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鼓舌 鼓舌的意思
shé

鼓舌

简体鼓舌
繁体
拼音gǔ shé
注音ㄍㄨˇ ㄕㄜˊ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gǔ,(1) 打击乐器,圆柱形,中空,两头蒙皮。【例句】:鼓乐(yuè)。鼓角(jiǎo)。大鼓。(2) 形状、声音、作用像鼓的。【组词】:耳鼓。石鼓。(3) 敲击或拍打使发出声音。【组词】:鼓吹。鼓噪。(4) 发动,使振作起来。【组词】:鼓励。鼓动。鼓舞。一鼓作气。(5) 高起,凸出。【组词】:鼓包。鼓胀。(6) 古代夜间击鼓以报时,一鼓即一更。

shé,(1) 人或动物嘴里辨别滋味、帮助咀嚼和发音的器官。【组词】:舌头。舌耕(a.指读书勤奋;b.旧时学者授徒,依口说谋生,好像农夫耕田得粟)。唇枪舌剑。(2) 语言辩论的代称。【例句】:舌战(激烈议论)。(3) 像舌头的东西。【组词】:帽舌。火舌。(4) 铃或释中的锤。(5) 指箭靶两旁上下伸出的部分。

基本含义

指为了讨好或拉拢他人,不择手段地说好话或夸大其词。

鼓舌的意思

鼓舌 [gǔ shé]

1. 用花言巧语蛊惑别人。

摇唇鼓舌,擅生是非。——《庄子·盗跖》

[speak evil of others;]

鼓舌 引证解释

⒈ 掉弄口舌。多指花言巧语。

《逸周书·芮良夫》:“贤智箝口,小人鼓舌。”
唐 刘禹锡 《观市》:“冒良苦之巧言,斁量衡於险乎。秒忽之差,鼓舌傖儜。”
陈独秀 《吾人最后之觉悟》:“而当时之顽固士大夫奋笔鼓舌,哓哓不已。”


国语词典

鼓舌 [gǔ shé]

⒈ 形容多话诡辩。

《庄子·盗跖》:「摇唇鼓舌,擅生是非。」


鼓舌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奋肣释义:犹鼓舌。 严复《原强》:“今之扼腕奋肣,讲西学谭洋务者,亦知近五十年来,西人所孜孜勤求,近之可以保身治生,远之可以经国利民之一大事乎?”
    • 2.
      掉舌释义:鼓舌。 多指用 言辞游说或耍贫嘴。
    • 3.
      摇唇释义:见“摇唇鼓舌”。
    • 4.
      摇唇鼓喙释义:犹言摇唇鼓舌。形容耍弄嘴皮进行挑拨煽动。
    • 5.
      摇唇鼓舌释义:用花言巧语拨弄是非。 也指利用口才进行游说。《庄子·盗跖》:“尔(孔子)…摇唇鼓舌,擅生是非。”
    • 6.
      摇嘴掉舌释义:犹摇唇鼓舌。形容耍弄嘴皮进行挑拨煽动。
    • 7.
      摇牙释义:⒈动牙。 极言轻易。⒉犹摇唇鼓舌。
    • 8.
      摇脣释义:见“摇脣鼓舌”。
    • 9.
      摇脣鼓喙释义:犹言摇唇鼓舌。明 宋濂《送徐大年还淳安序》:“世之好议论者,见其辞禄而归,摇脣鼓喙,詡詡相夸奬。”
    • 10.
      摇脣鼓舌释义:形容利用口才进行煽动或游说。 亦泛指多言,卖弄口才。《庄子·盗跖》:“摇脣鼓舌,擅生是非,以迷天下之主。”《魏书·萧衍传》:“曲体胁肩,摇脣鼓舌,候当朝之顾指,邀在位之餘论。”亦作“摇唇鼓舌”。宋 洪迈《夷坚甲志·高俊入冥》:“又一女反缚,以钳钳其舌。吏曰:‘生前好摇唇鼓舌者。’”清 和邦额《夜谭随录·梁生》:“梁兄 眼大如豆,乃亦摇唇鼓舌,吹毛求疵,那足为月旦评!”郭沫若《虎符》第三幕:“那些人除掉摇唇鼓舌之外,实在也没有多么大的本领。”亦省作“摇脣”、“摇鼓”、“摇唇”。《北史·尉瑾传》:“好学 吴
    • 11.
      月旦评释义:谓品评人物。 典出《后汉书·许劭传》:“初,劭 与 靖 俱有高名,好共覈论乡党人物,每月輒更其品题,故 汝南 俗有‘月旦评’焉。”唐 陆龟蒙《再抒鄙怀用伸酬谢袭美》诗:“纵有月旦评,未能天下知。”明 王錂《春芜记·忤奸》:“心负云霄志,名高月旦评。”清 和邦额《夜谭随录·梁生》:“梁兄 眼大如豆,乃亦摇唇鼓舌,吹毛求疵,那足为月旦评?”亦省作“月评”。
    • 12.
      箝口释义:闭口。 谓不言或不敢言。《逸周书·芮良夫》:“贤智箝口,小人鼓舌。”汉 杨修《答临淄侯笺》:“《春秋》之成,莫能损益;《吕氏》、《淮南》,字直千金。然而弟子箝口,市人拱手者,圣贤卓犖,固所以殊絶凡庸也。”宋 王明清《挥麈后录》卷三:“世人以饶舌掇祸者多;而 习(习解)迺以箝口丧躯。”《明史·锺同传》:“臣草茅时,闻寺人搆恶,戕戮直臣 刘球,遂致廷臣箝口。”陈炜谟《狼筅将军》:“白棣 靠东坐着,箝口抱膝,像泥塑木雕的菩萨一样。”
    • 13.
      缪说释义:胡诌,乱说。亦指谬论。《庄子·盗跖》:“多辞繆説,不耕而食,不织而衣,摇唇鼓舌,擅生是非,以迷天下之主。”章炳麟《文学说例》:“不通斯例,则古义不完;逐流忘返,则繆説滋起。”
    • 14.
      诡态释义:⒈各种各样的姿态。《太平御览》卷九五一引 南朝 宋 鲍照《飞蛾赋》:“诡态齐生。”⒉做作的姿态;怪异反常的姿态。《魏书·恩倖传·徐纥》:“时豪胜己,必相陵驾;书生贫士,矫意礼之。其诡态若此,有识鄙薄焉。”唐 刘禹锡《观市》:“鼓舌傖儜,詆欺相高,诡态横出,鼓嚣譁岔。”

鼓舌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奋肣释义:犹鼓舌。 严复《原强》:“今之扼腕奋肣,讲西学谭洋务者,亦知近五十年来,西人所孜孜勤求,近之可以保身治生,远之可以经国利民之一大事乎?”
    • 2.
      掉舌释义:鼓舌。 多指用 言辞游说或耍贫嘴。
    • 3.
      摇唇释义:见“摇唇鼓舌”。
    • 4.
      摇唇鼓喙释义:犹言摇唇鼓舌。形容耍弄嘴皮进行挑拨煽动。
    • 5.
      摇唇鼓舌释义:用花言巧语拨弄是非。 也指利用口才进行游说。《庄子·盗跖》:“尔(孔子)…摇唇鼓舌,擅生是非。”
    • 6.
      摇嘴掉舌释义:犹摇唇鼓舌。形容耍弄嘴皮进行挑拨煽动。
    • 7.
      摇牙释义:⒈动牙。 极言轻易。⒉犹摇唇鼓舌。
    • 8.
      摇脣释义:见“摇脣鼓舌”。
    • 9.
      摇脣鼓喙释义:犹言摇唇鼓舌。明 宋濂《送徐大年还淳安序》:“世之好议论者,见其辞禄而归,摇脣鼓喙,詡詡相夸奬。”
    • 10.
      摇脣鼓舌释义:形容利用口才进行煽动或游说。 亦泛指多言,卖弄口才。《庄子·盗跖》:“摇脣鼓舌,擅生是非,以迷天下之主。”《魏书·萧衍传》:“曲体胁肩,摇脣鼓舌,候当朝之顾指,邀在位之餘论。”亦作“摇唇鼓舌”。宋 洪迈《夷坚甲志·高俊入冥》:“又一女反缚,以钳钳其舌。吏曰:‘生前好摇唇鼓舌者。’”清 和邦额《夜谭随录·梁生》:“梁兄 眼大如豆,乃亦摇唇鼓舌,吹毛求疵,那足为月旦评!”郭沫若《虎符》第三幕:“那些人除掉摇唇鼓舌之外,实在也没有多么大的本领。”亦省作“摇脣”、“摇鼓”、“摇唇”。《北史·尉瑾传》:“好学 吴
    • 11.
      月旦评释义:谓品评人物。 典出《后汉书·许劭传》:“初,劭 与 靖 俱有高名,好共覈论乡党人物,每月輒更其品题,故 汝南 俗有‘月旦评’焉。”唐 陆龟蒙《再抒鄙怀用伸酬谢袭美》诗:“纵有月旦评,未能天下知。”明 王錂《春芜记·忤奸》:“心负云霄志,名高月旦评。”清 和邦额《夜谭随录·梁生》:“梁兄 眼大如豆,乃亦摇唇鼓舌,吹毛求疵,那足为月旦评?”亦省作“月评”。
    • 12.
      箝口释义:闭口。 谓不言或不敢言。《逸周书·芮良夫》:“贤智箝口,小人鼓舌。”汉 杨修《答临淄侯笺》:“《春秋》之成,莫能损益;《吕氏》、《淮南》,字直千金。然而弟子箝口,市人拱手者,圣贤卓犖,固所以殊絶凡庸也。”宋 王明清《挥麈后录》卷三:“世人以饶舌掇祸者多;而 习(习解)迺以箝口丧躯。”《明史·锺同传》:“臣草茅时,闻寺人搆恶,戕戮直臣 刘球,遂致廷臣箝口。”陈炜谟《狼筅将军》:“白棣 靠东坐着,箝口抱膝,像泥塑木雕的菩萨一样。”
    • 13.
      缪说释义:胡诌,乱说。亦指谬论。《庄子·盗跖》:“多辞繆説,不耕而食,不织而衣,摇唇鼓舌,擅生是非,以迷天下之主。”章炳麟《文学说例》:“不通斯例,则古义不完;逐流忘返,则繆説滋起。”
    • 14.
      诡态释义:⒈各种各样的姿态。《太平御览》卷九五一引 南朝 宋 鲍照《飞蛾赋》:“诡态齐生。”⒉做作的姿态;怪异反常的姿态。《魏书·恩倖传·徐纥》:“时豪胜己,必相陵驾;书生贫士,矫意礼之。其诡态若此,有识鄙薄焉。”唐 刘禹锡《观市》:“鼓舌傖儜,詆欺相高,诡态横出,鼓嚣譁岔。”

鼓舌造句

1.我正在这里教授进兵的方略,你竟然胆敢摇唇鼓舌,蛊惑军心!

2.整天东游西逛、摇唇鼓舌的人,是很难在社会上立足的。

3.战国后期在张仪的鼓舌摇唇下,关东六国的联盟没多长时间就被秦国分化瓦解了。

4.他到处摇唇鼓舌,说得人家晕头转向,以骗取信任。

5.大伙别听他的摇唇鼓舌,胡说八道,乡政府马上来人解决我们两个村的土地纠纷问题。

6.每一个上门的推销员,为了达到目的,少不了对你鼓舌如簧,喋喋不休。

鼓舌(gushe)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鼓舌是什么意思 鼓舌读音 怎么读 鼓舌,拼音是gǔ shé,鼓舌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鼓舌造句子