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虫 [huá chóng]
1. 雉的别称。古代常用作冕服上的画饰。
3. 带钩。
华虫 引证解释
⒈ 雉的别称。古代常用作冕服上的画饰。按,鷩即雉。
引《书·益稷》:“予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会。”
孔 传:“华,象草华;虫,雉也。”
孔颖达 疏:“草木虽皆有华,而草华为美……雉五色,象草华也。 《月令》五时皆云其虫,虫是鸟兽之摠名也。”
唐 杨炯 《公卿以下冕服议》:“华虫者,雉也,雉身被五彩,象圣王体兼文明也。”
宋 陈师道 《观兖文忠公家六一堂图书》诗:“庙器刻科斗,寳樽蟠华虫。”
章炳麟 《訄书·订礼俗》:“夫鷩者,质言则曰鵔鸃,文言则曰华虫,盖古无鷩名也。”
⒉ 带钩。
引三国 魏 缪袭 《尤射·华虫》:“我賚以华虫,报我 趾泽 之履。”
注:“华虫,带钩也。”
华虫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十二章纹释义:又称十二章、十二文章,是中国帝制时代的服饰等级标志,帝王及高级官员礼服上绘绣的十二种纹饰,分别为日、月、星辰、群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等,通称“十二章”,绘绣有章纹的礼服称为“衮服”。
- 2.
十二章释义:古代天子之服绘绣的十二种图象。 衣绘日、月、星辰、山、龙、华虫,称上六章;裳绣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称下六章。《周礼·春官·司服》“王之吉服,祀昊天上帝,则服大裘而冕”汉 郑玄 注:“《书》曰:‘予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繢,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希绣。’此古天子冕服十二章。”孙诒让 正义:“日也,月也,星也,山也,龙也,华虫也,六者画以作绘,施於衣也;宗彝也,藻也,火也,粉米也,黼也,黻也,此六者紩以为绣,施之於裳也。”清 恽敬《十二章图说序》:“古者十二章之制始於 轩辕,著
- 3.
夹纩释义:犹挟纩。 夹,通“綊”。明 顾起纶《国雅品·闺品》:“其(沉氏)《送弟就试》云:‘朝迎凤輦归青琐,夕捧鸞书入紫微。’又:‘年来望尔登金籍,同补华虫上袞衣。’较之 李唐 夹纊裁鏁之句,故《雅》《卫》悬絶矣。”参见“挟纊”。
- 4.
比象释义:⒈亦作“比像”。 比拟象征。《左传·桓公二年》:“五色比象,昭其物也。”杜预 注:“车服器械之有五色,皆以比象天地四方,以示器物不虚设。”《国语·周语中》:“服物昭庸,采饰显明,文章比象。”韦昭 注:“比象,比文以象山龙华虫之属也。”汉 张衡《西京赋》:“思比象於紫微,恨 阿房 之不可庐。”⒉指譬喻、比拟。五代 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冰筯》:“﹝帝﹞问妃子曰:‘所玩何物耶?’妃子笑而答曰:‘妾所玩者,冰筯(指冰条)也。’帝谓左右曰:‘妃子聪惠,比象可爱也!’”明 袁宏道《瓶史·使令》:“丁香瘦,玉簪寒,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