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 [qī lǜ]
1. “七言律诗”的简称。一种每首八句,每句七个字的格律诗。
英[an eight-line poem with seven characters to a line and a strict pattern and rhyme scheme;]
七律 引证解释
⒈ 古乐中的七种基本音律。
引《国语·周语下》:“以七同其数,而以律和其声,於是乎有七律。”
韦昭 注:“七律为音器,用黄鐘为宫,太簇为商,姑洗为角,林鐘为徵,南吕为羽,应鐘宾变宫,蕤宾为变徵也。”
《晋书·律历志上》:“輒令太乐郎 刘秀,邓昊 等依律作大吕笛以示 和,又吹七律,一孔一校,声皆相应。”
宋 司马光 《枢密院开启圣节道场排当词·句曲》:“八音繁会,七律钧谐,上悦臺颜,把色合曲。”
⒉ 七言律诗的省称。
引清 袁枚 《随园诗话》补遗卷一:“杭堇浦 论七律,不喜拗体,余道诗境甚宽,实有因拗转峭者。”
《孽海花》第十四回:“忽然见二首七律,题是《基隆》。”
夏衍 《悼念田汉同志》:“他托 林维中 带回一张小纸条,要她交给我和 孙师毅,纸上写了一首七律。”
国语词典
七律 [qī lǜ]
⒈ 一种诗体。七言律诗的简称。每首八句,每句七字,三、四句及五、六句对仗,平仄有一定格式。
七律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七善律仪释义:‘七不善律仪’之对称。 略称七律仪。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等七种戒律。
- 2.
七调释义:古乐律高低音域,自黄钟至中吕,称七调。 《魏书·乐志》:“崔九龙 言於太常卿 祖莹 曰:‘声有七声,调有七调,以今七调,合之七律,起於黄钟,终於中吕。今古杂曲,随调举之,将五百曲。’”《资治通鉴·后周世宗显德六年》:“昔 黄帝 吹九寸之管,得黄钟正声,半之为清声,倍之为缓声,三分损益之以生十二律。十二律旋相为宫以生七调,为一均。凡十二均、八十四调而大备。”后世宫、商、角、羽各有七调,称四声二十八调。参阅《宋史·乐志十七》。
- 3.
三体释义:⒈指《诗经》的风、雅、颂三体。《诗·豳风·七月》“七月流火”唐 孔颖达 疏:“诸诗未有一篇之内备有风、雅、颂,而此篇独有三体者。”⒉指 唐 诗的七绝、七律、五律三体。宋 周弼 有《三体唐诗》六卷,即选此三体。⒊指 唐 人赋诗唱和的三体。清 金埴《不下带编》卷三:“今人概言和韵,而不知 唐 诗賡和有三体,一曰依韵,一曰次韵,一曰用韵。”原注:“依韵,用在一韵,不用其字。次韵,和元韵,效其次第。此创于 元、白,其集中曰次用本韵是也。又次韵亦曰步韵,曰踵韵。用韵,但用彼韵,不次先后。”⒋汉字的三种字体。在真
- 4.
三始释义:⒈三朝。指正月一日。⒉谓仪容端正,态度庄重,辞令逊顺。此三者为礼义之始,故称。⒊指第三个被贬官为始安太守的人。⒋汉有“七始”之乐,取十二律之七律拟天地人及四时之始。以黄钟为天始,林钟为地始,太簇为人始,因称“三始”。
- 5.
五言律诗释义:诗体之一。形成于 唐 初。每句五字,每首八句,双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用平声韵,一韵到底,不可转韵。每句平仄有一定的格式。中间两联必须对仗。 宋 严羽 《沧浪诗话·诗法》:“律诗难於古诗……七言律诗难于五言律诗。”亦省称“ 五言律 ”、“ 五律 ”。 宋 严羽 《沧浪诗话·考证》:“又有五言律三首……亦非 太白 之作。”《红楼梦》第四八回:“你且把他的五言律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百二十首老 杜 的七言律。” 清 赵翼 《陔馀丛考·五七律排》:“ 沉约 《八咏诗》……已全是五律。” 毛泽东
- 6.
仄起释义:⒈倾斜突起。 ⒉近体诗的起句形式。指首句第二字为仄声。如五律首句为仄仄平平仄,七律首句为仄仄平平仄仄平。
- 7.
公辅释义:古代三公、四辅,均为天子之佐。借指宰相一类的大臣。《汉书·孔光传》:“光 凡为御史大夫、丞相各再,壹为大司徒、太傅、太师,歷三世,居公辅位前后十七年。”《新五代史·杂传·李鏻》:“因为 鏻 置酒,问其副使 马承翰:‘今朝廷之臣,孰有公辅之望?’”清 钱泳《履园丛话·杂记下·浮签》:“是时 延州 张芥航 先生为 南河 河帅,亦赋七律四章云:‘……身小已凝公辅器,文成知噪凤鸞翔。’”章炳麟《箴新党论》:“备位公辅,自名知学,百家成説,未能研精。”
- 8.
前联释义:七律、五律诗的第三、第四两句称前联。 第五、第六两句为后联。
- 9.
动地释义:震撼大地。《公羊传·文公九年》:“地震者何?动地也。”《北齐书·神武纪上》:“神武 亲送之郊,雪涕执别,人皆号慟,哭声动地。”唐 白居易《长恨歌》:“渔阳 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毛泽东《七律·答友人》:“洞庭 波涌连天雪,长岛 人歌动地诗。”
- 10.
吞毡释义:汉 苏武 于 武帝 天汉 初出使 匈奴,匈奴 欲降之,武 不屈,被幽大窖中。 断饮食,武 啮雪,与毡毛并吞之。后徙 北海,杖节牧羊十九年。及还,须发尽白。事见《汉书·苏武传》。后以“吞毡”为坚贞不屈之典。清 陈康祺《燕下乡脞录》卷六:“纪文达 弔以七律二章,有云:‘延陵 掛剑心相许,属国 吞毡志竟成。’”苏曼殊《落日》诗:“谁知 北海 吞毡日,不爱英雄爱美人。”
- 11.
御叙释义:⒈谓按时日、尊卑侍寝于王。⒉古律历名词。为夷则二十七律之一。
- 12.
折腰句释义:格律诗中的七律,通常是上四下三格,间有上三下四或上五下二,皆为折腰句。如 唐 白居易《答客问杭州》诗:“大屋簷多装雁齿,小航船亦画龙头。”参阅 元 韦居安《梅磵诗话》卷上。
- 13.
李商隐释义:(约813—约858)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中进士后,在藩镇幕府中过清寒的幕僚生活,一生潦倒。他擅长七律,所作咏史诗托古讽今,讥刺时政。《无题》诗尤为人所传诵。诗风绮丽精工,多用象征手法,具有浓艳的色彩。但过于追求辞藻、铺排典故,以致意旨隐晦。有《李义山诗集》《樊南文集》等。
- 14.
笔势释义:⒈写字、画画用笔的风格:笔势沉稳。⒉诗文的气势:这首七律,笔势犹如大江出峡,汹涌澎湃。
- 15.
美七释义:美七是汉语词汇,典出于【全唐诗】的七律《封泰山乐章·舒和》。
- 16.
蕤宾释义:⒈古乐十二律中之第七律。律分阴阳,奇数六为阳律,名曰六律;偶数六为阴律,名曰六吕。合称律吕。蕤宾属阳律。⒉古人律历相配,十二律与十二月相适应,谓之律应。蕤宾位于午,在五月,故代指农历五月。⒊指代农历五月端午节。
- 17.
观渔释义:亦作“观鱼”。春秋 时 鲁隐公 故事。《左传·隐公五年》:“五年春,公将如 棠 观鱼者。”杨伯峻 注:“鱼者意即捕鱼者。”《三国志·魏志·鲍勋传》:“昔 鲁隐 观渔於 棠,《春秋》讥之。虽陛下以为务,愚臣所不愿也。”后泛指观看捕鱼或观赏游鱼以为戏乐。《周书·孝闵帝纪》:“帝欲观渔於 昆明池,博士 姜须 諫,乃止。”唐 高适《东征赋》:“人多嗜艾,俗喜观渔。”毛泽东《七律·和柳亚子先生》:“莫道 昆明池 水浅,观鱼胜过 富春江。”
- 18.
车驺释义:车前开道的侍从。语本《南齐齐·王融传》:“﹝ 融 ﹞又叹曰:‘车前无八騶卒,何得称为丈夫!’”清 顾炎武《梓潼篇赠李中孚》:“里人荣使节,山鸟避车騶。”清 二石生《<十洲春语>成自题七律》之十:“悔使 邯郸 嫁厮养,不教 汧国 宠车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