在善和其心。”⒉指务农。《管子·禁藏》:“故先慎於己而后彼,官亦慎内而后外,民亦务本而去末。”《汉书·文帝纪》:“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而民或不务本而事末,故生不遂。”《醒世恒言·大树坡义虎送亲》:“你今
- 17.
卓尔不群释义:超乎寻常,与众不同。《汉书·景十三王传》:“夫唯大雅,卓尔不群。” 卓尔:特出的样子。不群:与众人不一样。
- 18.
叙录释义:⒈记载。《三国志·吴志·薛莹传》:“臣闻五帝三王皆立史官,敍録功美,垂之无穷。”⒉如同现代之图书提要。
- 19.
史记释义:史书名。 汉司马迁撰。原名《太史公书》,是中国第一部通史。共一百三十篇,包括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其中《武帝纪》《三王世家》《龟策列传》《日者列传》等篇为西汉元成间由博士褚少孙所补撰)。记载了中国远古到汉武帝时的历史。《史记》是二十四史中记载年代最长(约三千年)的一部。
- 20.
咸五登三释义:指帝德广被,同于五帝而超于三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